分享

林间说话 童年

 人也昔兮 2023-04-14 发布于宁夏

23

在这一节里,我想就教育的更高目标谈谈我的看法。

什么是教育的更高目标?从最终看,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人明白(并能够)如何处好世。处世包括几个方面:与己,与人,与时,与事,与环境,与天地万物。教育从三个方面教人如何“处”,知识,道理,方法。有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就知道世界是怎样的,人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如此处世;再教给人处世的方法。

我在玉米秆小窝里看书,证明了教育在让人得到这三个方面的培养是不可少的。但我不认为,人类在历史中对教育的大量积累(尤其是所谓的文明时期的教育理论)可以说明更高教育的存在的必要性。每一个时代的教育思维(理论),我不用思想这一概念,是有原因的,原因在于思想与教育的自然观有相悖处。

我拿孔子的《大学》和《中庸》,以及老子的《道德经》,来谈教育的自然观念。

老子《道德经》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这孰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读完这一章,谁能说老子在这里说的不是教育,不是对人的教育,不是最高的教育。谁又敢说,老子不是伟大的教育家。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这一章里谈了怎样的教育?老子的这一段话,道德告诉我们的是,世界上的万物都生于道,道赋予万物守道之德(这是老子的世界观,是中国文化的世界观)所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与德,是自然,是不以人之命而有的自然。

道生万物,德育万物,使万物有生、有长、有养、有约。

从这一思想的教育意义看:

人有生,有长,有养,人还需要有所约束。这是人的处世;

尊道贵德,是人处世的大道,也是人处世的根本方法。

而道生万物,是自然,德养万物是自然,万物不命而尊道而贵德,也是自然。

这是教育的根本,而教育的根本在于自然。

在《道德经》里,我们找到了教育的根,但在如今的现实里,老子的如此教育思想还有几许存在,还有几许人有其知,有其悟,有其行;在如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观念里,古人的教育思想走形了多少?

孔子在他的《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什么是教:修道。什么是道:率性,何谓性:天命。

人之命来自天,天即是道,即自然;天命即为人性,人之处世,即率性,但率性之道是需要教育的。

《大学》留给第二部分详说吧。一个《中庸》,一个《道德经》,孔子和老子代表着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高峰,没有问题。然而,最大的问题是,老子和孔子之后,还有教育家,还有教育思维和教育理论,这是为什么。

谈教育,应该谈这个为什么,并把它谈明白。

我在玉米秆小窝看《三四演义》和《诗经》《代数》一些书,有一些我看不懂,我爹的柜子里没有《道德经》和《大学》《中庸》,如果有,我肯定会看,但一定像看那本《代数》一样,看不懂。一个人的一生,有太多的看不懂,但去接触了那些看不懂,去接触了那些能看懂的,这就是教育,具有自然性的教育。在这样的接触里,人的自胜本能得以自启和发挥。

那个玉米秆堵成的小窝里,充满着安静和自在,我在里面能看到的小窝外面透进来的阳光和小窝四周上下覆盖的玉米叶和玉米秆,听到的是风声,树和庄稼被风吹动的沙沙声,还有鸟儿的飞鸣声,小窝的远远近近,充满着静谧,充满着自然的和谐,乡下的安宁,包括着人声被如此安宁弥漫着。我在小窝里,喧嚣不得,急躁不得,没有任何私心私欲,我也和那些玉米叶子一样,不过是一个活物的自然。而我们生存的家,学校,村子,城市,乃至更大的地方,在本质上与玉米秆小窝不应该有不同,可我们在自己所处的地方,疏离了玉米秆小窝的安静和自然。所以,不管怎样的教育,都不能实现古人教育思想的自然性。而远离自然性的教育,只能走向教育本愿的反面。

不要以为只是因为我们年龄小。当老师们敞开心扉斗私批修,向学生道歉,承认他们的偏心和不开明;王铁子自我检讨他拿大家的钱买包子吃,当过长工的人,诉说自己没有土地的贫穷,那个有着豪宅大院无数田地的地主,在解放后不知去向的逃走,所有的人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干一样的活,挣一样的工分,享受同样的出工收工,这样的集体不拒绝一个只有五岁的孩子随意薅的青草,一样五斤一个工分的接受他的劳动,并且在称称的时候不仅不欺骗他,还给予赞赏,这样的环境,与我们幼年的平安心灵是多么地适合。我与万妞,庄子,合子,不分彼此地近而不近,远而不远。包括学校里所有的学生,大家都如此。包括那两个学生家长,让他们的孩子为老师跪下,为的是他们的孩子在老师的肚子上挂上纸牌,高喊打倒的口号,而老师在学生面前,低下头,表示自己有可被批斗处。也许这一切在很多方面,不合于人的习性,就像花草的修剪一样,有违于它们生长的自在,然而,从最终看,实现的是无分别的公平自然。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在那个年龄阶段,相处于一种不忘的关系。

教育要真正实现它的育人之目的,最根本的意义应该是创设公平而自然的生存环境。就像那个玉米秆小窝一样,就像弥漫着安宁与详和的乡下一样。

我很怀念自己的童年,童年的一些人,一些事在我的记忆里那样的清新,那样的清晰。我的如此记忆,是否与我当老师有关系,也许,如果我不是老师,我还会有记忆里的童年情感吗?我的如此自问,让我肯定了我的也许。这也是我一起想写一本专门谈教育的书的原因。

2023-4-1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