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彦博|孙犁的故事之删去“著名” 婉拒"盛邀"

 明日大雪飘 2023-04-14 发布于上海


删去 “著名”

孙犁最早是在家乡安平参加由吕正操领导的革命队伍的。1938年,在冀中坚持抗日的吕正操司令,听说安平有一位从保定育德中学走出的秀才,即派部下从子文镇的孙辽城村,用一匹枣红马接出孙犁加入抗日行列,并委以文艺战士的重任,命孙犁操笔行文,鼓舞抗日军民挥戈跃马。1984年5月的一天,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吕正操到天津看望孙犁,72岁的孙犁走下台阶,迎接老首长,孙犁握着80多岁老领导的手,笑着说:“你身体好啊,我应当去看你,你这么高龄。”,吕正操笑着说:“身体还好,我来了不一样吗?”。在雅静的书房兼卧室里,两位老战友就当时文艺方面的问题,坦诚相议,纵论前景,同时,对文艺界存在的不良思潮与现象进行了尖锐的评说。看着两位老人谈兴亢奋,面染欣怡,《天津日报》记者拍了照片,并由报社编委兼文艺部主任修改,写成新闻消息《吕正操看望著名作家孙犁》,当把稿样送到孙犁审定时,孙犁划掉“著名”两字。周围人认为,以孙犁的艺术成就,标题用上"著名"二字,理所当然,并不夸张,孙犁解释说:“我做人向来把自己看的很低,写过、发表过的东西没什么建树,能称呼作家孙犁,感觉已是高誉了。”




婉拒"盛邀"

有人统计过,孙犁一生不爱登台讲话,不喜抛头露面,更回避红花热闹的座谈会、研讨会、评稿会等,这其中原因,倒不是因为他以为自己才高不屑参与尘世之事,而源于他始终低调的做人内心。业内人士常说,孙犁毕生持有“三不”底线。一曰不见“大官”。“文革”结束以后不久,原本为业余作者,曾受过孙犁帮助的天津市部门领导,告知要来《天津日报》社看望孙犁,周围人闻讯齐叹 “大师的进步机会来了”,但孙犁一声不吭,悄悄地走出了办公室,报社领导派人四处找寻,仍不得孙犁去向;二是不"谈"。上世纪80年代第一个春天,市领导点名召见 “荷花淀” 派主要创始人,报社派出小车由社领导陪同,孙犁不好再推,只能应允,但去得快,返回来的也快,周围人大感不解:“别人做梦都想攀上一棵大树,而孙犁老先生不知哪根神经出了问题,愣是一言不发,谈话很难进行,不知为何他这样处事”;三乃不"写"。曾有许多人多次诚求孙犁,或是为某企业产品做传,或为某名人撰文,或为某商品题词,或为某活动题字,当然是许文万金,或是一字千金。对于这些诱惑,孙犁不但不动心,反而力劝登门者说:“世界上的成功不能依赖于周围的捧场,凡是好的东西,市场总是会青睐的,我一个搞文字的,不熟悉你们的生活,故不能遵嘱。这不是摆架子,也不是嫌利的多少,只是我的为人惯质。”
1978年春的一天,拨乱反正后的全国文化界准备召开座谈会,邀请国内一些著名作家和艺术工作者,就文艺工作的诸多问题进行研讨,北京方面盛意邀请孙犁出席,天津市领导也派人动员孙犁与会,在“这一回可不是一般的会,只几个人,不去可不好交代” 的恳请中,孙犁算是应允下来。翌日中午,孙犁却依旧去窗前修剪豆角架菜,并未进京,对此,他多次解释说,我 “一介书生,久居陋室,寡闻事物,去了多一张嘴吃饭,多一床被子睡觉,不能给人家以好的意见建议,岂不是浪费财力,耽误时间,还是 '素处以默’ ,干点自己想干的事吧……”





作者简介:
王彦博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安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有散文集《岁月风华》《岁月当歌》《故园如歌》遑世,著有《博陵古韵》《时代新歌》《孙犁百年诞辰纪念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