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京掌故之大刀张宝忠

 传扬国学 2023-04-14 发布于广东

老北京天桥的众多艺人当中,不单有曲艺界的,还有一些较为另类的,当时的武术家们也在其中。在这些著名的武术家中,大刀张宝忠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那么下面就根据张宝忠先生之子张少杰先生的回忆,马铁汉老整理的回忆文章,我们来看看这位清末民国时期的武术家究竟有什么样的过人之处。

清朝末年,有个武术艺人张玉山带领两个儿子闯荡江湖,他们每到一处,便拉个场子打把式卖艺。张玉山表演弹弓,功夫精湛,弹不虚发。其长子张宝臣表演“刀里加鞭”、“穿林双剑”,十分精彩。次子张宝忠表演“地趟刀”、“春秋大刀”,技艺超群。为了糊口,父子三人历尽艰辛,苦熬岁月,相依为命。

从20年代起,张宝忠在北京天桥市场租了一块地,作为演出场所,按每天卖艺挣的钱二八分成,即全天收入的20%交纳租金。此外,还要付给“摆地”的茶水钱。“摆地”的除了提供几条板凳,围个四方场子之外,还给沏壶茶水和帮着存放刀枪把子。“地皮捐”是按月收。这样,虽然收入不多,但总算落个守家在地,结束了张家到处奔走的流浪生活。

当时,在天桥摆地卖艺谋生,若没有点真本事,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张宝忠一心靠技艺和本领,凭力气和功夫挣钱,不靠乞讨来维持生活。他决心在“耍大刀”、“拉硬弓”的技艺上有所突破。

张宝忠(1895~1979年),幼年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练就了十分坚实的基本功。他身强体壮,膂力过人,具备了“举刀”、“拉弓”的条件和素质。“拉弓”系指“拉硬弓”,原是一种私功夫,练功时不叫同行看见。此项运动能锻炼人的臂力。一般人双臂只有前后的纵力,缺少左右的横力,而“拉硬弓”正是需要两臂的横力,所以表演上有一定的难度。

张宝忠表演“拉硬弓”始于30年代初期。有一次,他练功用的硬弓坏了,就送到北京东四牌楼弓箭大院修理,修好之后,他顺便带回天桥市场,准备收场后再带回家去。当时,有不少作艺的朋友在场,他们平时只见过张宝忠“打弹弓”,却从来没见过他“拉硬弓”。

这次见到这张弓,又大又厚,牛皮弓弦结结实实,不知道怎么练法,你拉一拉没拉开,他拉一拉也没拉开。有个摔跤艺人不服气,也要试试,他用尽全身之力,结果还是没拉开。这时候,观众越聚越多,其中一人对张宝忠喊道:“大家都没拉开,这回就看你了!”张宝忠一看事已至此,决定给大家拉开看看。

只见他左手拿起这张弓,“前弓后箭”站稳脚步,气贯丹田,轻轻地把弓举在面前,左手握住弓背“如托泰山”,右手紧握弓弦“如抱婴儿”,猛一用力,这张有80公斤拉力的硬弓“嘎……”的一声被拉开了。观众齐声喝彩。张宝忠有“拉硬弓”的功夫可就传扬开了,从此,“拉硬弓”作为表演项目,开始出现在天桥杂技场。

张宝忠另一手绝活是“耍大刀”。大刀又名“春秋大刀”,系生铁铸造,分刀头、刀杆、刀纂三部分,重90公斤。表演时,不但要将大刀举过头顶,还要耍出各种动作。这种功夫是力量与技巧的结合,表演起来难度很大。

硬功、大刀都是我国古代考核武士的体育项目,古典文学《三国演义》中描写老将黄忠出征定军山之前,诸葛亮要看看老将军的体力如何,黄忠当场力开宝雕弓。宝雕弓实际上就是测验膂力的牛皮弦硬号。清代,曾把“拉硬弓”、“举大刀”、“搬制石”、“马、步射箭”(即马、刀、石、马、箭)作为武科场的考试项目。但是把“举刀”、“拉弓”作为表演节目出现在杂技场上,则是张宝忠首创。

春秋大刀的规格分为三种。一般开始练习时用“开把刀”,重60公斤。其后为80公斤重的。最重的是90公斤。由轻到重,循序渐进。而张宝忠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各种型号的全套大刀,只能从仅有的一把90公斤重的大刀开始练起,他练大刀,具有上、中、下三盘基本功。

“上盘”是指两膀的臂和手中的握力,因为刀杆比茶碗口还要粗,手上必须有握力,才能控制住刀杆;膀子得有过顶之力,才能把刀举过头顶。“中盘”是指腰部的力量。“下盘”是指腿部的力量,其中包括“步眼”的锻炼。“下盘”又叫“桩子”,意为两腿要像桥桩子一样来支撑全身。“下盘”的功夫很多,有“站桩”(即蹲档骑马式站好,耗腿上的站力)、“蹲档涮腰”(即从底桩到腰身的功夫同时练)、“蹲站”(即肩扛五十多公斤重的石担子做下蹲式,然后站起,反复练习达100次之多)。

此外,张宝忠还练“活桩子”,即按步眼、步法练。这样练出的功夫活、动作快,能够收到“走如风”、“站如松”,刹住“桩子”稳如泰山,动起来“快如闪电”的效果。

练春秋大刀,有些环节必须注意。即“举刀容易要刀难,要刀容易收刀难”。而张宝忠由于功底深厚,耍起来得心应手,花样繁多。如“大亮刀”、“单手提炉”、“单刀抛刀”、“大背花”、“十字披红”、“倒拔垂杨”等,动作高难且优美壮观。因此在天桥颇有名气。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向华北、北平进犯。这时,青年学生来到天桥宣传抗日。张宝忠听了学生的演说,爱国热忱油然而生,在他卖艺的场子里,喊起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他在作艺时,讲述如何使用大刀劈杀鬼子的方法。这一爱国行动深受广大观众的崇敬与赞许。

不久,一个名叫清水武夫的日本“御前射手”来到北平,他自称“无敌将军”,扬言天下无敌手,此次来华是要与中国人比试箭法云云。当时,报纸上就是这样介绍的。这激起了张宝忠的民族义愤,他立志要为中国人争口气,毅然决定报名参加比赛。此间,张宝忠的几位好友虽然支持他去参赛,但又担心会无端遭受日本鬼子的迫害。而张宝忠早已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决心与那位“无敌将军”分个上下、比个高低。经过商定,为了张宝忠的人身安全,摔跤能手满宝珍等跟随前往,以防不测。

是日,张宝忠一行三人来到位于国会街的北大四院操场(今宣西大街新华社址)正式参赛。只见那个日本“御前射手”头上梳着武士髻,横眉立目,膀大腰圆,态度傲慢,不可一世。当第一轮预赛后,参加比赛的中国射箭好手纷纷被淘汰了,最后只剩下张宝忠一人。他沉着应战,箭不虚发,比分一直领先,其箭命中率之高使那位“无敌将军”大为震惊。日本的领队担心再这样比试下去,恐怕会吃亏,便改变主意,宣布下轮此赛,射手一律改穿古代戎装进行,并将箭靶改小、升高。他们以为这样一来,中国射手由于不适应就会败下阵来。

此外还规定,只要日本射手清水武夫射中靶心,就算夺得冠军;中国射手就不用再射了。这是何等的蛮横无理!然而,他们挖空心思提出的这些附加条件,都没能难住功底深厚、技艺超群的中国射手张宝忠。

决赛开始了,日本射手清水武夫先射两箭,结果都是接近彩心,并未中的。轮到张宝忠上阵时,场内一片欢腾,只见他头戴缨帽,身穿清代武士箭衣,腰间箭壶中只装了一支前。所有在场的观众全神贯注,鸦雀无声,期特着张宝忠这一箭的结果。这时,只见张宝忠心平气和,泰然自若,左手握弓,右手持箭,弓开似满月,箭出似流星。只听“嗖——啪”一声响,不偏不倚,正中靶心。顿时,全场欢声雷动,震耳欲聋。在中日射箭比赛大会上,中国射手张宝忠一举夺魁,荣获冠军。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不想这一胜利却惹来麻烦。没过几天,突然几名日本宪兵来到天桥,不容分说就把张宝忠抓到了宪兵队,说他是“八路军”,曾有煽动抗日等不轨行为。张宝忠据理力争,竟遭到非刑拷打,致使一只耳朵失聪,几乎丧命。

张宝忠的老伴被这突如其来的横祸,惊吓得一病不起。日本宪兵队费尽心机却毫无所获,只得不了了之。当张宝忠被释放出来时,浑身是伤,举步维艰。幸亏遇到一位好心的洋车夫把他拉回家来。老伴看到了他的惨状,病情更加恶化,终于含根死去。这激起了张宝忠更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敌人的无比痛根。与此同时,“张宝忠一箭定乾坤”的故事,几乎传遍了北平城内的各个角落。他的这一盛举后来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中国大力士”,张宝忠的一招一式力气大,心气足,节气高,令中国人扬眉吐气。那时艺术家肩负的使命,是特殊时代下伟大的壮举,爱国精神是从业的第一条准则。

1953年,张宝忠和张英杰父子参加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首次将《举刀拉弓》的节目从天桥把式场搬上了新中国的杂技舞台,赢得一等奖。同年,由廖承志带队,中国杂技团出访了20多个国家,仅日本就演出了130场,展示出了中国人的强筋铁骨,赚足了外国人的欢呼和惊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