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1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逝世,周总理为何在葬礼上勃然大怒?

 赶潮老兵 2023-04-14 发布于福建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一个国家想要从内忧外患的泥沼中挣脱出来,光是依靠软弱的口头呐喊和改良不行,但一味强硬地闷头斗争同样像是在黑暗中转圈那般做无用功。

唯有从精神、政治、经济、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同时发展和推动,才有可能从那漫无目的地摸索中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来。

曾经将热血和生命泼洒在革命道路上的烈士们值得一代代的后人深刻铭记,但那些将一生心血奉献给祖国发展的学者们却同样好似经历过看不见血的无声战役,他们也是值得尊重和铭记的英雄战士。

文章图片1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助力国家队原子弹与氢弹的研制,还参与了石油的勘测和地震的预报,可以说是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71年,82岁的李四光因病逝世,在为他举行的葬礼上,前来为好友哀悼的周总理总理却大发雷霆。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温文尔雅的周总理究竟为何要勃然大怒呢?

文章图片2

革命斗士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回龙镇的一个贫寒小村庄里。

出生时,父母为他取名为“李仲揆”,是14岁那年独自一人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时,误将年龄十四写在了姓名栏里,于是他干脆将“十”改成“李”,并在“四”之后加了个“光”字,从此便改名为“李四光”,而这个名字也随着他之后的卓越成就流传于世。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随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落下了帷幕,腐朽的清朝政府于次年4月签订下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文章图片3

这一年的李四光才年仅5岁,对世事还十分懵懂的他听着身边的大人叹息战役的失败是因为国家的贫弱,隐隐约约在心中刻下了痕迹。在后来的成长中,他逐渐清醒地意识到“国之危难,希望全在当下我辈”,于是义不容辞地投身于革命。

1904年,李四光成为了一名公费前往日本留学的学子。但就在异国他乡之地,他结识了同样在东京的革命志士,民主的思想汇集在他的脑袋中,令他心中热血沸腾,甚至干脆将头上的辫子剪去,以示同腐朽政权从此决裂。

随后,他追随孙中山先生,开始投入革命活动之中,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了同盟会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在他16岁那年,孙中山先生将这八个字赠予了他,既是表达重视又寄托着深厚的期盼。

文章图片4

几年后的辛亥革命爆发,将封建王朝彻底推翻,却不想被军阀袁世凯窃取果实,复辟帝制再次蠢蠢欲动,李四光愤怒于当时形势,辞去了自己的职务,毅然决心用科学技术来救国,于1913年前往英国留学,在伯明翰大学内先学采矿,后改学地质,并于1919年获硕士学位。

贫穷不是罪恶,但却是万恶之源。李四光深切感受到了祖国在地质方面缺少了相关的研究以及科学成就,空有辽阔的国土却无法将之转变为加强国力的资源,像是手握财宝却即将饿死的孩童那般,他决心要用自己的力量来一改这局面,要让空白的中国地质研究焕发全新的光彩。

文章图片5

颠簸辗转

1920年,“新文化运动”在国内进行得如火如荼,担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广纳海内外人才,特意向远在英国的李四光发去聘书,邀请他来到北大担任地质教授。

年仅29岁的李四光欣然应允,回到了国内开始在北大培养新一代的中国地质学人才。八年后,国立武汉大学正式成立,李四光成为了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会长,继续带领着学子劈开那一直未经开发的中国地质学领域。

但似野火那般疯狂蔓延的战火却阻断了科研学习的道路,随着武汉在日军的刺刀和大炮中沦陷入黑暗,李四光不得不带着夫人逃离。

文章图片6

全面爆发的战争以及动荡不安的局势,令学术的光芒掩盖在血泪与硝烟之中无法得到绽放,无奈之下李四光于1945年前往伦敦参加第15届国际地质学会,并由此在英国定居继续地质学的研究与学习。

一直到1949年,身居伦敦的李四光收到了好友郭沫若的来信,得知新中国成立,祖国的发展和建设急需人才填补空白。

得知这一消息的李四光当即决定回国,但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却要求他拒绝接受我党的政治委员职务,不然就要阻拦回国将其扣留。

文章图片7

面对如此威胁,李四光没有半点妥协,他与夫人兵分两路,自己先是从英国赶去法国,随后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由此五个多月的奔波辗转,终于在1950年5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为国之用

李四光的回国之旅困难重重,与夫人成功抵达北京后便被安置在北京饭店中,周总理总理于百忙之中特意到饭店中来拜访李四光。

“你终于回来了!欢迎你,欢迎你!祖国需要你!”周总理一见到李四光便激动地拉住了他的手,他们二人自重庆会见后已有十余年未能相见,但这漫长的光阴却好似在那一刻不复存在,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依旧如当初那般深厚,没有收到岁月半点侵袭消磨。

1952年,周总理亲自任命李四光为地质部部长,李四光也不负众望先后组建了地质力学研究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开始了全身心对祖国地质学研究和发展的工作。

文章图片8

李四光所创立的地质力学在全世界都拥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他还预见性地在回国时特意携带了一台伽马仪,顶着巨大压力在广西寻找到了铀矿资源,这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在原料上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一直以来,国内外都认为中国是“贫油国”,但李四光却坚信如此辽阔广袤的国土上一定拥有着还未被人所发现的巨大宝藏。

石油对于工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李四光打破一直在西北找油的局限,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勘测,不久后大庆油田开发成功,一举打破了“贫油国”的说法。

深切哀悼

除了石油勘测以及地质学的突破研究以外,李四光还极为关注地震的预测,但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他在科研上的精力也逐渐减弱,还未等到他深入总结工作,便因为疾病而倒下了。

文章图片9

1971年4月29日,82岁的李四光依旧怀揣着对祖国地质工作的期盼和希翼,在病榻上与世长辞,结束了贯彻一生的地质科研工作。

5月2日,李四光的葬礼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周总理驱车前来,想要最后见一面自己多年的好友。

但就在葬礼上,周总理发现竟有“某些人”不准给李四光开追悼会不准举行告别仪式,甚至不准有致悼词。一位为祖国发展奉献诸多的学者去世,却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是何等错误的观念,为此周总理勃然大怒,当即严厉地批评了相关的负责人。

随即,周总理拿出了李四光女儿写给中央的一封信,当做是致悼词当众朗读,并在结尾处高度评价了李四光的科学上的成就以及对国家做出的贡献。

文章图片10

混乱的政治斗争不应该污染专注且赤诚的科研领域,像李四光这样一生呕心沥血为祖国建设发展而努力的科学家们,与所有的战士一样崇高,值得每一个人尊敬。

小结: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人生在世,有的人追逐名利财富,用华美的外衣装饰空洞的内心,但也有的人用一生追求纯净的理想,一生的苦难也是一身的荣誉。

像李四光这样的著名地质学家,他如果愿意,可以在国外拥有极为优越的研究和生活环境,但他却选择回到依旧贫弱的祖国,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托举起国家的崛起,这样伟大的精神永垂不朽,值得所有中国人尊重和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