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金的反身性之殇:为什么巴菲特不做基金?

 揉揉人人 2023-04-14 发布于四川

黄线是ARK基金的经理Cathie Wood,国内调侃称为木头姐,在自己的官网上用超大的字体写着“We Invest Solely In Disruptive Innovation”,大意是“我们只投资于颠覆性的创新”。

木头姐主要投资于科技股,在2020年一年就实现净值翻倍,理论上持有一整年的人就能翻倍。而同期巴菲特的伯克希尔,也就不赔不赚,差距不可谓不大。

彼时木头姐风头之盛无人能及,巴菲特又一次“被认为”老了。

涨跌之间

关于股票的涨跌规律,一直有两种对立的说法。

一种是,涨多了跌、跌多了涨,一个股票对应一个公司,一个公司有它的自身价值,太狂热的炒作只是昙花一现,涨多了都会跌回来,太悲观的看空也是杯弓蛇影,跌多了总会涨回来。

听起来有道理。

另一种是,涨的还会继续涨、跌的还会继续跌,好公司会越来越好,烂公司会跌到归零,卖掉亏钱的持有赚钱的才是投资之道。

听起来也有道理。

真正对投资的深入理解,就是在辨析这种互为矛盾还含糊其辞的说法之中。

公司自身价值的变化比较缓慢,股价围绕自身价值波动,短期呈现一种涨多了跌、跌多了涨的规律;但股价长期来看是追随公司自身价值的,好公司价值会增加,烂公司价值会减少,所以股价长期表现为涨的还会继续涨、跌的还会继续跌。

这两种规律都是特定条件下的现象而已,不足以支撑我们作出投资决策,而真正更深一层的原因是股价围绕价值波动。

涨多了跌、跌多了涨的规律,在短期内更大概率发生,涨的还会继续涨、跌的还会继续跌的规律,在长期内更大概率发生。

前者反映的是股价的短期随机波动,后者反映的是价值的长期趋势,但我们无法量化确定,在某一段时间内,比如三年或者五年,到底是前者的影响更大还是后者的影响更大。

前者我们简称为均值回归,后者我们简称为马太效应。

基金的买卖方式

本文讨论的主动性基金,基本都是买股票,买主动性基金相当于间接买股票。

对于所有的基金经理来说,业绩肯定有起伏,没有时时刻刻赚钱的,业绩永远有涨涨跌跌,涨涨跌跌之间,有些人总体表现好一些,有些人总体表现差一些。

这不像学霸永远碾压学渣,因为股价的随机波动,好的基金经理肯定会有一段时间打不过烂的基金经理,这是必然的。

股价既然同时受均值回归和马太效应的影响,那么显而易见,基金作为股票的组合,也必然受均值回归和马太效应的影响。

股票和基金受影响程度是同等的吗?

这就要从基金的买卖方式说起了:一个基金有1亿的管理规模,代表着它拿着1亿来自基民的钱来投资;如果此时,又有基民投入了0.1亿资金,基金要如何处理这部分新增的钱呢?

如果是我们个人,新增的钱全部买入当下比较有性价比的股票就好了,但基金不会这样做。

基金的收益率,是排除了资金变化影响的时间加权收益率,进而期望时间加权收益率能真正反映基金经理的实力,大家可以理解为,将总资产单位化后的收益率。

举个栗子,1亿规模的基金,在某年赚了1亿,当年收益率100%,第二年规模变成了10亿,当年也赚了1亿,当年收益率10%,两年算时间加权收益率就是用第一年的收益率叠加第二年的收益率,本质上是不管资金的增减,永远将总资金归1,在此基础上计算收益率。

所有基金的净值曲线都是这么算的,这也是比较公允体现基金经理实力的方式。

但这种方式带来的影响是,基金经理只需要考虑基金的持仓比例即可,总资产归1后,持仓的比例才是直接影响基金的数据的原因。

所以,时时刻刻有资金变化的基金,预留一部分空仓应对随时可能的赎回(这也拖累了一点收益率),而申购赎回变动较大时,自己的增减不应影响到持仓比例,也就是说,基金会成比例地进行买卖股票的操作,除非,基金经理调整了基金的持股比例。

股票的反身性

时间加权收益率的基金考核,使基金更重视持仓比例,从而导致,资金的增减都是按照持仓成比例的。

当我们聊反身性的时候,一定绕不靠提出这个概念的索罗斯和他的《金融炼金术》。

对于所有公司而言:股价下跌,导致更多人追涨杀跌的人卖出,进一步导致股价下跌。

对于某些公司而言:股价下跌,会导致公司的收益变差,进一步导致股价下跌。

当然,相反的上涨也是同理。

前者大家都见怪不怪,但后者会比较难理解,我举两个例子。

房地产公司,利润上涨导致股价上涨,会导致市值上升,此时公司采用定增、发行可转债、股权质押……等一切可以将市值转化为公司经营资金的手段,获取更低成本的资金,从而到市场上拿地,会产生更多的利润,进一步导致股价上涨。

集团公司,利润上涨导致股价上涨,会导致市值上升,此时公司采用定增、发行可转债、股权质押……等一切可以将市值转化为公司经营资金的手段,获取更低成本的资金,从而收购其他股价低迷业绩还行的公司,会产生更多的利润,进一步导致股价上涨。

价值投资者经常说的一句话:股票的价格不影响公司的经营情况——这句话在上述状况中是错误的,股价上涨可以让公司更容易融资,如果公司可以加速扩张,会进一步让股价上涨。

国内上市公司这样操作的不多,收购流德隆系还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更接近于骗局,房地产公司的操作倒是不少;而美国的漂亮50泡沫和科技股泡沫都是金融收购堆起来的。

总结一下,股票的反身性有两种,追涨杀跌的情绪反身性所有股票都存在,股价影响经营的反身性,对某些有极强融资需求的公司存在。

基金的反身性

讨论回主动型基金,显而易见,只要投资者仍然存在追涨杀跌的情绪,第一种追涨杀跌的情绪反身性就会存在。

而第二种反身性,一定在基金上存在。

基金募集资金,购入股票,如果一段时间内业绩表现不错,那一定会有更多的资金涌入,基金将新增自己按比例增加持仓,本身就会推高股价,让自己的业绩变现更好。

如果基金业绩不行,遇到了大面积的赎回,导致基金被迫按比例卖出持仓股票,股票价格进一步降低,本身又会让基金业绩更差。

这种反身性,和基金的相对规模成正相关,基金的规模相对于它投资的公司越大,基金资金对公司的股价影响越大,反身性越明显。

从这个逻辑看,主动性基金的反身性强于股票,再加上基金经理更倾向于用别人的钱冒险一搏,导致主动性基金的波动性也远强于股票。

巴菲特的聪明之处

终于说回主题了,为什么巴菲特不做基金。

木头姐投资高风险股票,波动相对大是正常的,但她的基金具备很强的反身性,初期的一波优秀业绩引发大规模的申购,新增资金买入持仓进一步推高股价,这会让基金的短期业绩更优秀。

什么时候会停下来呢?

等到特别夸张的时候,就会有聪明的钱反向操作,木头姐规模太大没法自己卖出,不然不就提前引爆雪崩了吗?但迟早股价撑不住的时候,引发下跌过程的反身性,一切都会回到最开始,甚至还不如最开始。

巴菲特在自己26岁的时候,拒绝了人生导师格雷厄姆的接班人身份,先后成立11家合伙基金,规则都是承诺保本,收益6%以上分25%;不到39岁的时候,12年的投资业绩是年化31%。

可是,即使巴菲特约定了很严格的赎回策略,可市场火爆时大量涌入的资金让自己无处可投,市场冰冷时大量赎回的资金让自己无钱可投,让巴菲特精疲力尽。

他决定,为了让自己永远被自己掌控,以纺织公司伯克希尔为主体,建立一个上市的投资公司,愿意来的投资者从其他投资者手里买入伯克希尔的股票,愿意走的投资者将手里的伯克希尔股票卖给他人,这种“申赎过程”不会影响伯克希尔本身的资金运作,巴菲特可以随心所欲地运作这些资金。

为了这种“永久资本”,巴菲特放弃的是25%的收费率,变成一个没有工资的CEO,免费为投资者打工,还不从二级市场吸血融资;但好处是,在真正值得投资的机会出现的时候,巴菲特拥有对资金百分百的控制权!

这是巴菲特成为巴菲特的重要原因,世界上少了一个彼得林奇式天才而短命的基金经理,多了一个前无古人的投资传奇。

最后

基金的缺陷,真的非常硬伤,曾经我们聊过最大的问题是激励,今天我们明白了,即使基金经理想好好经营基金,双重反身性下,基民赚钱也不容易。

木头姐的ARKK,自成立至2016年,规模均维持在400万至800万美元左右;在2017年至2019年规模增长至10亿美元以上;2020年4月,随着净值走高,ARKK的规模激增至200亿左右,规模最高时超过280亿美元。

而如今,2023年4月14日,ARKK只剩下75亿规模。

木头姐是基金反身性的受害者吗?可她管理费收大发了,真正高点冲进去的基民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可话说回来,你是基金经理,你会做巴菲特的决策吗?如果你是基民,你会投资基金经理还是投资人?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长期主义,我想我们都能有新的理解了。

不光投资,人生路漫漫,永远朝最长远的地方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