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陶瓷馆唐代陶瓷(一)青釉瓷

 与照耀同行 2023-04-15 发布于北京

唐代是中国陶瓷生产蓬勃发展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器物造型千姿百态,纹饰丰富优美。

饮茶风俗普及和饮酒风气盛行,进一步刺激了制瓷业发展,陶瓷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饮食、陈设和随葬不可或缺的物品。
唐代文献记载了当时众多瓷窑,其中著名的有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洪州窑、邢州窑等。

根据传世品和考古发现,唐代有影响力的瓷窑更多,定窑、鲁山窑、巩县窑、长沙窑、耀州窑。

唐代陶瓷的色釉品种也极大丰富,青瓷、白瓷、黑釉瓷、茶叶末釉瓷、釉下彩绘瓷和低温铅釉陶纷纷出现,打开了瓷器装饰的万花筒。

随着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发展,中国陶瓷作为特产开始大量销往海外,中国瓷器闻名世界。

唐代瓷器总体呈南青北白的地域特征,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为主,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为主。

浙江东北部的宁波、绍兴一带自东汉后期就盛青瓷,持续烧造到北宋中期,目前将北宋以前宁绍地区的青瓷窑称为越窑。

唐代和五代时期是越窑青瓷生产的鼎盛时期,代表了当时最高的青瓷制造工艺。

唐代越窑青釉璧形底碗。

碗散口、斜直壁、璧形底。碗内、外和外底均施青釉。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评论越窑茶碗为上,可见越窑所产茶碗在当时已广受欢迎。

唐代越窑青釉葵口碗。

碗内、外施青釉,足端无釉,留有支烧痕。

器型为五瓣葵口、深腹、浅圈足,圈足稍宽,外壁对应5个葵口压出5道凹线。

唐代越窑青釉镂空壸门砚台。

砚面圆形略凹,与口沿相隔一道蓄墨汁用沟槽。外壁口下凹进,外撇圈足镂有7个花瓣形壶门。
内外施青釉,釉薄而均匀,圆形研面无釉。

唐代越窑工艺精美,也能烧造体量高大的器物,而且器型均匀,釉面润滑,表明当时对瓷土选淘、部件拼接和搭造瓷窑都达到了相当水平。

唐代越窑青釉四系罂。

罂盘口,束颈、流肩,鼓腹,腹下收敛,平底。肩上置均匀分布的4个圆环竖系,灰白色胎。内外均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

罂的器型比较特殊,1957年在浙江出土了一件此类器,上面有刻文自名为罂,现收藏在国家博物馆。

越窑青瓷中或是说唐代瓷器中最神秘的,就是秘色瓷了。

晚唐诗人陆龟蒙写了一首《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流,共嵇中散斗遗杯。"

诗中提到越窑,这是这个窑场名称最早的文献记载,而且诗中还出现了秘色瓷这个名称。

根据陆龟蒙诗等文献,可知唐代至北宋时越窑曾烧造专用进贡朝廷的高级青瓷,称为秘色瓷。

唐代越窑秘色瓷执壶。

壶撇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浅圈足。圈足上留有五个支烧痕。

颈部一侧置八棱短流,另一侧口、肩之间置曲柄。内外施釉,釉色青中闪黄,釉层晶莹透澈,釉面开细小纹片。

这件越窑青釉执壶于1936年在浙江绍兴唐墓出土,因有明确纪年,又造型规整,胎釉精细,反映了9世纪初越窑烧造水平,曾被怀疑就是文献中的秘色瓷。

不过因为一直没有确认的实物,还是说不清何为秘色瓷以及是否存在过。

好在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了有文字说明的唐代秘色瓷,近年又在浙江上林湖后司岙遗址出土了相同的越窑青瓷。

由此,确认秘色瓷确如文献所说出自越窑,也证明一些传世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

唐代越窑秘色瓷净瓶。

瓶口微敛、细长颈、鼓腹、浅圈足,内外施青釉,釉层薄而均匀。

此瓶造型优美,器形完整,作工精湛,具有唐代秘色瓷的典型特征。

法门寺出土有文字确认的秘色瓷中,除青瓷器外还有2件髹漆平脱黄釉瓷,证明秘色是指专供朝廷、平民不得使用。

不过,多数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与文献记载相符,因此习惯将越窑精品青瓷归为秘色瓷。

唐代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

瓶足部以上呈八棱形,口微撇、细长颈、丰肩、鼓腹,腹下收敛,浅圈足。内外施青釉,釉层薄而均匀。

此瓶造型和釉色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越窑秘色瓷八棱瓶近似,亦属于唐代越窑秘色瓷,代表当时青瓷制作的最高水平。

唐代社会繁荣,生活娱乐丰富,大城市流行西域歌舞和乐器。

腰鼓为胡人席地或骑马上击奏的木制乐器,传入中原后用瓷仿造,有青釉、花釉等品种,均可实用演奏。

唐代青釉腰鼓。
鼓中空,两头口径相若,束腰,外施青釉,釉色青中闪黄。

故宫陶瓷馆现展出两件唐代腰鼓,一件为青釉,另一件为花釉,是研究唐代乐器的珍贵实物资料。

这件青釉腰鼓是清宫旧藏,根据古窑址考古比对,可能出自山东淄博窑。

岳州窑遗址位于湖南湘阴县城堤境一带,也是隋代湘阴窑所在地,因唐代隶属于岳州管辖而得名。
唐代岳州窑瓷器一般胎壁较薄,釉色明亮,多采用支钉烧法。
唐代岳州窑青釉碗。

碗口微撇、深弧腹、阔底、圈足,外壁均匀分布压进的5道凹线,形成瓜棱装饰。

内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匀,釉色青中闪绿,釉面开有细碎纹片。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