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教学|真题解析•李王辉•一题一研|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历史选择题25题研究心得

 青年读书说 2023-04-15 发布于陕西
一题一研
3.14
2.(2021全国乙卷25)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771
20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863
30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316
528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587
404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462
406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092
212284
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1.【教材原文】

单元导读:自战国到中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北方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经济的重心完成了由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课文导读: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两宋之际,重心南移至长江流域。区域经济的多元互补以及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空间布局的一个重要特征。与黄河流域不同,江南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很多地区为原始森林覆盖,不利于开发。两汉时这里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龙门碣石以北是指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它又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两部分。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类型之间长期对峙交流,汇合成互补、互利的统一整体。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再加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因此随着大批北人的南迁,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重心也逐渐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东汉时,南方有些地方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期,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政府由此也很重视牛耕,一再下令禁止杀牛。南朝梁人傅昭的儿媳曾经拿了别人送的牛肉来孝敬他。傅昭马上对儿子说:吃了会犯法,告发又不行。于是他们只好把牛肉赶紧埋掉了。

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今江苏南京)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岳麓版必修II《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11-12页

教材链接分析:题干中“豫章(今属江西)、零陵(今湖南、广西间)、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在西汉末到东汉中期民户数量增加,尤其是豫章和零陵增长较快,南方地区的增长要高于北方南阳地区。民户数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有所发展,结合所学,西汉末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政治动荡,东汉中期以来宦官乱政和外戚干政导致社会动荡,同时南方相对安定,自然环境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北方人口迁移至南方,带来生产力和先进的技术,因此南方地区经济加速发展。但是两汉时江南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与北方的传统经济区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仍然较大。

2.【试题分析】
①考点分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汉代江南经济的发展,以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变化为情境。
②题目形式:以表格和文字材料形式呈现,涉及西汉末至东汉中期,历史情境或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同时,表格类型的题目要从纵向和横向分析表格的数据变化特征及趋势,注意数据的拐点或峰值,分析其前后数据的变化反映的本质。
③能力要求: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提取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知识迁移)的能力,分析图表的能力,概念辨析能力,教材熟悉掌握的能力等。
④学科素养:材料通过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考察汉代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加速发展,进而考察学生时空观念。西汉末、东汉中期北方地区的民户数量有所下降,反映出这一时期北方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宦官和外戚交替乱政等导致北方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未开发相对安定,自然环境优越,北人南移带来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南方地区民户数量增加,考察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能力。材料中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变化的历史现象,要求学生能够从历史现象中寻找反映历史事物的本质解释,客观评判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考察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能力。
⑤题目解析:
A项,题干中“豫章(今属江西)、零陵(今湖南、广西间)、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在西汉末到东汉中期民户数量增加,尤其是豫章和零陵增长较快,南方地区的增长要高于北方南阳地区。民户数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有所发展,而代郡(今河北、山西间)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太原(今属山西)北方地区民主数量剧减,结合所学,西汉末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政治动荡,东汉中期以来宦官乱政和外戚干政导致社会动荡,同时南方相对安定,自然环境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北方人口迁移至南方,带来生产力和先进的技术,因此南方地区经济加速发展,民户数量迅速增加,故A项正确。
B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西汉末至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的变化,从中分析得出,北方地区民户数量有所减少,南方地区民户数量增加。结合所学,豪强势力在西汉末至东汉中期是有所壮大,他们通过对于察举选官制度的控制和土地兼并,势力并未没落,史实错误且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
C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西汉末至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的变化,仅是部分地区民户数量从中分析得出,北方地区民户数量有所减少,南方地区民户数量增加。从而能够得出江南经济发展有所进步和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有一定缩小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点。结合所学,自战国到中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两汉时江南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
D项,题干信息中所给的地区西汉末民户总数量为1136091东汉中期民户总数量是1602804,民户总数量呈增长趋势,古代编户齐民下“民户”所代表的就是个体农耕经济,这一时期个体民户数量有所增加,说明个体农耕经济有所发展而非衰退。同时,影响个体农耕经济发展因素很多,如劳动力,国家政策、生产技术及工具等。故D项多错误。
⑥基础知识梳理:
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⑴中原人口的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根本原因)
⑵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⑶南方蕴涵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⑷统治者重视发展农耕经济。
⑸政治中心南移。
2.经过:⑴孙吴、东晋、南朝: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⑵中唐以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⑶南宋以后:南方正式成为经济重心。
3.影响:
⑴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文化重心的南移,江浙成为人才集中地区,财政农业重心。
⑵推动了沟通南北经济的交通运输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⑶北宋科举采取南北分卷制度。



历史教学|真题解析·李王辉·一题一研|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历史选择题27题研究心得

青年读书

青年情感|学生作文·孙林希:雕瑕固本色,塑瑜扬光彩

德育分享|班主任期末工作总结·德育案例|班级常规管理中的“弹簧”作用 ——年轻班主任如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