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追本溯源,分析南北方的经济差距拉大的原因

 烛下青史 2022-03-20

导语:

经济发展是件很挑时机的事情,就像是雷军老师说过的那样,有了好的机遇,即便是猪都可以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一飞冲天。现如今,我国的GDP大省多在南方,国家的经济重心也是向南方倾斜的。就连经济发展相对其他南方城市差劲的西南地区,也几乎在经济指标数据上吊打西北和东北地区。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南北差异如此悬殊呢?对待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追本溯源,在历史的发展中寻找答案。


回溯到我国最早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华夏文明是从北方兴起的。那时,我们的祖先起源于河南,相对而言的就是北方的人口多与南方、经济活动也比南方要更活跃。所以换句话说,经济重心是后期逐渐由北方转移到南方的。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呢?首先,我们要把这个问题拆分来看,一个是为什么早期的经济重心在南方;二是为什么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要先从古代中国的经济模式上入手。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表现在经济上的形式就是小农经济。相较于海洋文明重视海岸线地区的发展,农耕文明的国家更偏重于内陆的开发。在农耕文明的源头时期,越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地方,经济、文明、政治等等就越发达。在古代,北方的自然环境是十分优越的,适宜的降水和气候,肥沃的洪积土壤和大面积的平原,都为农业在北方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自然条件。而文明在北方觉醒,人口的集聚,更是为农业耕种带去了丰富的劳动力。但相比北方,南方虽然具有更加湿润、温暖的气候,但多山、多沼泽的地形和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所以,即便是在今天,河南省仍旧可以算得上是共和国的一个小粮仓。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虽然古代中国的开局是农耕文明,但生产力和历史条件都是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首先,是在春秋战国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这时的生产工具得到了革新,生产力也获得了大幅的提升。在上古三朝无法被用来耕种的土地,都逐渐地得到了开发。因为战争,百姓也不断大规模的向南方迁移。在两汉时期,像是江南、四川这些地方量产量都大幅的提升。到了宋朝,就已经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这句民谚!


说完了农耕,再说南方的商业。大家都知道,农业是第一产业,商业是第二产业,历史发展的大潮就是从第一产业像第二产业过度的进程。相比于北方而言,南方河湖众多,拥有大量的港口。无论是对内销售,还是对外运输,南方有着天然的优势,再加之新航路开辟后,我国东南沿海成为了对外贸易的主力地区。相形之下,最值得北方骄傲的丝绸之路,也因游牧民族的不断侵蚀、劫掠而逐渐衰退。到了宋朝,路上丝绸之路基本就完全的被废弃了。所以,在这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的南移,到了宋朝时,南方经济基本上全面的超过了北方,并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


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国的南方经济仍旧保持优势,但当时的北方曾出现过一次短暂的经济复兴。这场复兴一是因为中央的政策扶持,在东北大建工厂、广泛投资从而拉动了经济的恢复。二则是因为北方,尤其是东北和内蒙古拥有大量的煤炭资源。煤炭被誉为是“工业的食粮“,可以帮助重工业的发展,而这正好和新中国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路线所契合。基于此,北方的经济回温,甚至有超过南方的势头。但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吹风吹遍神州大地后,南方有凭借着地理优势,成为了我国对外的窗口。像是深圳,就是当时典型的被改革开放所惠及的南方城市。90年代之后,信息化、高智能时代到来,而南方作为我国与外接触尤其是和西方接触的窗口,更是吃足了这方面的红利,经济迅速起飞,与北方拉开差距。


小结: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南北方哪一家独大,都不会是件好事。过大的地区差距,可能会导致国家内部的不和谐,从而招致马太效应,不断的恶循环……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应该找准自身的发展路线,地区之间也应该加强合作。只有这样,经济发展才会协调、稳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