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罗斯在400年前派遣使团访问中国,明朝却以为他们来朝贡

 北斗维斟 2023-04-15 发布于贵州

15世纪到17世纪,堪称“地理大发现时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都国在海上不断探险、扩张,基本发现了孤立在亚欧大陆之外的所有适合居住的大陆。经过这场地理大发现,欧洲人找到了两条能够通往东方的海上通道,一条是绕过非洲好望角的印度洋航线,另一条则是从美洲到菲律宾的太平洋航线。

当时,印度洋航线基本被葡萄牙垄断,而太平洋航线则由西班牙经营。为了打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垄断,荷兰、英国、法国等只能另谋出路。1525年,俄罗斯一位学者提出了开辟东北新航路的设想,也就是穿越冰海(北冰洋),然后经过想象中的阿尼安海峡进入太平洋,最终到达东方。

这条线路很快引起了英国和荷兰航海家的兴趣,一些欧洲学者甚至在地图上绘制了从北冰洋到达北京的航线。当然,这些地图的北冰洋的轮廓都是幻想的,他们认为从鄂毕河一直向上游行驶就能够到达中国的汗八里城(北京)。实际上的的北冰洋航线非常寒冷,而且远比实际上的遥远。

经过测量,从欧洲鹿特丹出发经北冰洋到达中国的航程比地中海—印度洋的航线略短。在16世纪,苏伊士运河还未开凿,从印度洋到达中国的船只还需要绕过非洲最南端,路程十分遥远。当时虽然还未探索出北冰洋沿岸的主要情况,但是地球各大洲的主要地理位置已经清晰,欧洲人还是大概算出了从北冰洋到中国的距离更近。

此后,英国、法国、荷兰不断在北冰洋一带进行探索,试图从找到北极航线。其中荷兰著名的巴伦支船队从1594年开始远航,经过多次的探索,他们到达了新地岛,在此陷入了绝望,幸好遇到了俄罗斯人才得救。这次航行,让荷兰开辟北极航线的梦想落空,毕竟北极一带的环境实在太恶劣了。

那么,为什么不能从陆地上到达中国呢?除了陆运成本太过于昂贵,效率太过于低下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陆地通道充满风险。当时的亚欧大陆还十分混乱,蒙古人打通的商路早已被阻断。不过,这个问题很快就被俄罗斯解决了。

15世纪,曾经称霸东欧、中亚的金帐汗国分裂为了大帐汗国、西伯利亚汗国、喀山汗国、克里木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等几部分,这无疑给俄罗斯的崛起提供了条件。从1463年到1533年,俄罗斯帝国的前身——莫斯科公国的面积从43万平方公里迅速增长到了280万平方公里,成为了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此后,俄罗斯又不断对蒙古的各汗国开战,先后兼并了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和西伯利亚汗国,面积到达了398万平方公里。当时的鄂毕河流域已经被俄罗斯兼并,意味着俄罗斯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当时,俄罗斯只需要派遣一支使团穿越蒙古高原,就能够到达中国北京,和明朝取得联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俄罗斯于1608年从托木斯克派遣一支哥萨克部队到蒙古高原寻找线路,并打探札萨克图汗的领地(俄罗斯称之为阿勒坦汗国)。由于蒙古混战,俄罗斯人并未能到达蒙古高原,但是俄罗斯人从吉尔吉斯人口中得知了一些关于蒙古和明朝的基本知识。

正在俄罗斯人准备再次出发时,俄罗斯却爆发了内乱。原来,俄罗斯为了建立欧洲霸权,恢复对基辅等罗斯故土,打通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出海口,和周边国家长期爆发战争。最终,俄罗斯遭到了波兰—立陶宛的疯狂反击。1610年,波兰—立陶宛的大军攻入了莫斯科,而瑞典则趁机夺取了诺夫哥罗德,土耳其则趁机夺取克里米亚。这可能是俄罗斯帝国史上最接近灭国的一次。

1613年,罗曼诺夫在内乱、动荡中领导俄罗斯击退了波兰,收复了故地,建立了俄罗斯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罗曼诺夫王朝。从此,俄罗斯变得更加强大,并且继续向四面扩张,尤其是向东方扩张的速度加快了。1613年到1619年,俄罗斯已经从鄂毕河流域推进到了叶尼塞河流域,而这里紧邻蒙古高原,现在俄罗斯只需要翻越蒙古就能够和中国明朝进行直接的交流了。

随着16—17世纪俄国人在北亚、北冰洋的探险,航海、地理发现和扩张,西西伯利亚的绝大部分在17世纪初已并入俄国。到1619年,俄国人已推进到东经90度左右的叶尼塞河干流地区。其中,建于1618年的库兹涅茨克在鄂毕河上游支流托木河河畔,向南位处北纬53度半;建于1619年的叶尼塞斯克在叶尼塞河上游最偏东的中上游地区,向东位处东经92度半。这样,西北方的俄国与东南方的蒙古、中国便日益接近起来。

1616年,俄罗斯从托博尔斯克派遣几支使团到蒙古各部,以收集蒙古和明朝的情况,为派遣使团访问明朝做好准备。1618年,俄罗斯派遣的庞大使团正式出发,正使为伊凡·佩特林,副使是安德烈·马多夫。该使团从5月9日从托木斯克出发,到9月最终到达了北京。

俄罗斯使团访问北京线路(苏联绘制)

当时的明朝正处于晚期,内忧外患都十分严重。当俄罗斯使团到达北京后,明朝认为这是蒙古的一支部落来朝贡来了,因此这支使团在明朝境内一路上都受到隆重的接待。但是,有两件事导致双方最终未能实现沟通,一是明朝认为俄国使团并没有带上“贡品”,于是万历皇帝拒绝接见;二是俄罗斯使团担心明朝了解自己,于是没有给明朝呈现国书,俄罗斯的沙皇也明确表示“不要用使团的名义,也不要说是我方派遣的”。

不过,明朝官方最终还是发现这支使团并非什么蒙古部落,而是一个大国的使团。万历皇帝还写了一封国书,其中写到:“尔等既为通商而来,则通商可也。归后仍可再来。在此世上,尔为大国君主,朕亦为大国皇帝也……因路途遥远,且语言不通,朕不便遣使回访贵大君主,现谨向贵大君主致意。”“如再来,或大君主派人前来,应携带大君主之国书,届时朕亦将以国书作答。尔等如携有国书前来,朕即命以上宾待之。”可见,万历皇帝表达友好交往的诚意。

实际上,俄罗斯这次派遣使团的更多目的还是为了收集情报,为进一步东扩做准备。的确,俄罗斯通过此次访问中国获得大量的情报,佩特林回国后还写下了《中国、蒙古见闻记》,其中五分之三是写明朝的情况。

通过这些情报,俄罗斯搞清了蒙古的状况和明朝底细,开始肆无忌惮地在西伯利亚扩张。在明朝灭亡迁徙,俄罗斯已经扩张到了太平洋沿岸。而明朝虽然知道了蒙古的背后有一个大国,但始终认为那支使团是来中国朝贡的。

1642年,俄罗斯托木斯克又派遣了一支商队跟随蒙古人一起来明朝边界贸易,顺便收集情报。而明朝官员依然将这些商队视为朝贡队伍,当时崇祯皇帝又给俄罗斯写了一封国书,其中提到了对俄罗斯朝贡表示满意,“父皇在位之时,大君主之臣民曾来通商……尔今贡鹿角一对,朕赏汝绸缎七百匹……并赠尔大君主玉杯卅二盏。”

万历皇帝

从这件事来看,当时的俄罗斯非常具有探险和开拓精神,他们在东方竭尽全力收集情报,为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扩张打下了坚实的情报基础。而明朝则坐井观天,即使快要灭亡了也要自称天朝上国,认为全世界都是自己的朝贡国。正因为如此,明朝才自认为有148个朝贡国,其中俄罗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都被明朝视为朝贡国,基本覆盖了全球。而明朝的这种妄自尊大,也证明了中国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200多年的海禁,不仅导致了中国的世界地理知识严重滞后,也导致了中国从世界巅峰跌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