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族,"盖南蛮之别种"。原居今黔南至川南一带,"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多有"③。魏晋以降,今黔、滇、桂、湘诸省区的某些蛮族亦泛称僚人。其族人数众多,十六国时,仅巴西等地造反的诸僚就有十余万落(户)。北魏时,巴州隆城镇所管僚民多达二十万。 ![]() 隋唐时的僚人,不只分布广,而且名号甚多。一日南平僚。分布于今四川巴县一带,"部落四千余户"。其酋朱姓,"号为剑荔王"。贞观二年(628),遣使内附,"以其地隶于渝州"④。南平僚徙入岭南者,则有宁氏家族,自陈至唐,世袭钦州都督、刺史,实力同俚族洗、冯家族相埒。①二曰山南西道诸僚。巴、洋、集、壁等州均有山僚分布。三曰剑南诸僚。邛、眉、益、雅、嘉、纳等州均有僚民分布于山地。又,戎、泸二州间有称"葛僚"者,"居依山谷林菁,逾数百里"③。四曰黔中僚。琰、明、巫等州亦为僚人居地。五曰岭南诸僚。除钦州宁氏为南平僚分支,还有罗窦洞僚、龚州东西五洞僚、桂州山僚等。④此外,其他地方如秦、陇等州亦都有僚人居住。 今天的仡佬族当与隋唐僚族有渊源关系。 现在我们的人一提起四川,首先想到的就是巴蜀,而且大多一直知道的就只有巴蜀,巴蜀四川嘛,巴蜀许多时候都是四川的代名词。关于四川这个名字的来历,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境内四条川江说,四川境内确有长江、岷江、嘉陵江及大渡河等四条大河,但历史上确无任何证据证明四川之名与之有关,所以这是人们的想象属于误传。第二种就是正史说的唐时即公元627年,将两晋时的益州,即剑阁以南的大片地区改为剑南道;而同时又将两晋时的梁州地,即大巴山以南的大片地区命名为山南道。其实这还是延续了巴蜀分治,只不过此时换了两个名字而已。唐末剑南道与山南道合二为一并设东西川节度使。此时两川出现再度实现巴蜀名义上的一统。直到宋真宗咸平4年 ,即公元1001年将巴蜀一分为四,即益州即成都府、梓州即潼川府、利州府即广元、夔州即奉节,合称为四川,四川由此得名。这虽然是正史记载的来历,但也难以让人信服和理解呀!最起码曾经的益州成都府与无川啦。 由此我还是比较相信第三种说法,那就是《华阳国志》有关的记载,虽然《华阳国志》成书年代四川之名还远未成型,但其书的最后部分已描述了四川格局的雉型了。这样我们还是先从远古说起吧。 盘踞东方占过半境地的巴以及成都平原川西坝子上弹丸之地的蜀这里就不用说了吧。但是不说又不行啦。在四川的很长一段历史长河中,东有巴人聚居,西边平坝上有弹丸之国古蜀国,古蜀国虽小,但占据了相当丰富的各种自然资源,所以古蜀国史考均认为历经了1700年左右。而中部的半山腰及南北两边的山地。则是我们称的僚人聚居地,后来由于巴的逐渐强大,巴人常常奔袭千里前往蜀国掠夺各种资源,这样中部地区就常常成了巴蜀一较高下的战场。僚人为此不得不避让向东西两边的山上迁移,最终形成僚人聚居地一分而二南北分立的局面。 先说川北,历史上最早较有名的就是僚人充国的建立,后来充国一分为二:西充国与南充国分立。再后来巴国不断侵蚀充国,南充国被巴灭,西充国见大势不妙不得不紧急举国西迁而去,后立较强大的苴国与巴蜀共存并常常一决高下。但由于蜀独自占有丰富资源,所以历史上常常都是苴巴联合攻蜀,虽然不是明面上的,就是这暗地里的事蜀也心知肚明的。公元前316年,蜀为报仇雪耻引秦兵入川两面夹击灭了苴国的同时,自己也遭遇了灭亡之灾,还顺带祸及灭亡了巴国。这叫自作自受。 再说川南的僚人,历史上可以说是不断地侵袭川西坝子的古蜀国,但有史以来好像极少占到便宜,许多时间还让古蜀国借机扩大了疆域。 究其原因:主要是分布川南各地的僚人部落众多,但都不强大,历史上很少有联合,历史上仅有的一次大规模联合,都得力于云南境南诏国的一统。还有就是公元759年川中昌州的设立。阻挡了川北川南僚人的互联直通通道,泸水南蛮各部落联合群而攻之,直到两年后昌州州县俱废才作罢。后来中原的唐宋元及南诏国都在此几立昌州,但因同样原因不久就会被南蛮僚人联合起来损毁,历史上的川中昌州几经兴废,真的是地处多事之秋哇。 东晋初年,巴蜀沿汉制设东西益荆二州,不久发现地域辽阔实际无法管控,于是撤益荆二州置巴郡蜀郡。同时将各南北部分出合并,新置犍为郡及剑阁郡,由此形成巴郡统领川东诸县、剑阁郡统领川北市诸县、蜀郡统领川西及犍为郡统领川东诸县的四川局面,至此四川雉形局面已经形成,就差后来的条件成熟,四川之名呼之欲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