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横跨《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小说,浅谈川端康成文化之美

 五千风雨 2023-04-16 发布于上海
文章图片1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是最适合在闲来无事之时,随手拿来读读的作家之一。去年年底一口气读完了川端康成的三个长篇,分别是《雪国》、《古都》、《千只鹤》,雪国算是重读。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川端康成的小说并不精于情节和结构,而精于意境和氛围,很容易让读者陷入其中,产生切实的美感。阅读川端康成,我们不用过分思考文字背后的哲学意义,去纠结文本之中的悬念设置和人物关系,我们只用抛开杂念,静静享受就可以了。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阅读了网络上一些川端康成的书评,总觉得差点什么,就放弃了选单本小说来写书评的想法。

前面说到,川端康成精于意境、氛围,而不是叙事、结构,读川端康成读的其实也是一种感觉,美的感觉。故而通过一本小说,来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哲学含义等其实是避重就轻了。这篇文章,打算横跨三本小说,浅聊下川端康成美在哪里,又为什么美,篇幅所致,不敢说面面俱到,但是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

以下对于日本民族的描述,只针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日本民族,和那些忘本之人无关。

文章图片2

生如夏花 死如秋叶

自然之美

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对自然的描写不只是描写景色烘托氛围那么简单,川端康成将自然与人物合二为一,使得自然也成为了书中的一个“角色”,这其实也是日本文学的特点之一,不过川端康成算是个中翘楚了。

日本是个岛国,南北跨度较大,地形丰富、环境优越,但其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自然的“无常”感由来已久,成为了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挥之不去的记忆,渗透到了他们的思想深处,对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日本人敏感、细腻,在变幻无常的自然面前,形成了一种对人生的“无常感”,造就了日本民族性格中“哀”的底色。

同时,在这样的国度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八百万神,并世代被崇拜着,这些神灵事无巨细、各司其职,大到日月,小到一粒米、一束花,都有了灵性。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这些神灵尊敬爱护,并没有因为自然的“无常”而有憎恨之感,日本人是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对于他们来说,自然带给他们恩惠、带来生命、带来成长、带来果实,是应该亲近的东西,绝对不是与人类对立的可怕之物。他们觉得祖先世代依自然而生,自己也要沿着这条路前行。正是这种传统的自然观,使日本人能够以敏锐而细腻的笔触捕捉到四季变化之美。

川端的《雪国》由四季的更替构成了小说的暗线,充分展现了冬去春来之间雪乡的优美与变迁,并且使用大自然的语言暗示了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互相交融的境界。

文章图片3

岛村与驹子初次相识于初夏的五月,那时的雪国一片嫩绿。驹子的温柔窈窕与群山的盎然绿意互相映衬,人物的内心也顺应初夏的生机,洋溢着青春的热情。两人初次的相见萌生的情感随着万物的生机也逐渐浓郁,但在这生机盎然的背后,也夹杂着丝丝阴冷基调。

当岛村和驹子在亭亭如盖的杉树下小憩时,驹子的“脖颈上淡淡地映上一抹杉林的暗绿”这无疑暗示了驹子的命运中将要出现的阴霆。川端康成在小说中对这棵杉树有着这样的描写:“不知为什么,北面的枝丫一直枯到了顶,光秃秃的树枝像是倒栽在树干上的尖桩,有些似凶神的兵器。”

这段看似随意的描写背后,其实是就是一种暗示。充满活力的驹子就好比这初夏的万物,而在岛村看来一切都是徒劳,恰如光秃、干枯的树枝,他凭空的出现在驹子的生活中,对驹子来说冥冥之中就是凶神的兵器一般,将会对驹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男女主人公在雪国最舒适的夏季相遇,但他们的相处中却充满了“枯枝”、“暗绿”等等不祥的隐喻。川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向读者预示了他们情感的悲剧。

岛村第二次去到雪国,发生在小说的开头部分。距离第一次已经时隔将近一年了,是岁末年初的冬夜。小说的第一句如此描写“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 ,这句话就将雪国的寂静和洁白展现在了读者眼前。

车窗外袭卷进来的寒风、檐前的冰柱,还有仿佛沉浸在无底深渊中的寂静的村子……这一系列景象进一步传达出冷寂、凄凉的气氛。岛村与驹子的情感也在这寒冷的冬季逐渐结冰。正如那寂静的雪野,令人感到萧瑟、凄凉。川端依然是用大自然的语言,含蓄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的裂痕。

文章图片4

如果说,初夏萌发的感情至少在表面上留下了一片温馨,那么隆冬的再度相会却令驹子感到了前途的渺茫。驹子时而被激情麻醉,时而又被现实惊醒。她的犹疑反复在川端的笔下化作了冬日苍凉的山峦“背阴的山峦和朝阳的山峦重叠在一起,向阳和背阳不断地变换着”。

岛村和驹子在第三次相聚时已是满山秋色。秋天是落叶飘零、寒风萧瑟的时节。此时,阳光已不再温暖,天空也不再明媚。万物不得不收藏起生命的热烈,沉没于空寂之中。这是自然的归宿,也是驹子寄托在岛村身上的爱的宿命。在这一节中,小说多次写到了秋虫。

秋虫出现于秋色满山的背景之下,它贴在纱窗上静静地一动也不动,虽然它的翅膀是透明的绿色,但这秋色中的一点淡绿“反而给人一种死的感觉”。这无疑暗示了驹子对岛村的爱如同季节的轮回,归于寂灭已是不可挽回之势。

川端很少呆板突兀地直接点明季节,而是用十分优美、含蓄的语言不动声色地将其暗示出来,这是大自然赋予他的智慧。他笔下的初春是寒樱开放的季节,暮春是落樱纷飞的季节,夏天是“麦田飘香的季节”,秋天是“ 枫红”、“ 飞蛾产卵” 的季节,隆冬则是“滑雪的季节”等等。

同样的,《古都》则把京都四季的变迁描绘成一幅幅风俗画。作品以《春之花》为首章,以《冬之花》做尾章,将情节在季节的变化中一步步推进。川端将人物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来描写。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由起初的分离到重逢,再到最终的分离,她们的悲欢离合与四季的自然更替紧密相连。故事从樱花烂漫的春天开始,经过杉林葱翠的夏天,冷雨骤降的秋天,一直写到雨雪交加的初冬,人物的情感与自然的四季景观共生而构成一个美丽而悲哀的故事。

文章图片5

凌晨四点 海棠未眠

传统之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缴械投降。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美国实际上掌控着这个国家。战后的日本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浪潮中,逐渐忘记了民族的传统和根脉。这另川端康成痛惜不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传统的失落注定意味着民族灵魂的迷失。这也进一步的加深了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内心深处的亡国情绪,使得整个民族陷入了痛苦的迷茫之中。

战后的日本在随之涌入的西方文明面前不胜惊恐。有不少人对民族的传统失去信心,认为传统的就是应予以抛弃,有的人甚至认为欧美人在人种上就优越于大和民族。忘却民族的灵魂是注定无法使得自身从战争的废墟之中站立起来,如果不重新找回民族自信,寻回心灵的故乡,战争的阴霾非但不会因时间的流逝淡然而去,相反会日渐浓重。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也依然不得不拖着虚无的空壳,颓唐度日。

战后民族灵魂的失落使川端进一步思考自身的存在,使得他更加坚定了继承传统美的信念。他决心要以守护心灵故乡的方式,寻回这些因战争而失落的灵魂。

在《古都》中,川端康成充分的展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日本近代许多作家都把京都作为心灵的故乡,如谷崎润一郎在《忆京都》中就把京都作为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充分表现了他对京都如痴如醉的憧憬。在《古都》序言中,川端康成也这样写道“ '古都’自然指的是京都。我最近一个时期想写一部关于访问日本的'故乡’的小说……也许在这里风物比人与故事更占有主要地位”。在这里川端表达了他要着重描写旧的都城中渐渐失去的风土人情的愿望。

文章图片6

《古都》首先将京都的传统、精神文化和风物展示于读者。从赏樱、葵节、抵园节、时代节等四时节日,到平安神宫、南禅寺、仁和寺、北野神社等名胜古迹,再到加茂川风光、磋峨朱琳、北山圆杉、青莲园楠木等自然景物,无不在川端的笔下熠熠生辉、绚丽多彩。小说不仅描写了京都的传统风俗,保持了京都小巷纤细的传统气息,而且展现了京都千年来的历史变迁,重现了古都的自然美和传统美。

小说中的太吉郎在战后看到自家传统的织锦业日渐凋敝,这使他深感世事的“无常”。于是他便隐匿在竹林环抱的尼姑庵中,沉醉于宗达、光琳等的古典绘画中,追求更高的“ 佛心” 境界。然而,世事“无常”,传统之美在战乱的年代中往往面临着失落的危机。因此,他们渴望通过回归本真的“佛心”使传统之美在精神中获得永存。

“悟道于竹声,明心自桃花”,在大自然的陶冶中体悟“佛心”,获得“明心”,这是日本民族传统的自我拯救方式。战后,川端康成也渴望人们通过体悟“佛心”,回归生命的本源深处,守护住心灵的故乡,从而寻回因战争而失落的灵魂。

《古都》中,当千重子问母亲自己是在什么地方被捡到时,母亲说道:“赏夜樱的祇园呗,我以前好像也说过,在樱花树下的椅子上,躺着一个非常可爱的婴儿,她看到我们,就绽开花一般的笑脸,使人不得不把她抱起来。”

这段描写其实就是“物哀”的一种表达。“物哀”这种传统审美意识已经渗透到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当中,也体现在日本人对樱花的审美意识上,赏花的时候,他们知道樱花的美丽,但是,美丽的樱花转眼间就凋零消失不见,人们觉得这一切都像幻影一样。川端康成将千重子的悲伤经历与樱花的美结合起来,达到了以美写悲的效果。

文章图片7

无言的死 就是无限的活

生死之美

战后日本的文艺领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可谓是名存实亡,文学和艺术创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作家们几乎都被卷入了侵略战争的漩涡,对绝大多数的文艺工作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灵创伤。伴随着心灵的创伤而来的是身体的衰竭,战后川端康成的挚友们噩耗不断,接连去世。

战后翌年,武田麟太郎辞世,川端康成第一次在葬礼上宣读悼词。从此开始了他宣读悼词的战后岁月,川端先后为横光利一、崛辰雄、丰岛与志雄、尾崎士郎、佐藤春夫、三岛由纪夫等人撰写并宣读了极为哀切的悼词。此外,他还担任了谷崎润一郎、高见顺、伊藤整、三岛由纪夫等人的治丧委员会委员长。

川端康成不愿面对这些,但从良心上来说他又必须面对这些,并且接受托付。这一连串亲人、挚友的故去使川端康成感到自己跌落进了深渊。后来,在菊池逝世的噩耗传来后。这时川端的“悲伤已不再为新的别离而增添,在魂灵的气氛中精神恍惚地静静地呆坐了一夜”。

极度痛苦中川端“感到自己已经死去了,自己的骨头被日本故乡的秋雨浸湿,被日本故乡的落叶淹没,我感受到了古人悲哀的叹息。”

正是这一连串的挫折,和直面死亡的经历,使得川端康成对于死亡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川端康成在他的作品中,对死亡的描写似乎不是紧密的联系情节冲突而是单独存在的,但是仔细阅读不难发现其中又是互有影响。作者的死亡观其最大特点就是生死无常和生死不灭,和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所说:“在自然的人常常视为罪过的那一切事情中,死亡对我来说是最微不足道的,对我而言,死亡之时就是一种崭新的、更壮丽的生命诞生之时”一样,死亡是涅槃的开始。

文章图片8

在《雪国》这部小说中作者的表现了不同的死亡事件,有驹子恩公和师傅的离世,有行将就木的行男最终在病痛的折磨中离开人世,也有在秋风萧肃的季节里挣扎却最终还是死掉的昆虫和飞蛾,有叶子最后在火海中如同落叶般美好地归宿于大地,以及在那场火灾中消失掉的蚕房。以上提到人事物的死亡用“消亡”或是“化为虚无”来表达更准确,在“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的雪国中不留下痕迹。但是这些事物的消亡也恰好完善了他们生命阶段和意义。

叶子的死亡没有丝毫的预见性,只是因为没能逃过一场突然发生的火灾,坠楼而亡。作者以岛村的视角描写叶子的死,“在美丽银河的映衬下,在冲天的火苗中,忽然出现一个女人的身体,在空中挺成水平的姿势。岛村心头猛然一震,他似乎没有立刻感到危险和恐惧,就好像那是非现实世界的幻影一般。僵直了的身体在半空中落下,变的柔软。然而,她那副样子却像玩偶似的毫无反抗,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

叶子在岛村的意识里是美的象征,在她如流星般陨落时,火光照亮了岁月的回忆。在两人的最后一次对话中,可以看出叶子的生活是毫无生机,想要摆脱雪国,即使是渺茫的未来也好过于她现在的生活。她的死亡对于她自己是以最高的艺术形式结束这种无意义的存活,对于岛村则是心中美好的坍塌,凝视着叶子的跳落过程,内心满是苦痛和悲哀。

在《千只鹤》中,川端康成则以一个茶杯隐喻这毁灭与新生。文子是帮助菊治成长的重要人物,同时她也身负“毁灭”的重担。

菊治一心想要保留太田夫人使用过的赤茶杯,并坚定地认为她是像透亮的赤茶杯那样的名品。可见,赤茶杯完全承载着菊治对已逝爱人的眷念,或者说,赤茶杯就是太田夫人。

他先后爱上了两个女人,两个女人都在非理性的情况下和他发生了关系,最终都又选择毁灭自身。文子想要打破赤茶杯,一是想要抹去她和她母亲因同一个男人而获的罪恶感;二是想要菊治获得新生。菊治的爱是带着伦理罪恶色彩的,他爱得不光彩,爱得有悖伦理,罪恶感早已铐住二人。所以菊治和文子的毁灭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生,是脱去罪恶感的枷锁走向天堂的一种新生。

日本民族把死亡当做生命的必然组成部分,死亡本身是肉体的终结,但在川端康成笔下反倒是精神和灵魂的永生。

文章图片9

[网图侵删]


作者简介

墨海青灯, 互联网码农。爱钻书,爱乱想,爱写作。在文字和书籍的海洋里,总有那么一个人、一本书、一句话,成为你人生的明灯。

#以书之名#

#大有学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