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精神”点燃的激情火焰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4-16 发布于北京
图片
2月23日、24日,我在兰州黄河剧院观看了由甘肃省歌剧院创演的歌剧《不遥远的胡麻岭》。
这部歌剧是该院获得2020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的项目,它前几年就该立于舞台之上,但由于疫情原因,一直拖延耽搁到2023年2月。
《不遥远的胡麻岭》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大型歌剧,它以当年隧道筑路工人不畏艰辛,历经8年时间,攻破了被称为“第三系饱和富水粉细沙地层”的世界难题,成功建成胡麻岭隧道工程的英雄壮举为主题,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的叙述与表现,将坚强而神圣的“中国精神”“中国意志”“中国创造”,以歌剧这一复杂的、艺术表现力丰富的综合形式展示出来。
《不遥远的胡麻岭》由甘肃省歌剧院院长、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李天圣编剧,作曲家、西安音乐学院二级教授韩兰魁作曲,甘肃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王繁钦执导,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青年指挥家王燕与甘肃省歌剧院常任指挥王璐执棒,甘肃省歌剧院演员剧团、陇东学院音乐学院合唱团演唱,甘肃交响乐团演奏。
此次歌剧演出,甘肃省歌剧院依靠就地取材的原则,完全以本院艺术资源为主体,打造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强大阵容,其主要创演人员如下:制作人、多媒体设计董青;执行导演陈源;副导演程邵璇;舞美设计胡文纪;灯光设计缪伟;音效设计彭劲嘉;道具设计王忠林;服装设计靳艳;化妆设计王熙鹭;音乐指导侯琳媛;钢琴伴奏赵晟楠。AB组主角均为本院歌唱家担任。
图片

编剧与作曲

图片
我观此剧,首先受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感染,即“中国精神”的巨大鼓舞。
编剧李天圣在这部剧中,以翔实逼真的手法,树立了一个个中国工人和科学技术人员的光辉形象,以清晰顺畅的逻辑,叙述并构成了一个丰满的戏剧场景,将胡麻岭隧道掘进的英雄事迹进行了高度升华,达到了强烈的戏剧效果和教育意义。
李天圣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戏剧家和编剧,他的作品很多,涉及大型歌剧体裁的就有三四部,故在创作构思与创作技法上显得十分成熟。
《不遥远的胡麻岭》这部歌剧,集中了李天圣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理念。
歌剧以细腻的情感铺垫烘托英雄主义主题,使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及戏剧效果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塑造与展现。
李天圣在结构全剧时,首先从人物塑造开始,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个性、不同性别的角色组成,塑造出高岩、安洁、吴杰、常小川、宁翠芳、高思渝、刘莉莉等形象。
而这些人物,又根据不同的剧情需要,以不同的感情表现、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事业追求,展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与精神面貌。
其中,高岩的执着与激情、安洁的天真与善良、吴杰的沉稳与老练、常小川的单纯与正直、宁翠芳的质朴与直率、陈莉的温柔与成熟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这些角色的个性体现,亦为整部歌剧的剧情发展及内涵升华提供了牢固的“支撑”,并为剧中戏剧性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不遥远的胡麻岭》剧本的第二个特点,是利用情感的交叉体现,烘托并加强了剧情的真实感与丰富性。
在此,编剧安排了三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层面的恋人或夫妻关系,通过他们的喜忧变化及对待灾难的态度,从另一个侧面强化了人物特征、角色定位、内涵提升等戏剧成分。
再者,由于该剧的现代工业题材,也使编剧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本来,歌剧表现现代题材就非常难,而对于现代工业题材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就拿《不遥远的胡麻岭》来说,它既要以写实的特点表现出钻探掘进的专业性,又要利用各种情感的矛盾起到“填充”和“推进”作用,此外还要彰显出钻探工人充满力量和智慧的气概,以及迎难而上的不屈毅力,而这些都是很难用歌剧体裁来表现的。
好在李天圣在剧本写作时很有技巧,他以避实就虚的方法,较为巧妙地处理了现代工业题材中重写实、轻情感的问题,并采用多棱角的视野,将三段爱情戏穿插于主题情节之中,并以他们之间的细微变化、交织演变以及在重大困难面前所起到的催化作用为手段,丰富并加强了全剧中心思想的表达。
纵观整部歌剧,我感觉李天圣既能够将如此之难的现代工业题材写成歌剧脚本,为作曲家接下来的创作打下良好基础,又能够推陈出新,在这部歌剧中体现出个人的创作风格,这一点十分值得人们钦佩和赞扬。
《不遥远的胡麻岭》的作曲是作曲家韩兰魁,他是甘肃省歌剧院的老朋友,此次受剧院之托担任了该剧的作曲。韩兰魁原是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也是西北地区一位业绩辉煌的作曲家,在国内作曲界中享有至高的声誉。
《不遥远的胡麻岭》是韩兰魁创作的第一部歌剧。据我所知,这位功力深厚的作曲家对创作歌剧抱有严谨的态度,虽然对歌剧创作一直有着兴趣,但始终没有涉足。如今年过半百的他,在专业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技术上亦达到了娴熟的程度,此时接手歌剧创作,可以说是一个最佳的时机。
此次我在兰州看了两遍该剧,对韩兰魁的音乐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认为,这位作曲家的乐思是丰富的,音乐是感人的,而对于他的整体创作,我简单总结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旋律丰富,和声优美。《不遥远的胡麻岭》有着许多动人的旋律,这些旋律贯穿在序曲、角色咏叹调、角色重唱及群众合唱中,它们既有歌剧化的动力性,又有西北民歌及戏曲的民谣性(如常小川、宁翠芳的唱段),两者的结合与对比十分巧妙(高岩、吴杰、安洁的几首咏叹调写得很有水平)。
韩兰魁有着高超的和声功力,在这部歌剧的创作中,他也很好地发挥了这一优势,在歌剧中的二重唱及乐队音乐的写作中,那些优美的和声显得非常细腻,常常带有“游动”的层次展现和润泽的色彩变化。
二、合唱突出,配器精练。《不遥远的胡麻岭》中的合唱段落很多,基本上是从头覆盖到尾,剧中每到气氛烘托之时则必有合唱。这些合唱写得都很有气氛,且能够体现出富有“角色感”的个性变化。而当剧中需要表现群众的激情、振奋和干劲儿时,这些合唱又能够起到恰如其分的渲染作用。
韩兰魁擅长配器,过去我听他的交响乐,就感觉其配器手法新颖细腻,如今听他的歌剧,同样感觉到了他在这方面的擅长。韩兰魁的配器讲究效果,木管及弦乐的使用很有层次感,而铜管则能够适时地发挥出雄劲的气势。当然,如此均衡的配器效果,也与指挥王燕的巧妙调配有着密切关系。
三、音乐性格把握准确。韩兰魁在这部歌剧中,以准确的音乐性格,赋予角色合理的心理展现和身份定位。
如剧中三位女角色的音乐,安洁的音乐清纯秀丽,与她年轻姑娘的身份十分吻合;宁翠芳的音乐民族地域感强,尽显出她农村妇女的质朴乡音;刘莉莉的音乐舒缓稳重,很好地表现出她作为一位善良妻子的个性。
其余人物也是一样,如高岩音乐的坚定高亢,吴杰音乐的淡定深沉。另外,常小川音乐的乡土风韵,高思渝音乐的幽默滑稽等,亦都清晰地表现出角色的本来个性。
总之,韩兰魁不愧为著名作曲家,他的这部歌剧,在音乐上的确很有特色,很多地方都值得年轻作曲家认真学习。
图片

导演、指挥与舞台设计

图片
一部歌剧的创演成功,导演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不遥远的胡麻岭》的导演是甘肃省本地导演王繁钦,这位执导过歌舞剧、音乐剧和电影的中年导演,此次是第一次涉及歌剧,可以说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
王繁钦的执导思路富有现代意识,舞台调度和造型亦很有想象力,例如安洁和高岩的二重唱,还有安洁和刘莉莉的二重唱。为了达到立体化效果,王繁钦采用了高低及左右的框架隔层,使人物恰似在两个时空中进行隔空对话。
再有,在安排舞台上的群众场面时,他亦能够将人员站位和队形变化做到均衡而带有立体感。
而对于一些情感戏和情绪戏的调配,亦能够做到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力争以最佳的方法控制好“火候”。
指挥家王燕是近年来国内歌剧舞台上的常客,若论指挥原创歌剧,恐怕国内没有任何人能够出其右。
王燕是一位反应灵敏、技术出众、歌剧意识强的指挥家,她在指挥歌剧时,能够第一时间找到音乐戏剧的切入重点,继而迅速调配声乐(包括合唱)及乐队的平衡比例。
她还能够以恰当的手势和姿态,引导角色演员更好地进入演唱状态和表演情绪,并以适度的“归拢”方法,将歌剧的音乐性和情节性调动起来,使作品达到充分的“剧感体验”及戏剧性高潮。
对于国内的新歌剧,王燕很有一套掌控及演绎的方法,她能够沉稳地对待突发情况,以应变能力超强的调整力,带领大家度过困境,从而完整地将作品呈现出来。指挥《不遥远的胡麻岭》,王燕再一次展现了她的歌剧指挥才能。
面对舞台上角色演员的演唱及合唱队员的穿插,她既要控制乐池中的乐队,又要“撮合”台上的众人,其责任之大可想而知。然而淡定的王燕站在指挥台上信心十足,从头至尾牢牢地把控着舞台上下,为整部歌剧的完整呈现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次《不遥远的胡麻岭》的演出,甘肃省歌剧院体现出了很强的专业“厚度”。他们没有依靠任何外援就完成了整部歌剧的演出,而且整体水平相当均衡,没有明显的短板。对于这一点,我个人非常钦佩,因为它证明了甘肃省歌剧院是一家拥有真正实力的歌剧院。他们献身歌剧艺术是为了长期的事业,而不仅仅是短期的名誉和利益,为此,剧院非常注重专业建设、专业培训和日常实践。通过长期的、有目的的打造,甘肃省歌剧院终于形成了歌剧表演(包括演员、乐队、舞美等)的梯队式团队。此次《不遥远的胡麻岭》的创演成功,正是这种富有“厚度”的梯队式团队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此次歌剧演出,除了编剧、作曲、导演、指挥等因素外,其他综合项目也亮点频频。例如董青的多媒体设计就非常有效,演出时,当大屏中播放的视频出现时,那些隧道中的泥石流灌涌既逼真又凶险,扑面而来的泥浆效果非常富有动态的立体感。如此惊心动魄的多媒体展示,使我在现场看得双眼暴睁,紧张得心跳加快、头冒冷汗。
歌剧演出的舞美、灯光、道具、服装设计也各有所长,在舞台上均显现出与戏剧情节相符的积极效果,有些设计既简练又实用。我猜想,或许是多少吸收了中国戏曲的象征派特点,看起来颇具写意式的联想。
图片

主要演员、合唱团及乐团

图片
我要重点说一下参演该剧的主要演员,担任AB两套阵容的男女主角都是甘肃省歌剧院的歌唱家。
我此次观看了全部两组演员的表演,现在就依次谈一下对他们的看法和印象。
先说A组演员。A组演员中,饰演高岩的是熊晖,饰演安洁的是王文婕,饰演吴杰的是孙中伟,饰演常小川的是赵进,饰演宁翠芳的是李彦君,饰演高思渝的是李泱良,饰演刘莉莉的是陈莉(兼任A、B组)。
这组演员,基本上都是该院各声部中的“一号”,他们实力均衡,特色突出,在舞台上有着很强的控制力和适应力。
熊晖是一位很有实力的男高音,他的声音坚实有力,高亢自如,当晚的演出他全场“贯穿”,音色非常漂亮。
其实那时熊晖刚刚“阳康”后四天,当晚能坚持演下来已属奇迹。然而他却发挥得相当出色,这不得不令人对其刮目相看。
王文婕是一位很有“戏感”的演员,她的声音清新纯净、细腻亮泽(有特色的民族唱法),很有感染力。
她的表演能力也很强,所饰演的安洁富有少女的青春气质,还带有着些许的天真与质朴。
孙中伟是一位经验老到的男演员,他本是一位音域偏高的男中音,故声音兼有男中与男高的共同特点。
孙中伟的演唱耐力强、持久性好,舞台经验丰富。我曾观看过他在歌剧《貂蝉》中饰演的王允,在歌剧《呼儿嘿哟》中饰演的周中塬,深知其在舞台上把握角色时的沉稳与淡定。
此次饰演剧中的指挥长吴杰,他的唱演经验又得到了充分发挥,不但演唱技术完善,表演上也与角色十分贴切,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
图片
饰演常小川和宁翠芳的赵进、李彦君,二人嗓音亮丽、表演逼真,在舞台上很有“台缘”。他俩的民歌底子好,在演唱西北民歌乐风的唱段时,十分有接地气的感觉,再加上他们自然化的表演,仿佛有一种西北地方戏曲“唱作”的特色跃然台上。
饰演高思渝和刘莉莉的李泱良、陈莉,同样是该院的两位老演员,他们都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且在演唱上拥有娴熟的技术。
李泱良是男高音,其声音通透明亮,有着相当的厚度,他饰演的高思渝十分形象化,演唱的幽默与表演的贴切,使得高思渝这个角色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
陈莉则是一位出色的女中音,我看过她在歌剧《呼儿嘿哟》中饰演的梁奶奶,其演唱和表演都非常到位。而在本部歌剧中,她所饰演的刘莉莉(吴杰之妻)是一个关键的“搭桥”人物,其音乐风格和表演尺度都有着一定的拿捏难度,搞不好会成为多余的角色和累赘。
然而陈莉的唱演却非常舒服,她以自己充满柔性的女中音和适时适度的表演,将刘莉莉这个角色演成了具有调剂性能的“温情嫂子”,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温良贤惠的自然感。
以上是对A组演员的唱演印象,下面再谈谈B组演员。
对于B组演员,我想说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吃惊。这组相对年轻的阵容当晚真的超出我的预期,使我在现场充分感受到甘肃省歌剧院的演员“厚度”,明白了该院在专业方面为什么能够那样硬气和充满信心。
图片
B组演员中,饰演高岩的是于博,饰演安洁的是刘芳,饰演吴杰的是孙立忠,饰演常小川的是何龙,饰演宁翠芳的是段丽娜,饰演高思渝的是沈珂,饰演刘莉莉的仍是陈莉。说良心话,本剧B组演员的唱演及表现,与A组演员不分上下,只能说是各具所长,各有千秋。本来,我以为B组演员在各方面都要相对稚嫩一些,然看完演出后,我却高兴地否定了我先前的预判。
事实证明,这组年轻演员有着扎实的演唱技巧和表演功力,他们与A组演员的差距仅限于在表演及彼此配合时的熟练度上(排戏比A组略少),其他各方面则毫不逊色。
饰演高岩的于博,他的声音厚实有力,穿透性强,且在演唱时放得开,表演时定得住,可以被人们看作是一位令人放心的歌剧演员。饰演安洁的刘芳也很出色,我非常喜欢她的声音,她是美声唱法,演唱十分柔顺,音色高飘,气息稳定,腔体的打开亦很舒展。
刘芳的表演同样清纯亮丽,只是在质朴的同时加进了一些女性特有的阴柔,整体形象与王文婕相比略显内向。
饰演吴杰的孙立忠是典型的男中音,他相比孙中伟来说音区略低,故在演唱时更有一种宽厚沉重的“长者”感觉。孙立忠同样很有舞台经验,在与指挥及乐团的配合方面,他是几个B角演员中最好的。饰演常小川及宁翠芳的何龙、段丽娜亦与A角不相上下,他俩的演唱也颇具民族风,表演上则独具一格,只是在音色上略感“洋”了一些,但我听起来却有一种特别的舒适感。饰演高思渝的沈珂年轻有为,唱演功力直追老演员李泱良。当晚演出时,我一直以为舞台上是李泱良在唱演(以为李也是一人饰演AB组该角),后来才被人告知是沈珂在唱演。说实话,就他在当晚演出中的表现,完全够格成为一名称职的一线演员。饰演刘莉莉的陈莉几场演出均完成得完美出色,深感如果没有优秀老演员的坚实功力,这样的任务是绝难完成的。
总的来说,B组演员的演唱方法较偏重于美声,这使得他们的声音较为统一,由此也形成了整组的一个风格。
图片
《不遥远的胡麻岭》的群众演员是由该院演员剧团及陇东音乐学院合唱团的歌唱家担任的,这些合唱团员在舞台上敢唱敢演,呈现出一副生龙活虎的样子。
第二场演出时我坐在剧场的第一排,曾非常留心地观察了每一位合唱演员的表现,发现他们个个演唱积极,表演投入,没有一个场上懈怠或游离戏外的人,为此我深感甘肃省歌剧院(包括陇东音乐学院)建院作风之严格,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够训练和打造出这样一批富有艺术责任心的青年演员。
担任此次歌剧现场演奏的是甘肃交响乐团(即该院交响乐团),这是一支老乐团,亦是我国西北地区一支有名的、训练有素的乐团。这个乐团的主要特色是擅长演奏歌剧,他们在演奏歌剧时,能够在潜意识中表现出一种灵活的歌剧感,这是一般的交响乐团所不具备的。甘肃交响乐团声部均衡,整体协调,应变上亦较为灵活。此次演出《不遥远的胡麻岭》,他们与指挥配合默契,顺畅地完成了全部演出,赢得了业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为此,我也诚恳地向我的甘肃同行们表示由衷的祝贺。
图片

问题及缺陷

图片
《不遥远的胡麻岭》的首演是近来甘肃省歌剧院的一件大事,对于全体艺术家来说,这个酝酿多年的美好愿望的实现,既是剧院艺术发展史上的光荣,又是剧院艺术实践领域中的积累,而更具体地说,它也是剧院今后生存的必需。
在此次首演时,来自北京、上海、西安及兰州本地的数十位专家莅临现场,大家均对此次演出表示了赞扬、欣喜和祝贺。
首演次日上午,由甘肃省歌剧院主持召开了一次专家研讨会。会上,各地专家针对作品发表了各种意见,其中赞扬、批评和希望都有。而我作为剧院的受邀专家之一,也同样在会议上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作为一部现代工业题材的歌剧新作,全体创演者都为其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因此它的优点和特色是主要的,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既然是首次露面,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是在所难免的。以下我就谈谈我通过观剧所看到的问题和缺陷。
首先谈编剧。作为一部歌剧,其主要表现特点应该是戏剧性,这是作为歌剧最为感动人的特长,然而《不遥远的胡麻岭》还是给人们留下了叙述大于抒情、讲故事大于戏剧升华的感觉。人们在观剧时,总是觉得故事在不断地延续,却难见抒情顶点的表达和戏剧性高潮的呈现,很多地方铺垫都做好了,却因故事的串联和场次的连接而中断。
就拿吃火锅那段戏来说,本来食堂的火锅宴就是一个引子,大家通过摆桌子、生火锅、摆菜等情节,与还沉思在隧道钻探难题之中的高岩的一举一动形成了反差,最后通过安洁送给高思渝的火锅格栅(类似九宫格)而触动了高岩的思维,使他找到了隧道钻探难题的解决思路。
此处,一些铺垫均已到位,就等着最后的戏剧升华了,遗憾的是此时突然灯光一黑,全体人物定格,戏就此转向了下一场,但观众却一头雾水,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我认为,此处应该引出高岩的一段深受启发的咏叹调,哪怕再生出一段因与别人意见不同而互相争执的二重唱都可以,如此一直发展到大家形成共识为止,而这同时也就顺畅地引生出一段大的戏剧性高潮,这样既为观众解答了疑虑,又使歌剧的发展有了环环相扣的“揪人”效果。
当然,与此相类似的戏剧断层问题还有一些,在此不再赘述。记得在当天在研讨会上,一位兰州本地的专家说该剧缺乏戏剧性。对这一点我虽不完全认同,但也的确感觉到剧中因一些“切片式割裂”而产生的表现弱点。
接下来谈作曲。韩兰魁作为一位著名作曲家,他的写作功力和经验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就这部歌剧来说,有些地方同样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
首先来说,《不遥远的胡麻岭》的音乐断痕太多,缺乏整体的横向动感(可能受剧本及情节的影响),一些场与场、幕与幕之间常常显现是“黑幕等待”,使观众很容易就此游离出剧情,且产生出以上所提到的“切片式割裂”。
因此我建议作曲家能够多写一些间奏曲、幕间曲和其他衔接乐句,将这些断痕以有主题发展提示的乐句(连接部或间奏曲)相串联,这样既能保证观众对剧情的专注性,又能增加歌剧音乐的横向流动及整体交响性优势。
再有,歌剧中有些唱段的音乐“流向”不太自然,个别高音缺乏出现之前的预备感,演出时容易给演员增加额外负担。
其实,在歌剧中使用高音是一个再合理不过的技法。使用得好,它就是歌剧获得光彩、角色得以生辉的妙笔;而使用欠佳,则会使歌剧显得生硬,使角色塑造遭遇瓶颈。
《不遥远的胡麻岭》中的高音大多是增添光彩的妙笔,但也有少数显得有些“为高音而高音”,它们的出现似乎没有绝对的必要。
说完编剧和作曲,下面该轮到导演了。此次观剧后,我觉得当地的导演王繁钦很不容易,从未执导过歌剧的他,第一次就能够将作品“捏合”成这样,真的是很了不起的。
然而我必须要说的是,这部歌剧从执导效果上看,并未脱离音乐剧的表演轨迹,舞台上演员的对手戏和场面戏,也都显得有些固定化和程式化,而群众演员的表演亦稍显死板,基本上是以固态的造型来呈现的。
再有,剧中的情感戏亦缺乏歌剧表演中的冲动效果,而这也使得作曲家所写的抒情音乐难以全面抒发。另外,歌剧中的“切片式割裂”也与导演有关,因为未能以歌剧式的“连动”手法作为主导,使得歌剧中出现了过多的幻灯式效果。
最后说说其他。舞美和道具设计富有创意感,但整体上略显单调和平面化,基本上也还是音乐剧的路子,缺乏歌剧中促发戏剧性产生的内涵效果。
服装设计的问题是太统一了,纵观剧中,满台的群众演员穿的都是隧道工人的工作服(尤其是女演员),缺乏各行各业人员及村民的服装。如此一来,舞台上的视觉效果就显得格外单一,时间一长自然会出现审美疲劳的感觉。
我所看到的问题和缺陷大概就是这些,有些与别的专家一致,有些则是我个人的感受。当然,一家之谈不能概论,我的意见仅代表我自己的看法,对与不对还请大家评判。
甘肃省歌剧院真是有志气,他们不畏艰辛,不怕困难,在大环境受阻特别是三年疫情肆虐的绝望时刻,剧院领导班子及全体艺术家仍不忘自己身为歌剧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以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在中国歌剧艺术的广阔土壤中奋力耕耘。如今,他们的耕耘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不遥远的胡麻岭》,就是这其中最为新鲜和亮丽的一颗。

(本文选自《歌剧》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