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认知半径,决定你能走多远。扩大认知半径,明确能力半径,缩小行动半径,而不是盲目自嗨还不自知。
富书作者:三碗;主播:锦翎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原创 他在光天化日之下,不戴任何面具伪装,堂而皇之地抢劫了匹兹堡的两家银行。被捕时,他还一脸困惑:“你们怎么找到我的?我明明在脸上抹了隐形液啊!”原来他在得知柠檬汁在纸上写字之后可以隐形,于是愚蠢地相信柠檬汁抹在脸上也可以隐形。这个笨贼成功地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的注意,他和他的团队一起实验研究发现:越是认知水平低的人,越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的行为。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处在第一阶段的认知状态,而这类人往往认为自己什么都懂,自以为是。自认为自己写的字很好,喜欢贬低别人的字,并总想取而代之。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喜欢讥评匾额上的字,极力撤掉原来的,并自立名目,重写一额。他曾经路过庐陵的一个山中寺庙,那有一个很壮丽的高阁楼。钟弱翁和下属官员一同过去,并围着站在下面,看塔的匾额上面写着“定惠之阁”,但落款上题写的姓名模糊不清。他随心所欲地加以批评,还让一个寺僧用梯子取下匾额,待寺僧擦拭干净后走近一看,竟是颜鲁公颜真卿写的。这时,他尴尬地回头对下属官员说:“这样的好字,为什么不刻在一个石碑上?”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像钟弱翁这样的人,明明认知有限,但自我感觉良好。比如,当你诚意满满地将一篇好文章分享给他们时,他们却泼冷水地不屑道:“这种文章纯粹是浪费时间,我觉得写得很一般,还不如我学生时代写的作文......”他们总是乐于从否定别人的过程中找到虚假的优越感,以为自己很厉害,懂得比谁都多。但这往往暴露出他们的认知水平低,折射出自身的无知。不要与井底的青蛙谈论大海,它的认知只有井底那么大,大海对于它来说是认知盲区。也不要跟夏虫去谈论冰雪,夏虫没有经历过冰雪,冰雪对于它来说是认知盲区。认知水平越低的人,认知盲区越多,反而越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一味地固执己见。在某次的工作中,一位工程部的同事给他打电话,反映机器不运转,一定是出现了机器故障,需要往上报。他告诉同事机器不运转不一定是故障,还让对方把程序编码调出来看看。找到原因后,他赶紧告诉同事是编程的问题,不是机器故障。没想到,同事完全不听,给他打了半小时电话,义正言辞地认为就是机器故障。他没有争辩,找来了老板,经老板一番查看后确认是编程问题。这件事也让他明白,那位同事因为压根就不懂机器编码,只懂机器故障,才会固执己见。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低,想法越单一,越缺乏判断力,人就会表现得越固执。最可悲的,是这些固执己见的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他们只会坚守着自己的想法,洋洋自得地做着井底之蛙。保持正向的坚持固然没错,但若拒绝倾听、拒绝学习,反而会阻碍自身的进步和成长。叔本华说过:“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一个人如果走不出自己的观念,到哪里都是思维的“囚徒”。那么,如何打破认知上的困境,逃离思维牢笼?不妨参考这三点:生活中很多人,一遇到问题就喜欢抱怨或者把原因归咎于外界。曾国藩立志要做圣人,他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每天进行自省自责。从青年到老年,他都活在自省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完善例如脾气暴躁、虚伪、浮夸等性格缺陷。最终他通过自己不断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唯有学会自省,抛弃自以为是的想法,才能认清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想要提升认知,一方面要保持“空杯心态”,不断将自己归零。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取得了一定成绩,就认为自己水平极高,骄傲自满,不愿再继续前进。只有时刻拥有谦卑心,积极拥抱新生活、对待新知识、认识新事物,才能提升自己。比如,当你看完一本书或者听完他人的经验分享,要去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去不断输出。知乎上有人提问:“为什么说同样大学毕业的学生,短短几年就能拉开巨大的差距?”有人认为是家庭背景原因,也有不少人归功于运气问题。“因为同样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有的人按部就班地上课,下课后就打游戏、追剧、逛街;而有的人却早就在大一的时候有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几年如一日地泡图书馆学习、注重社会实践等等。大学毕业后,那些按部就班上课的人也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后依然打游戏、逛街、刷短视频;而早在大一就开始努力的同学,毕业九个月后就拿到了融资,开始创业......”这些看似厉害的人,他们其实有个共同特质:时刻在为未来做准备,一直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拥有成长型思维,充分发挥知识的复利效应,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扩大认知半径,明确能力半径,缩小行动半径,而不是盲目自嗨还不自知。点个在看,愿你在自知中清醒,在学习中发现不足,走出“达克效应”的怪圈,丰盈内涵,实现自我成长,成为高能量的自己。作者简介:三碗,富书作者,图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中,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知乎、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