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培坤:我的同学我的班

 新用户3069QkdY 2023-04-16 发布于江苏

我的同学我的班


作   者:吉 培 坤
图    片:同学提供


难忘母校文科楼,
樱花四月聚苏州。
同学情缘道不尽,
恰似长江万古流。

早也思,晚也盼,魂飞梦绕,望眼欲穿。盼来了,终于盼来了,同学相聚的这一天。为了这一天,我们等了整整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
2022年1月10日,是我们苏大政史系77级同学毕业四十周年的大喜日子。我们早在前一年的5月份就约好了,全班同学将在这一天回母校相聚,一起来庆祝这个难忘的美好的节日。可是,凶险的新冠疫情肆虐了2022年的全年,一波又一波的袭来,几乎没有停止过,到了年底更是到达最高峰,使我们的聚会一再的延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过了寒冬,迎来了2023年的春天。春风又绿江南岸,万紫千红百花艳。疫情形势逐步明朗、好转。我们不能再等了,相聚的议题再次提上了日程。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在4月10日到12日举行已经延期了一年多的同学母校大聚会。消息一出,全班欢腾,人人振奋,大家就盼着这一天早点到来。
苏州筹备组的同学为此做了周密的安排,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4月10日,天气晴好,云淡风轻,苏大校园里樱花怒放,喜迎学子归来。本省各地的同学回来了,家在北京的同学也回来了,一共回来了72位同学,除了生病的和家里实在走不开的都回来了,包括两位去年患了脑梗稍有好转的同学也在亲人的陪伴下回来了。大家问寒问暖,亲切交谈,畅叙阔别之情,畅谈人生感悟。

热烈拥抱

其实我们才分别了多长时间呢?细算一下,离上次南京聚会还不到两年呢!
这次活动,没有安排风景名胜的游玩,重点是畅叙阔别之情,诉说人生感悟,回忆青春往事,展望美好未来。同时参观苏大校史展览,重走求学路。我们还参观了新建的座落在苏州新区的苏州博物馆(西馆)和建在镇湖的苏州刺绣艺术馆,接受了又一次历史文化艺术的熏陶。
大家深情地说:“现在同学聚会,既不是为了游山玩水,更不是为了美味大餐,就是为了再见上一次面,再问一声好,再诉说一次永远也说不尽的同学之情,人生之悟。”
说得多么朴实,多么真诚,多么准确,这就是我们班的同学,这就是我班同学之间的其他人永远无法理解的感情!

小组同学校园留影

参观校史展览馆

当年上课的文科楼

参观苏州博物馆(西馆)

参观镇湖刺绣艺术馆

同学座谈会

同学热情发言

我的同学我的班,今天就重点来说说她。

我们是粉碎四人帮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首批入学的77级大学生,是从570万考生中择优录取的27万大学生中的幸运的一员。我班同学大多数来自江苏各地,少数来自北京、上海等外省市。最大的和最小的年龄相差16岁。其中三分之一为中学老三届毕业生,都有插队下放的经历,大多数来自农村,而且都已结婚生子,有的已有三个孩子。这是我们和全国其他大学当年录取的77级新生有着同样特点的地方。
我们还有与其他高校、其他系不同的地方。我们进校的时候读的是政史系政史专业。一学期后,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学校决定政史系分成政教和历史两个系。由学生先报名自主决定选择哪个系,再由系里根据情况作适当调度。最后,72名学生读了政教系,53名同学读了历史系。原来一个系的同学第二学期就分别进了两个系。
在后来的三年半时间里,我们除了部分公共课还在一起上课之外,其他的专业课都分开来上了。但是,我们在短短的第一学期结成的友谊却始终没有中断,不但没有淡化,反而更加亲密了。原因就是我们是恢复高考制度后入学的第一届学生,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大学四年,是艰苦的四年,拼搏的四年,友谊的四年,丰硕的四年。这四年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都被我写进了中篇小说《大学岁月》。

入学时小组同学校园合影

1982年1月10日,我们毕业离校,大家依依惜别,分别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始了新的征程。在毕业十周年前夕,大家决定利用元旦放假回母校再聚。偏偏1992年元旦前几天,一场罕见的大雪下了三天三夜,公路、长江口全部封闭,大家心急火燎,眼看着毕业后的第一次聚会就要泡汤。
好在后来几天,老天关顾我们,阳光灿烂,冰雪消融,公路恢复,长江通航,我们终于顶着严寒来到了母校。分别十年后的第一次聚会,场面异常的热烈,两个班的同学紧紧拥抱,热泪盈眶。我们有多少贴心的话儿要相互倾诉,有多少热情的歌儿要放声高唱。三天的聚会感觉时间太短,十年一次的聚会只嫌时间太长,于是决定,今后改为五年一聚。考虑到天气因素,时间改在前一年的国庆期间,而且都是两个班一起聚,不分你我。

1992年元旦校园聚会

所以我们又分别在1996、2001、2006、2011年四个国庆节回到了母校多次相聚。在此期间,我们的微信群应运而生,起名为“青春在线”,表示永远保持青春活力。历史系的班长和政教系的团支部书记共同担任群主。微信群的创建为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时间很快到了2016年的8月,又要开始考虑这一年的聚会了。这时有同学提出,每年都是回母校聚会,苏州的同学任务太重,压力太大,建议从当年开始,改为轮流在各地举办,既减轻苏州同学的负担,又可以浏览各地的山水风光,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何乐而不为?另外考虑到同学们的年龄越来越大了,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所以建议改为每年一聚。又考虑到国庆节期间路途拥挤,出行不便,建议避开黄金周,放在春天的四、五月之间,或者秋天的十月底前后,天气不冷不热。
建议立即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于是各地同学又开始了争夺第一届举办权的“大战”,结果2016年的举办权被无锡同学争到了。无锡聚会结束前再决定下一次的聚会城市。每次的举办地的争夺战,激烈程度不亚于申办奥运会。

1996年10月校园聚会

2001年10月校园聚会

2006年10月校园聚会

2011年11月校园聚会

于是这几年的聚会我们分别到了这些城市,有时争论不下,只好由两个市共同举办。2016年10月在无锡,2017年10月在南通,2018年10月在徐州,2019年10月在镇江,2020年10月由扬州和泰州共同举办,2021年5月在南京。
在南京聚会时,盐城同学提出2022年到盐城聚会。但许多同学提出,2022年是我们毕业四十周年的大庆,希望回母校看看,自上次2011年回母校已经过去10年了。此建议也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赞同,于是决定,2022年的春天回母校聚会庆祝。谁知严重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部署,于是才有了2023年4月的苏州聚会。
细细算来,我们毕业四十年共举办了11次全班性质的大型聚会,平时各地举办的小型聚会不在其列。我们真不知道全国其他大学,其他系还有没有像我们这样的班级,这么多的聚会,这么深的友情,而且是进校一学期后就分成了两个系的班级。我想即使有,也属凤毛麟角吧!

2016年10月无锡聚会

2017年10月南通聚会

2018年11月徐州聚会

2019年10月镇江聚会

2020年10月杨泰聚会

2021年5月南京聚会

2023年4月苏州聚会

毕业四十年来,全班同学没有辜负77级的光荣称号和神圣使命,在不同的岗位上奋力拼搏,积极进取,创造了丰硕的成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朱永新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但我们更看重他是中国乃至全球著名教育家。作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四十年来致力于推动教育公平和教育普惠,推行教育改革,倡导快乐教育、推广全民阅读,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去年荣获全球最大教育奖项2022年“一丹教育发展奖”。他把三千万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发展教育事业,赢得了全国知识界的高度赞扬。

熊月之是著名历史学家,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复旦大学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生导师。江英是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党史授课人,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大型专题片撰稿人。
方世南是苏州大学首批卓越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时是苏州市专家咨询团团长,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高知名度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被评选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

班上还有其他不少同学成了南京大学、上海交大、华东师大、苏州大学、江苏师大等著名高校的哲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著作等身,成就辉煌,获得了各种重要奖项,享誉全国教育界。也有的下海弄潮,成了商界精英,干得风生水起,事业辉煌。
更多的同学在普教战线兢兢业业,辛勤耕耘,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同样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发展九年制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培养的学生许多成了科学院院士,专家、教授,国家杰出人才,在各条战线大显身手,为国争光,真是桃李天下,群星璀璨。学生的成就也是对他们工作的最大的回报和奖赏。
同学们不但在业务上取得骄人业绩,而且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上同样获得很多荣誉。苏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黄辛隐被评为“江苏省最美高校教师”,常熟理工学院院长傅大友被苏州市评为“最美老干部”,同样是我们全班同学的骄傲。

同学们不但在职时取得重大成就,许多人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有的同学已经76岁了,还在担任学校退休教师支部书记,真正做到了为党工作五十年。有的担任市诗词学会会长,出版了好几部专著。有的协助市、县政府部门撰写地方志几十万字。有的在各级关工委担任职务,继续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有的在小区业委会担任工作,热心为小区业主服务,创建美好家园。
许多同学退休后,有了闲暇时间,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晚年生活同样丰富多彩。有的创作了30万字的小说、散文、诗词,还有的成了易经大师、兰花大王、古玩大家、股市奇才。一个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精彩纷呈,不一而足。
这就是我们苏大政史系77级。历史选择了77级,时代造就了77级。77级也没有辜负我们伟大的时代,他们推动了历史,也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如黄辛隐同学所说:我们这一届,就是1977年从570万的年龄相差16岁的考生当中脱颖而出成为27万幸运者的一届;我们这一届,就是从吃不饱饭到渴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再到开上汽车、乘上飞机游走世界的一届;我们这一届,就是那种被生活鞭打了1000次仍然1001次微笑的一届;我们这一届,就是每个人都充满了人生传奇故事的一届;我们这一届,就是即将退出江湖但江湖上仍有我们的美丽传说的一届。77精神万岁!
我的同学我的班,我为你骄傲,我为你自豪,我为我们有缘在这里相聚感到庆幸,我为我们的如此深厚的同学之情而欢呼!我们将继续携手并肩,共同迈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同学撰写纪念毕业40周年专辑并赠苏大档案馆

(写于2023年4月15日)

作者简介】吉培坤,男,江苏盐城人。1948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上山下乡。1969年到1977年先后担任大队和公社民办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批考取江苏师院(现苏州大学)政教系。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高校政教系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2008年退休。爱好文学,退休后创作了一些小说、散文、诗歌约30万字,发表在多个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