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宋仁宗时开始,孔子的嫡系子孙的封号被定为“衍圣公”,并给予世袭罔替的极高待遇。到了明清时期,衍圣公的地位再次得到强化,被推到“文官之首”的政治高度。 ![]() 以孔子的成就,给个世袭罔替的衍圣公爵位没有人会反对。但让人不解的是,同样也是圣人,历代王朝统治者为何就没有赐予孟子后裔爵位?按说孟子的影响力也很大,仅次于孔子,给个侯爵、伯爵一类的,应该是实至名归的。 所谓“无利不起早”,帝王要捧一个人必须符合自己的政治利益,孔、孟后裔之所以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别,根子就出在他们不同的思想主张上。 孔子的思想主张御史对孔子思想没有深入研究,但基本的框架多少还是知道一点的。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其精锐无外乎“仁”、“礼”二字。 孔子所处的鲁国受周礼宗法影响很深,当时的鲁国式微,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 为了构筑一套行之有效的统治体系,孔子认为统治者要“以德为政”,臣民要待人真诚、宽厚。 孔子在强调仁的同时,提出了要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即“礼治”。礼治用现在的话来理解就是秩序与等级,这一条几乎是为最高统治者量身定做的,因为在礼治的约束下,君臣有了鲜明的等级之分,一条清晰的界限至此被划定出来,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历代帝王对于推行仁政都是持欢迎态度的,尽管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昏庸的君主,但孔子提倡仁政的主张并没有让他们的利益受到任何损伤,更不会威胁到皇权的统治地位。 ![]() 而“礼治”概念的普及,更是有助于稳固皇权,把那些心怀不轨、不忠于君王的人定义为“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不难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几乎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宣扬皇权至上的代言人。所以孔子从西汉开始,就受到了皇帝的追捧。 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孔子的后裔便有了“奉祀君”这一世袭的爵位。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升,其爵位水涨船高,封号屡有变动,至宋仁宗时定为“衍圣公”。 “衍圣公”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在宋代时级别并不高,不过是区区的八品官。元代时衍圣公品级提至三品,明清两朝衍圣公与异姓公爵同等,官居正一品,并被定为文官之首。 ![]() 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思想的精髓是仁、义、善,与孔子不同,孟子是通过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的治国经验,而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系统。 孟子所提倡的“仁政”,其本质是告诫最高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要把天下的百姓当成自己的子女,向家长那般去给予呵护。 相对来说,孟子之“仁”比孔子之“仁”更为平民化,甚至可以说孟子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为君王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要求最高统治者爱惜百姓,大行仁政,这符合人性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说起来也不算很过分。 可是孟子提出了一些让最高统者所难以接受的附加条件,他在《孟子》《尽心章句下》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把庶民的地位凌驾于皇权之上。 ![]() 话虽然说得有道理,历史上很多明君也是按照这个思想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可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唐太宗那样的胸怀,孟子的这种言论无疑是质疑皇权的威严。 如果说最高统者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尚能容忍的话,那么孟子在《梁惠王下》中的“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一句,这就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了,多少带有鼓励民众造反的意思。 估计大多数帝王看到这样的话,心中都会产生不满,只不过这种不满无法宣泄,因为孟子的话说得在理,如果公开反对,就会被戴上“不遵圣人之言”的高帽。 ![]() 历史上很多大臣劝谏皇帝,都是拿孟子作为舆论武器,这使得皇帝有苦难言,所以我们不得不认为,历朝历代的君王骨子里对孟子是存有很大偏见的。 最典型的当属明太祖朱元璋,当他看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些孟子章句时,当场就发了飙,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为此,朱元璋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 最高统治者对孟子的偏见,反映在政治待遇上,就与孔子有了鲜明的对比。孟子嫡系后裔子孙,在一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政治福利。 明景泰二年(1451年)始授孟子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孟氏后裔从此开始承袭世职,并一直沿袭至清代。 ![]() 翰林院五经博士是个什么官呢?与爵位二字不沾边,按照清代的官制,属于翰林院中最低等的职官之一,秩正八品。这与衍圣公的差距,可谓是天上地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