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第36篇:读文有思∣文本图式与有效阅读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3-04-16 发布于广东

文本图式与有效阅读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教育学领域的“图式”概念是由皮亚杰提出来的。他说:“经验绝不简单地是'阅读’或被动的记录。它总是被主体同化到他自己的结构图式中。换言之,甚至物理知识总是和依靠主体自己所获得的经验的一种逻辑数学结构有关系。”他还说:“个体的任何行为,即使是以前未曾有过的行为,都不能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任何行为总是植根于过去的心理图式,因此会把新的元素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在此基础上,他还阐述了同化与顺应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考查克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之窗》中对图式也进行了解释:“为了获得平衡,他们把这些经验组织成心理模式、操作和系统,皮亚杰称之为图式,形成图式并使用图式来理解世界如何运行的过程称为组织。”也就是说,图式是一种心理模式,一种操作体系和系统。在文本阅读中,也存在着“图式”。
代顺丽博士在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22年第12期的一篇论文《基于文本图式的有效阅读》中阐述了“文本图式”这一概念。她首先认为:“图式是一种可以明言、可以公式化的知识框架及其结构,这种知识框架经主体内化后会变成主体的心智模型或心智规则。”该理解也是建立在皮亚杰“图式”概念基础之上的。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文本图式就是读者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文本意义的结构组织和结构框架,阅读中读者会利用记忆中的文本图式消化新文本的信息。从道理上讲,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个文本”都从属于一个“类文本”,这种类文本的通行样式,就是图式。比如小说的“四要素”的框架,本质上就是一种文体知识图式。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部分对古代常见文体进行阐释,除了阐明该文体的历史源流以及代表性作家、作品外,最重要的就是阐明了该文体在风格、体制、规范等方面的一般特征,这也属于“文本样式”。乔纳森·卡勒在《结构主义诗学》一书中提出了“程式”概念,他认为:“把文学能力视为阅读文学文本的一套程式,这丝毫不意味着作家们生来就是只知道生产一串串文句的白痴,而真正的创作活动,都是由掌握了加工这些语句的巧妙办法的读者来完成的。”他把“个文本”纳入到“类文本”系统中的过程称为“归化”:“使一部文本归化,就是让它与某种话语或模式建立关系,而这种话语或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身已被认为是自然的和可读的”。这些观点对我们理解“文本图式”概念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么文本图式究竟有哪些类型呢?作者提供了五种分类法。一是常规图式和具体图式,前者是一类文本最普遍、最概括的框架或结构,后者是作者调动认知策略,根据具体内容调适、修正、同化常规图式,最后构建出来的表征图式。作者指出:“阅读文本时读者要从常规图式出发,或者以常规图式为参照,发现具体文本与常规图式的偏离,构建具体文本的具体图式。高效的读者能利用常规图式获得启发,同时保持思维的灵活性,面对具体文本时灵活地应变。”这个观点对阅读教学有重大启发价值,例如小说教学不只是从“三要素”的常规图式出发,而是要思考“这一篇”小说的独特之处。二是宏观结构图式与微观结构图式,前者是文本整体或全局语义的连贯,后者指文本局部语义的连贯。三是语言图式和非语言图式。前者包括句子结构图式、段落图式和语体图式,其中语体图式就是王荣生教授提出来的“体式”。四是内容图式、形式图式和语言图式。作者认为,理解的过程是先生成内容图式,再生成组织结构图式,最后生成语言图式。五是先备图式和表征图式。前者是储存在读者头脑中的常规图式,后者是读者通过常规图式与文本互动建立起来的具体图式。在这图式中,我个人认为“先备图式”“表征图式”“语言图式”与有效阅读关联性最大。
掌握一定的文本图式对于阅读理解有什么作用呢?首先,文本图式是理解的必备条件和前提。因为读者要理解某个具体的文本,必须要有某种相应的文本图式,否则阅读文本的感性经验只能成为杂乱繁多的印象,无法形成有意义的理解,是无效的阅读。其次,文本图式对理解具有预测的作用,可以帮助读者面对一个文本时从一个框架感知文本。也就是说,阅读过程中的预测策略与文本图式是有密切关系的。不仅是预测策略,阅读中读者还可以根据文本图式对文本进行自主提问。再次,文本图式对理解具有统整作用。作者认为:“文本图式作为一种框架,将呈现的文本切分成一个个的图式要素,同时将这些个别的图式要素统整为整体,从而产生了对文本的总体印象。”最后,文本图式对理解具有建构的作用,这其实也是“具体图式”“表征图式”产生的学理基础。
其实,统编教材也着力依据文体特征促进学生构建“文本图式”。游记是一种文体,其图式结构就表现为“所至、所见、所感”的要素搭配与互动,但该框架在不同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于是八年级下册的游记单元就提供了不同特点的篇目,《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能够体现游记的一般图式,《壶口瀑布》的“所见”与“所感”更为突出,《登勃朗峰》和《一滴水经过丽江》就是不同的游记图式。类似的还有八年级上册的散文单元,就安排了写人记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哲思散文、托物言志散文等不同的类型,实际上也是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更为全面的“散文图式”。
有关图式的知识与理论,在白学军和闫国利合著的《阅读心理学》中也有涉及,遗憾的是,我没有将这本书读通读透,从而产生了如下一些疑问:文本图式和文体特征究竟有什么区别?需不需要构建不同类型文本的“图式”?教学时是注重“文本图式”呢,还是“阅读图式”?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图式在阅读过程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有没有相应的案例支撑?这些问题也是我个人思考与研究的起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