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学礼,无以立'——'礼'对于古代社会发展到底有多重要?

 四地闲夫 2023-04-16 发布于山东

'不学礼,无以立'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强调礼节可以培养品节,使性情坚定,乃为立身之本。

那么'礼'对于古代社会发展到底有多重要呢?

'礼'是封建王朝用来维护秩序的手段

我们知道,在中世纪的欧洲非常推崇宗教,这是他们用来控制民众思想的手段,而在中国,则是用'礼仪'来控制士大夫和诸侯思想,让他们不反叛的手段之一。

今天我们就以'五礼'为核心来探析一下。

'五礼'的诞生与作用

'五礼'是五种礼仪的总称,这五种礼仪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代表了古代祭祀、丧葬、军旅、迎宾和冠婚之事,体现着忠、孝、仁、智、信五种信念。

'五礼'出现的时间很早,现在人大多都以为其制定于周朝,其实在夏商期间就已经出现了五礼的雏形,'五礼'并不是周人规定的,只是在前人基础上加以总结,并将其归纳为五类,定为'五礼'。

自'五礼'出现后,周天子与诸侯的界限被清楚分开,根据身份不同,所能使用的仪仗排场各不相同。

这也让周朝初立之时,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井然有序,秩序分明。

'五礼'的出现,使周朝王室对于种种事情有据可依,也使天子威严更胜。

《诗经·周颂·雝》中说:

'假哉皇考!绥予孝子。

宣哲维人,文武维后。'

正是描绘了对于周礼盛行之时,父慈子孝、君安臣乐的美好景象。所以在春秋战国之后,各时期的文人大夫,也都对后来的'礼崩乐坏'之象,痛惜扼腕不已。

'礼仪'用来规范臣下,减少造反

大家平时看电视剧,古装剧里的君王一般疑心都很重,因为能干的臣子手里往往都握有实权,一个心念不正,虽然未必会改朝换代,但若生事,也会让民众怀疑君上英明,且大动干戈,于发展社稷不利。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言:'天子之职莫大于礼。'

他认为,天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维护礼制,礼就是朝廷的纲纪。

天下民众极广,在这其中并不缺乏有智慧超群武力超群的人,而他们都愿意受制于天子,听从天子的调遣,这就是礼制对于朝廷纲纪的作用。

礼仪使上下有序,让'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由此可见礼仪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汉文帝时,梁太傅贾谊上奏说,天子的尊贵,就像是大堂,而臣下就像是堂下的台阶,百姓就像是平地。

假使台阶没有层级,大堂的边角就会接近地面,显得很矮。而高堂威远难以攀登,低堂矮近易于践踏。所以古代的圣贤设立序列,使君王的威严难以被轻视,才让国家得以长久保存。

汉文帝在一些事情上,很喜欢接纳朝臣意见,所以屡有圣裁,天下平定,百姓安稳。

贾谊说:'廉耻节礼以治君子,固有赐死而亡戮辱。'

他认为,君主如果对待臣下以礼,那么臣子就会自爱,君主用礼义廉耻来对待大臣,大臣就会重视自身的品行和气节。

汉文帝接纳了这些建议,开始认真培养大臣的气节,不再将刑罚滥用于臣子身上,在这之后,但凡是有罪的大臣,都选择自杀,而非受刑。

这些都可以看出,礼仪对于封建王朝,不失为约束臣子,培养臣子品节,以防他们造反的一种有效的约束手段。

'礼仪'用来'温和地'统治百姓

我们知道,古代不论什么王朝读书人都是很少很金贵的,因为很少有能读的起书的人,而这种'物以稀为贵'的少却是封建王朝统治者故意的。

愚民政策在古代,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大规模、长时间使用的。

但民众如果总是不开化的状态,长时间庸庸碌碌,就会丧失生活斗志,于生产发展不利,所以古代大多王朝皇室都有推崇的宗教和礼仪。

前者是为了让民众心有期盼,用期待来世的方法,在今生努力工作,后者则是为了让他们温和,减少戾气。

礼仪对于君王的作用——约束民众

《礼记·曲礼·上》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志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这是古人对君子的要求。

古人认为,道德仁义、教训正俗、分争辨讼,都需要礼仪的约束和规定才能做好。

一言一行,只有遵循礼数,才是合乎规范,为人乐道称赞。

大凡贤君良臣,总都是认为礼仪教化民众比酷刑更加正确。

秦朝以酷吏苛法治国,妄想子孙后代千万世都能统治天下,却不过两代就灭亡。

周朝奉行礼乐治国,八百载方才灭国,且后世仍然歌颂赞扬周天子的仁义恩德不休。

相比之下,高下立见,所以仁君治国大多奉行礼法,以此平息悠悠之口,又可巩固统治,毕竟以秦始皇之威,统四海而威宇内,尚且不能承受暴政的后果,后世帝王又有几个敢拍胸脯保证,自己就一定雄才高过嬴政呢!

相同的'礼'会产生归同感

'五礼'在普通百姓中,最大的作用,并不是培养风雅的谈吐和高尚的情操,更多的还是用在'养生丧死'。

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足可见其对普通百姓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影响。

虽然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平民百姓,都是一夫一妻。

所以婚葬习俗,比之富贵官宦人家的冠礼,在他们的眼里,要更加重要。

现在有学者研究为何中国是唯一不断绝的文明,他们认为,这归功于中国的'记录史事'的习俗。

这些人认为,相同的历史在谈论时,很容易能让大家有归属感,产生家国情怀。

但其实,同一时期相同的礼节,也可产生相似的功能。

大凡我们读史,看到和亲类的记录时,往往有所感慨,对嫁去异族的女子产生担心,认为她们很少的可能会生活幸福。

原因就在于,中原女子和塞外少数民族生活习惯不一样,所用的礼仪更是迥异。

不同的礼仪会让人有陌生感和疏离感,这也是林黛玉刚进贾府努力适应贾府日常礼仪习惯的原因——更快地习惯贾府礼仪,可以更快适应陌生环境。

中国也有俗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其中的'非我族'既可说是面容特征、语言文字的不同,但又何尝不是礼仪所导致的生活习惯的不同。

明朝朱元璋为了让百姓邻里互相帮扶,规定在有丧事喜事之时,邻里送上'份子钱'聊表心意,意在互相帮扶。

演变到现在,'份子钱'变成'随礼',也成为诸多社会容易产生共鸣的吐槽点之一。

由此可见,相似的礼节礼仪,确实更容易让人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或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也是维系情感的一条重要纽带。

'五礼'在封建王朝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往小说是关系民生,往大说则是安定社稷的支柱之一。

而从'五礼'中分出的千丝万缕的小礼节,编制成为一张大网,也是封建王朝摆脱不开的组成之一。

文/文史旺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