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年内不造车,或许隐含了华为对造车时机的最新判断

 行者啊行者 2023-04-16 发布于陕西

冲在造车最前线的余承东被批,一开始我比余承东还想不通,这几天似乎想通了一些。

3月28日,华为关于汽车业务发布了决策公告。公告由华为创始人、董事长任正非署名发出,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有效期5年。

华为不造车了?华为在等待另一个时机。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智能手机发展之初,是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的天下,直到苹果来了,夺过接力棒一骑绝尘。

苹果是半路闯入,时机出现在3G向4G过渡的阶段,也是智能手机产业成形之初。基于惯性,彼时的智能手机按键多而细碎,屏幕也很小,操作起来很不方便。苹果手机一进入,便以极简设计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

产品的发展历程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播种的不一定能收割,而收割者必须瞅准机会,正所谓“螳螂扑蝉,黄雀在后”。

就在那些为智能手机开疆破土,播种培育的公司即将全面收割的时候,苹果来了。

汽车升级正在重复着手机的发展之路,然而汽车比手机复杂得多,涉及的相关产业也更为庞杂,所以并非简单的重复。

夺过接力棒的,必须具备实力,不然还会为别人做嫁衣。

苹果具备什么样的实力?首先具备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研发能力,这是进入手机行业的基础,另外,苹果还具备当时其他公司不具备的极简设计理念和整合能力,这才是苹果手机成功的关键。

2008年左右,苹果手机极简的设计理念正好满足了人们对繁琐操作的厌倦,极简设计可以让消费者将精力更多地用在内容上,而不是对物理按键和软件菜单的操作上,以适应如期而至的文化快餐式消费时代。

与当时的苹果面临的情况不同,此时华为并没有造车技术。因此,延后一个时机,才有利于华为。华为坚持不直接下场造车,而是作为上游供应商的角色进入汽车行业,可能就是基于这种考虑。

汽车升级大致分为电动化和智能化两个大阶段。

华为既没有发动机技术,又没有电池技术,唯一的优势是信息通讯技术。在电动化阶段直接下场造车,于特斯拉、比亚迪,没有任何相对优势。

在电动化阶段,华为在技术实力不强,成功的概率不高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优势,提供如激光雷达、智能驾驶套件等解决方案,以上游供应商的角色出现,是明智的选择。

华为在电动化阶段适合跟跑,过程中逐步进入行业内部,积累技术和经验,以便能够在下一个时机出现时爆发。

电动化阶段的竞争已经非常残酷,试想一下,如果蔚小理这些造车新势力以失败告终,大不了撤资离场,而华为一旦在电动化阶段折戟而归,后面的智能化阶段还怎么混,不但在汽车行业无法立足,在信息通讯行业的品牌形象也将遭受重大损失。

因此,在3月31日召开的华为2022年年度报告发布会上,时任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直言“有些部门、个人和合作伙伴在宣传中滥用华为品牌”,并表示华为30多年构筑的品牌不会被谁滥用。

这就是华为这样的大企业的包袱,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能冒险,也不会去冒险。

当初进入手机领域,华为也是在论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作出了决定,当时的华为就是在等待和苹果进入手机行业类似的时机。

然而,相对于手机业务,汽车行业又有非常大的不同。手机是通讯系统的终端,将信息通讯系统延伸到手机上顺理成章,就算这样,华为也是小心翼翼。

而在汽车行业,华为是外行,没有技术积累,就算具备再强的研发能力,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在华为面临困境的局势下,余承东急于直接造车以实现盈利,可以理解。然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沉下心才能不少打粮食。

竞争是残酷的,在技术背景实力相当的时候,时机才是成功的关键要素,关系到其他能力能否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这些能力包括企业的独有技术和认知。

5年不直接造车,或许隐含了华为对下一个时机出现时间的判断。

华为的优势在自动驾驶,目前政策、技术都不具备全面放开自动驾驶的条件,这一切都需要耐心等待。

在第一个时机结束,第二个时机出现之前,由于经济规律的起伏、政策的变化、消费周期的关系,还将会有一大批现有企业离场。这可能也是华为不直接造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第二个时机,除了华为在等,苹果、小米也在等,或许还有英伟达、高通、谷歌、微软、IBM们。那些我们认为开始落后的传统车企,奔驰、宝马、丰田们也一定不会轻易放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