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更好的世界》有奥斯卡的标签是保障

 通心菜 2023-04-16 发布于广东

这部2010年最佳外语片是丹麦女导演苏珊.毕尔所执导。看,无论中国的或国外的女性,对艺术的成就并不会远差于男性。

看这样的电影,对于演员是不必评论的,因为他们表现都是完美的,那怕是片中的小男孩的再现也是令人叹服,那都不是在“演”,而是感觉本来就是这样。

这部原名叫《复仇》改名为《更好的世界》参展奥斯卡,赋予了更广阔更深层社会哲学的意义。这两个片名之差很有意义,前者是负情绪有戾气感,后者是正念,即是说对于同一件事作出不同的反馈方式,结果自然就不同了。故事以两条主线铺开,一端是在非洲帮助难民的医生应对各样的问题,另一端是两个缺少父爱的小男孩对付恶人,给出的问题同样是:人们应该如何理解暴力?

电影到最后还是没有对这样问题给出答案,也没有根据导演个人偏好引导向那一方,又或迎合观众的品味恶人得到恶报,好人被给予赞讼,没有非做成必要这样子,这不是商业片,这是艺术。其实我们都知道现实也不会是这样子的,又何必自我欺骗呢?我们喜欢看那样的结局只不过是情感的渲泄。这一切都是人性的本质所决定的,人性并不完美,社会自然也不会完美,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人类又如何?又何来更好的世界呢?先进的武器、高超医疗技术、尖端的科技、GHP增长10%以上等等,这样可以让世界更好吗?

对于这样的疑问,电影是这样回答的。一处是在世界最乱的非洲,另一处是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丹麦,一方面是已经历过各样世事“超成熟”的大了,另一方面是两个小学生,面对愤怒面对暴力,都无法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

一部看似很平实的电影,没有唯美的场景,没有煽情情节,没有大动作场面,没有酷尚特效,没有性感诱惑,都没有,就只是简单的故事,平实地铺展着,真实就是最好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