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列舰作为海军中最大的武装舰艇,是一个国家海军力量的标志,因此常被做为主力舰(Capital ship)。随着潜艇技术日渐成熟,空中优势破坏战力平衡和制导武器的开发,战列舰已不再被认为是建立海上优势所必须的装备,因此已经全部退役。 基本信息折叠编辑本段基本概述风帆战列舰(Line-of-Battle ship),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主要排成战列线进行战斗的大型军舰。随着蒸汽机、爆破弹和钢铁装甲的发展,19世纪后期出现了称为铁甲舰(Ironclads)的蒸汽装甲舰,即是后来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无畏号(HMS Dreadnought)标志着战列舰“全装重型火炮”的革命,后来所有按这个概念设计的战列舰都被称为无畏舰,与之相对,之前的战列舰称为前无畏舰。不久,出现了比无畏号更强大的战列舰,称为超无畏舰。 战列舰这个名词来源于海军大国争相建造战列舰引起了长期的军备竞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爆发了战列舰对决的日德兰海战。战后,各海军大国通过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对缔约国战列舰的数量和性能作出限制。条约生效期间被称为“海军假日”。条约失效后,出现了最后一波建造战列舰的热潮,出现了排水量超过60,000吨的巨舰。即使如此,战列舰的价值一直受到质疑,更小、更廉价的潜艇、鱼雷和飞机都能对战列舰造成严重伤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海战的主导力量。战后,战列舰纷纷走上退役道路,原有的建造计划被取消。只有美国海军曾在几次战争中重新将数艘战列舰投入使用,美国最后两艘战列舰威斯康辛号和密苏里号分别于1991年和1992年退役,并分别在2006年和1995年被除籍。 折叠编辑本段战舰发展折叠风帆战列舰帆船,其主要武器,即射程和精度都有限的火炮,主要安装于低层甲板,与龙骨成直角,通过舷侧炮眼向外开火。风向对它的战斗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在战斗中,军舰之间的通信也由于噪音和烟雾的影响而相当困难。这些条件和战争实践在17世纪中叶产生的结论是在战斗中,军舰必须始终排成纵列,在通过敌舰附近时侧舷齐射。强大到足以列于这条战列线中的军舰就称为战列舰,风帆战列舰有两层或三层火炮甲板,装有50门以上门甚至上百门各种口径的火炮。最常见的是装有74门火炮的船型。典型的74门炮风帆战列舰排水量达1630吨,长52米,宽14米,吃水7米,有700名船员。19世纪上半叶,蒸汽机和螺旋桨也被应用于风帆战列舰,1850年下水的法国海军拿破仑号(Le Napoléon)是世界上第一艘使用蒸汽动力的战列舰,同时也保留了风帆。1860年代开始,风帆战列舰被铁甲舰所代替。 风帆战列舰是一种大型的木质风帆战列舰是风帆时代海军的主力舰,1800年,各海军大国风帆战列舰总吨位为英国33.0万吨,西班牙17.6万吨,法国13.6万吨,沙俄14.5万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英国皇家海军指挥官纳尔逊的旗舰胜利号(HMS Victory)是唯一保存至今的风帆战列舰。 折叠铁甲舰铁甲舰逐渐取代风帆战舰,是基于19世纪中叶后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的快速发展。比起风帆战列舰,铁甲舰拥有三个主要特征:包覆装甲的舰壳,蒸汽动力系统和发射爆破弹的火炮。海战中出现的第一批铁甲舰是1853年至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法国炮击金伯尔尼(Kinburn)时使用的浅水炮舰(Floating Batters)。 折叠爆破弹俄罗斯帝国风帆战列舰和两艘三桅炮舰(Frigate)用爆破弹摧毁了奥斯曼土耳其的7艘三桅战舰和3艘平甲板炮舰(Corvette),炮击金伯尔尼时法军也使用了类似的武器。 爆破弹对于木质船体是巨大的威胁。1841年,这种武器在传入法国和美国后立刻成为战列舰的标准装备。在克里米亚战争中,6艘然而木质军舰不容易被实心弹击沉。在1866年利萨海战(Battle of Lissa)中,奥地利帝国的皇帝号(Kaiser)无装甲风帆战列舰穿过混乱的战场,冲撞一艘意大利铁甲舰。同时被意大利铁甲舰击中80次,其中大多是实心弹,但至少一发是300磅炮弹。尽管失去了前桅和船首斜桅并起火,这艘战舰还是很快做好了再次参战的准备。 折叠装甲、蒸汽机与炮塔勇士号(HMS Warrior),排水量达9,358吨。木质舰壳外包覆有102毫米厚的装甲,最大航速达到14.5节。这两艘铁甲舰的火炮与风帆战列舰一样向侧舷发射。 爆破弹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显示了威力之后,装甲成了军舰的必须装备,1859年,法国建成了第一艘大型铁甲舰光荣号(Gloire),排水量达5,630吨,航速13节,船体包覆有110到119毫米厚的装甲。1861年,英国也建成了第一艘铁甲舰1862年3月9日,汉普敦海战发生于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是第一次近代意义的海上炮战。双方为率先采用密闭回旋炮塔的北方联邦莫尼特号(USS Monitor),与南方邦联的弗吉尼亚号(CSS Virginia)。 1870年,单胀式发动机在军舰上应用。1873年服役的英国蹂躏号(HMS Devastation)乃史上第一艘不使用风帆,完全蒸汽动力的主力军舰,排水量达9180吨。1885年,三胀式发动机在军舰上应用。1860年代到1890年代,英国皇家海军一直使用火管锅炉产生蒸汽(将热管道穿过密闭水容器),1890年后开始使用蒸汽压强更高的水管锅炉(加热装水管道),燃料是煤。 1870年代,蒸汽装甲战舰已有相当发展。除了提供推进动力,蒸汽机还能操纵方向舵、锚泊、转动装甲、装填弹药、抽水和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舰的排水量有8,000-9,000吨,蒸汽机功率有6,000-8,000马力。装甲炮塔能360度旋转,装在主甲板中央轴线上或舰体两侧,并普遍采用螺旋膛线,增强攻击威力。 清朝北洋水师的定远号、镇远号即是此类。 折叠前无畏舰1892年,英国建成世界首先的全钢质战舰君主号(HMS Royal Sovereign),其将主炮塔设置于中轴线上,也在风气之先,各国随后仿照。此后,战舰普遍以钢质舰体,螺旋膛线的主炮可达300-350毫米口径,防护装甲可达230-450毫米厚,满载排水量可达12,000吨,航速可达16-18节。火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乃各国公认的战舰四大要素。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纷纷建造或进口大批战舰。 此时,战列舰大多装设两种口径的大主炮。大主炮在中轴线上,对抗敌方主力舰。小主炮在两侧,对抗巡洋舰及轻型军舰。还有动力多为往复式蒸汽机。直到1906年。 折叠无畏舰1906年,英国建成一艘全新的战列舰无畏号(HMS Dreadnought),但类似概念在之前已见雏型。 无畏号采用同一口径的大型火炮,和高功率的蒸汽轮机,排水量18,110吨,最高航速21节。各国海军学习模仿并加快竞争。如,德国的拿骚级、美国的南卡罗来纳级。英国和德国并展开大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1914年一战爆发前,此类战列舰在英国已有73艘,德国52艘。包括装甲稍弱,但航速航程较大的战列巡洋舰。它们被统称为“无畏舰”。其基本特征为:主炮统一口径(通常11-13.5英寸),主炮塔设在舰艏和舰艉,并于舰舯交错布置。动力为蒸汽轮机,排水量常超过20,000吨,速度超过18节。 折叠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中的1916年,英德两国发生日德兰海战,乃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之一。主要海权国家采取其中教训,改进无畏舰的设计。自此又称“后日德兰型战列舰”(Post-Jutland Battleship)。其主要改进包括:增大主炮口径;加厚炮塔、火药库等重点部位的防护装甲,同时减少次要部位者;舰内划分多层隔舱,以加强水下防护;加强水平防护;增大蒸汽轮机功率等。 折叠条约时代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是典型条约战列舰 主条目:条约型战列舰 1918年,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此时,各国的大型战列舰即已不合时宜,而且其建造和维护费用极为高昂。 1922年,五大海军强国举行华盛顿会议。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签订《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主力舰(战舰与战斗巡洋舰)的吨位(35,000吨以下)、主炮口径(16英寸以下),和主力舰的吨位比例(10:10:6:3.5:3.5)。1930年再以《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即伦敦海军条约)补充规定。华盛顿海军条约到1936年期满,这几近15年间,各国皆停止新建大型战舰,转而改造已有的战舰。因此被称为“海军假日”时代(Navy Holiday)。 折叠袖珍战列舰凡尔赛条约于1920年生效,规定德国战列舰排水量必须低于10,000吨,主炮口径低于280毫米。德国遂改而建造重量较轻、装甲较薄、火力和机动力较强的战列舰,称之为装甲舰(Panzerschiffe)。前后共三艘。英语国家称为袖珍战舰(Pocket Battleship)。其船体以焊接而非铆接来减轻重量,并采用新型柴油机取代蒸汽轮机,续航力增加且最高航速达28节。希特勒于1934年掌权后,德国不再遵守凡尔赛条约,重新建造大型战列舰,该级舰改称巡洋舰。 折叠超级战列舰大和”号战列舰(1941年9月20日) 于吴港海军工厂进行最后组装的日本“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星座号与战列舰密苏里号并排一起,象征两个不同世代的海上霸主。 排水量在25,000吨以上者,另称为“超级无畏舰”(Super-Dreadnought)。诸如,英国的猎户座级战列舰和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德国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美国的内华达级战列舰、日本的扶桑级战列舰。 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作废,各强国重新建造战舰。英国建成5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和1艘前卫号战列舰。美国建成2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4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和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日本建成2艘大和级战列舰。德国建成2艘俾斯麦级战列舰。法国、意大利也如此。这时期的战舰大多为15-16英寸主炮,速度可达27节,甚至30节。 折叠编辑本段战列舰的没落航空母舰和潜艇才是海战的主要舰种,战列舰逐渐沦为次要角色。大西洋战场上,英国海军大规模围剿德国的2艘俾斯麦级战列舰(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诺曼底战役中,英国和美国的旧战列舰用于炮轰岸上目标。其余时间,战列舰主要用于护航任务。太平洋战场上,美国8艘旧式的慢速战列舰在珍珠港事件受损。6艘修理后用于轰击岸上目标,新建的高速战列舰则用于航空母舰战斗群的防空警戒。1944年,美国6艘战列舰参与莱特湾海战的苏里高海峡,击沉日本山城号战列舰。此为史上最后的战列舰炮战。1945年上半年的硫磺岛战役和冲绳战役中,美国战列舰执行炮轰岸上目标。1945年05月德国投降。美国和英国的新式战列舰继续炮轰日本的釜石、日立等近海工业城市。 然而在二战中,1945年08月15日,盟军在[[密苏里号战列舰 (BB-63)|密苏里号战列舰]接受日本正式投降,订定投降文件。战列舰的光荣生涯在此达到顶峰,以及终点。二战后,各国战列舰纷纷作为废钢铁被出售拆毁,或作为靶舰和武器试验平台被摧毁。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投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后退役封存。1980年代,衣阿华级战列舰重启加装导弹和直升飞机,并投入使用于第一次海湾战争里,在轰炸伊拉克陆上目标发挥了作用,使用10多年后重新退役,同时将“战列舰”的级别从现役舰船分类中取消。 目前世界上仅存有几艘处于封存或保留展示状态的战列舰,包括美国的4艘衣阿华级与2艘南达科级(北卡罗来纳号和德克萨斯号),以及停泊在东京湾横须贺港内作为浮动博物馆的日本前无畏舰三笠号。 |
|
来自: pyl1983 > 《二战海军——航母——战列舰——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