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德聪:林景辉虽获兰亭奖,但也同样失去了“自我”

 家有学子 2023-04-16 发布于甘肃
图片林景辉 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银奖作品

草书自作诗 《源流·时代——绍兴论坛感赋》中堂


周德聪(中国书协书法教育委员会委员,三峡大学书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林景辉的两件草书自作诗(一横卷、一中堂)及一件行草李白《游泰山六首·其一》条幅获得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银奖。按本届“兰亭奖”征稿启事要求,3件作品中一件须为自撰,林景辉提交了两件自撰诗文作品,其中一件用草书抄录他的自作诗《登黄山七律二首》,另一件则是七律《源流·时代——绍兴论坛感赋》。前者是登黄山则情满于山的抒怀,后者是临曲水则意溢于书的感赋。于此可知林景辉在传统文化古诗词上的修为。在书家沦为“文抄公”的当下,他的自作诗及创作的确具有“引领性”意义。
抄录古诗文尤其是经典的耳熟能详的古代大家的诗词,在“书法热”持续的几十年里,可以说很多人都这样干过,且不乏优秀创作,个中所形成的范式多被后人模仿,无论是借鉴也好,还是不自觉地“拿来”也罢,都可能在特定的时空有模有样地混迹于各大展览甚至获奖。但是自撰诗文的书法创作,无所依傍,因此创作起来自有其难度,它必须仰仗自己平素积累的书法艺术语言,在一次性挥写中将功夫与性情完美呈现,才有可能得到评委与观赏者的认同。
林景辉的《登黄山二首》草书横卷与草书中堂《源流·时代——绍兴论坛感赋》很好地展现了苍茫劲健、豪放郁勃的线条之美,也印证他在“习草将迷”的过程中对传统经典的有效法乳。在他的草书中,既有张旭用笔点击星流、翻飞腾挪,怀素的圆转通透、挥运自如;亦见山谷的潇洒流落、遒逸劲健;更有觉斯的厚重沉雄与连绵铿锵,重按轻提,顿切绞转,疾涩互渗,方圆并运,将激情贯注于笔端,使之具有无限的丰富性,正所谓“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更兼其结字大小悬殊,纵敛殊异,奇正相谐,与行气的疏密掩映、摇曳多姿,形成了章法的既茂且疏,于笔墨的轻重交替里组构成五音繁汇的乐章。草书中堂因其纵向取势,笔墨有如暴风骤雨,用笔的裹、绞、杀、皴,纵情恣肆,老笔纷披。奇音在爨,万象在旁,此之谓乎?!
清人刘熙载尝云“观人于书,莫如行草”。非他书不能尽功夫,实行草可以达情性。这不仅与人的审美境界有关,更与人的深情至性相连。林景辉也曾如许多习书者一样,因为爱好书法,“篆、隶、楷、行、草无所不涉”。后痴迷草书,“初法《十七帖》,继习《书谱》《小草〈千字文〉》……又师山谷、觉斯,参从碑法,并效时贤之笔墨”。从这一夫子自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草书学习的清晰路径——由小草到大草,由精致向豪放的转变。而且他不讳言向时贤取法。窃以为学习书法,厚古不薄今方为正途,惟要“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乃佳。如谓“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非草书不能擅其胜。故林景辉在骎骎学书的路上,找到了草书,并寄情于此,试图“书以身化”,神与物游。
他的行草李白《游泰山六首·其一》条幅相较于草书横卷与草书中堂,虽有潇洒之态,却相对紧敛许多,盖他所使用艺术语言有些许的不同——许多字采用了行书化的写法,间用草书使之畅达,严格意义上看,它是行书与草书的集合。在这一件作品中,王铎书风对他的影响尤深,也适量汲收了颜鲁公与米襄阳的笔法体势,厚重沉雄,劲挺爽健,也是一件不俗的佳构。

图片林景辉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银奖作品

行草李白《游泰山六首·其一》条幅

书法之难,并不在对经典的临仿如何像,以至于达到乱真的程度;也不在对字结构记忆准确,可以在创作中随意调遣,更不在形式上的逼似古人,几近“文物”的模样,而在于气韵及神采,还在于古人之“气”与今人之“气”的沟通与融会,更在于如何从古中蜕变而出,形成自己的语言,即风格的诞生。唯有如此,“风格即人”方可坐实。以此观林景辉书,尽管他已在古人与时贤之间,学到了许多东西,但从更高层次上要求,他的作品还未能达到“有我”的境界,哪怕他的草书在狂放的书写中似乎“忘我”了。
古代经典的草书文本,都是真真切切的“这一个”,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铎、徐渭诸家,单单抽出几字或一字就能辨识,而林景辉的草书,尽管我们可以抽出许多像某经典作品中的字(那也只能证明我们对传统经典的认可),但很难看到属于他自己的独创又暗合于古人的形象。也即是说,今之书家,多在“展览体”的裹挟之下,似乎渐渐失去了“自我”。这一点也是值得林景辉警省的。
图片林景辉 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银奖作品
草书自作诗《登黄山二首》卷(局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