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惩罚”,让孩子既“长记性”又不伤感情

 自由翱翔-zyax 2023-04-17 发布于江苏
朋友最近问我,你的育儿理念是不打不骂,那么小D犯错了,你惩罚吗?
当然惩罚啊,但惩罚不只有打骂这两种啊。
孩子做错事了,有一种很好用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自食其果。 
比如孩子总扔玩具,说了几次,也给了替代方案,但是仍然没有效果,那么就索性让孩子扔坏玩具,并且不再买新的了。 
那这样孩子就能明白自己扔玩具,等于之后没有这个玩具。
理论听上去很简单,但当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总会遇到很多困惑。
首先,“自食其果”有两类,第一类是自然结果,也就是动作本身就会带来的结果,比如:扔玩具,玩具坏了,没得玩了,这就是自然结果。
另外一类是逻辑结果,也就是需要人为干预的。比如同样是扔玩具,我们没收孩子的玩具,不能继续玩了,这就是逻辑结果。
图片
很多育儿书,都会建议,要多让孩子承担自然结果,因为逻辑结果仍然是我们人为在惩罚孩子,这容易让孩子引起反抗。
这句话挺对,但并不是绝对。
如果这件事本身的自然结果对孩子毫无影响呢?比如,孩子不想洗澡,那么即使放任他10天不洗澡,似乎对他也不影响啊?
再如果,自然结果对家长的影响反而更大,比如上学前磨蹭,结果迟到赶不上车,反而需要父母牺牲上班时间送去学校。
又或者,自然结果会有危险怎么办?比如孩子就是非要玩火,是让她去摸一次,然后烫伤吗?
其实不用去管什么门派、理念,育儿这件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当我分不清这两点的时候,我就问自己,让小D“自食其果”,我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那什么时候让孩子承担结果?怎么区分自然结果、逻辑结果呢?往下看👇🏻

(温馨提示:如果暂时不方便播放,记得戴上耳机或调低音量再看哦)

不方便看视频的,为你送上文字版啦👇🏻
其实,没那么复杂,怎么用看3点:
第一,孩子犯错了,我们知道是因为他年纪小、没有生活经验而犯错,我们自然就不会去骂他、吼他、打他,因为他真的不懂;
第二,孩子做错事要让他真长记性,不要停留在口头道歉 
比如:孩子打破了杯子,不要去盯着孩子知不知道错、追问你承认错了吗?
有些孩子可能就不表达,咱们要做的,就是带着孩子一起收拾,孩子发现收拾起来这么麻烦,收拾的时候其实本来可以玩,现在玩不了了,孩子自然就知道了——原来做错事情我是要承担结果的
第三,事后复盘;

比如摔碎了杯子,孩子收拾完了,这件事情翻篇了以后,可以跟孩子聊一聊刚刚发生的,然后强调结果:你看,杯子被你打碎了吧,这里有很关键的2点要让孩子知道:

1、这个结果对当事人的影响是什么?

2、这个结果对自己的影响是什么?

我通常就会跟娃强调:妈妈很伤心,这个东西是我们花钱买的,你看,这么好看的一个杯子被你打碎了,这是对当事人结果。
对孩子的结果可以怎么说呢?
比如:你看本来现在是你可以看动画片的时候,后来你打碎了杯子,我们要花好久的时间才把家里打扫干净,所以,做错事要花很多时间去弥补,而且有些事情可能还不一定能完全弥补好。
这个结果跟孩子强调了,以后孩子会很有收获:
孩子积累了更丰富的人生经验了,下一次,他就知道杯子这些东西容易碎的,就知道要小心一点;
孩子开始知道做错事不可怕,但是做错事都是要负责任的;
最后,孩子还能够从做错的事情里面看到:原来我的行为是对别人有影响的,
怎么样,清楚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