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患者,女,55岁,汉,已婚。 初诊:2021年6月10日 【主诉】 眩晕二周余 。 【现病史】 患者自述平素怕冷,感寒或受凉时首先出现腹痛,腹痛即泄,泄后痛安。本次因工作劳累致使眩晕突然发作,发作时天旋地转,呕吐,随即服用盐酸地芬尼多片等治疗,眩晕较前略有好转,刻下症:眩晕,动则加甚,甚则呕吐,二便正常,查舌质淡苔白腻水滑,舌边有齿痕,脉沉紧。平素喜热饮,已闭经。 【既往史】美尼尔综合征;高脂血症。 同学们怎么说? (以下图片可放大查看哦!) 同学A ![]() 同学B ![]() 同学C ![]() 高老师诊治思路 【思路】患者平素怕冷,为阳虚体质;结合感寒或受凉时首先出现腹痛,腹痛即泄,泄后痛安,舌边有齿痕,考虑脾肾两虚。察其舌,苔白腻水滑,切其脉:脉沉紧,《金匮》:脉得诸沉,当责有水。 《伤寒论》(67)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伤寒论》(316):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综上所述考虑从痰饮论治,真武汤、苓桂术甘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化裁。 【辨证】脾肾阳虚,水饮上泛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处方】真武汤、苓桂术甘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化裁 炮附子10g (先煎)茯苓20g 麸炒白术20g干姜10g生白芍12g 炙甘草9g黄芪20g怀牛膝30g 桂枝10g泽泻20g法半夏9g天麻15g 7付,日一剂,水煎服 患者复诊 二诊:2021年6月18日(初诊一周后),患者因个人原因不能就诊,电话联系自述眩晕明显好转,余无不适,继服上方七付。 三诊:2021年6月25日,患者精神较前佳,眩晕未作,自觉口干,腰腹仍畏寒,二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舌边齿痕不明显,脉沉紧。考虑天气逐渐炎热,附子减量,改为5g,继服上方七剂,巩固疗效。 一周后电话反馈,眩晕已愈,已停中药。 ![]() 知识点大放送! ![]() 真武汤 真武汤温肾中阳, 茯苓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 悸眩瞤惕保安康。 组成: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 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如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或者肢体浮肿等; 2、太阳病,即发汗、汗出不解,心悸、头晕。 原文: 《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阵阵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化饮剂, 温阳化饮又健脾, 饮邪上逆胸胁满, 水饮下行悸眩去。 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原文: 《金匮要略 ·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伤寒论》67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苓草橘红枣生姜, 眩晕头痛风痰盛, 痰化风熄复正常。 组成: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甘草、橘红、大枣、生姜 功效: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主治:痰饮上逆,痰厥头痛者,胸隔多痰,动则眩晕。恶心呕吐。 原文:出自《医学心悟》 药物组成并非一成不变,大家在运用时要注意结合临床进行合理化裁。 |
|
来自: lingshan1957 > 《临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