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则徐的小楷,可谓“馆阁体”的最高水平,专家却说:这字太俗!

 泊木沐 2023-04-17 发布于辽宁

前言

在晚清“碑学”盛行的社会背景下,林则徐学书由唐入晋,始终以“二王”为主宗,并博涉百家,故其书法造诣颇深。

一、林则徐书法艺术之文化价值与启示

林则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而且其书法艺术成就与政治成就难分伯仲。通过其书法功力和书学思想为价值导向,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全方位分析研究林则徐追求经典的书法境界,是一种艺术的淬炼,也是文化心灵的诠释。

灵活多样的书法艺术形式展现内心精神,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对林则徐书法艺术的研究与艺术的探讨,有利于凸显其独特性,进而启示书法学者以及书法爱好者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人品与书品完美统一

林则徐一生为政一丝不苟、勤奋务实、处事严谨。他的道德操行,民族气节充分体现在了书法作品中,实为“书如其人”、“人如其书”的楷模。

光绪十六年,姚觐元历时8个月摹勒林则徐和广东巡抚怡良来往的182通书札,辑录为《林文忠公手札》,并附题跋:“侯官林文忠公一代伟人,匪特精忠大节彪炳日星,即翰墨之妙亦非恒人所能企及”。

姚觐元称林则徐为一代伟人,一生精忠大节照耀千秋万代,林则徐的翰墨之妙亦非普通人所能及。姚觐元对林则徐钦佩之心显而易见,称赞林则徐书法之妙犹如其人品,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当代知名书法篆刻家韩天衡先生对林则徐所临晋人法帖的作品如此评价:“晋人书尚超脱,而林公临出则多豪迈刚烈之气,字如其人的为箴言。”韩天衡认为晋人的书风尚超脱萧散之韵味,而林则徐所临的晋人法帖则多出了豪迈刚烈之气,实为字如其人所致。

以人的道德品质优劣作为一个人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对艺术评判的特有传统标准,这是和西方纯艺术美学评判标准的不同之处。用人品来衡量书法的艺术价值、境界的高低,拓宽了书法艺术的审美维度。林则徐的书法虽不是雄强一路,但是其人品确实为其书品增添了不少魅力,受到时人的追捧。

林则徐认为书法作品体现了人的品格与情感,为内心情感的物质形态。《书强忠烈公遗墨后》有言:“自非浩然之气,集义之功,真积有素,其流露于毫翰间者,能如是其昭融哉?”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陕抚任上,天理教起事,滑县县令强克捷被教徒处死,由强克捷之子所请,林则徐为其书《书强忠烈公遗墨后》一文。

林则徐对强公评价甚高,称其一身浩然正气,义薄云天,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积道德操行和学识于己身。这些高尚品质流露于笔墨翰文之间,故得到帝王的监察赏识。


林则徐称赞强克捷人品与书品完美统一,这是林则徐欣赏的文人士大夫品质,也是他自己真实的写照。林则徐在《跋岳忠武王墨迹》中写到:“观其潇洒生动,翰逸神超,想见王之英灵昭烁寰属。

七百年来犹凛凛有生气,不第于点画分布间求之也而王之手书使千百世下敬起慕。呜呼,君臣之不可同日语也。”岳忠武王即岳飞,一代英雄为精忠报国而死。

林则徐说到观岳忠武王的遗迹潇洒生动,翰文飘逸神采奕奕,因此很想亲见忠武王的英灵,一睹其昭烁之风采,七百余年来依然凛凛然,其点画分布间架之间亦犹忠武王般正气凛然。

岳忠武王的翰墨让后世肃然起敬。一句“呜呼,君臣之不可同日语也”,充分透露了林则徐敬仰之情,并称自己为臣,称岳忠武王为君,自称不论人品还是翰墨皆不可与王比肩。


林则徐认为书家之内心性情以及人格境界深入书法境界。大部分文人士大夫皆认王右军乃书法之祖,其书法造诣之高的确让人望尘莫及,林则徐将刘文清公与王右军比肩,可见其对刘文清公的仰慕之情。

书法作品的风貌源乎书家的内在修养和真情实感,属于一种书家先天的心灵的表达,而好的书法作品正是植根于书家的真实内心世界才能够得以生发出来。“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林则徐一生鞠躬尽瘁,政功卓越,一生为经世济民而奋斗。其在书法上的追求亦如他做人做事的态度,从未松懈,他可谓“心正”而“笔正”的楷模。


林则徐很好诠释了人品对书韵的滋养作用。书法作品的美与丑、高与下与书家品格的高下相关联。即人品决定或者升华其书品的地位,书品又直观地体现了书家抽象的人品,这种传统的书法审美心理定势一直传承至今。

现下不少学书人士受外界环境名与利的诱惑,随波逐流,追名逐利,因心浮气躁而不能静,缺少林则徐的那份坚定;有一些则是一时脑热学习书法,而后便搁置,知难而退。林则徐提出的若不读书便是虚度光阴;若潜心修学,必有出人头地之日,在当代浮躁的时风下显得尤其珍贵。

我们既能在林则徐身上领悟到其承继“二王”一路书风的魏晋神韵,又能从林则徐身上那正直而高风亮节的品格修养得到启发,人品与书品的完美统一值得所有学者穷极一生去追寻。

三、词文与翰墨双修共美

林则徐的遗墨中有不少自撰楹联。作品现存放于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此名联一直深受人们喜欢,广为传颂,直至现在,喜爱此联的不乏其人。这是出自林则徐家中一副自勉的楹联。


林则徐不光身体力行,还一直严格教导子女。他在晚年作这幅对联,表达自己是以诗书传家,并不是以钱财传家,充分体现了其“清廉处事,诗书励志”的优良作风,这直至今天仍具有十分深远的教育意义。

书写传统的对联形式,需要具备深厚的书法功底,反复推敲揣摩笔法,用心研究字法,认真经营章法,方可写出新意。从林则徐的自撰楹联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落笔时的良苦用心,亦能领略到一位民族英雄宏伟挺拔、刚正廉明的君子之风。

林则徐除喜爱撰写精言警句作联,还喜欢自作哲理性诗词。林则徐言,用瓦盆盛酒,与用金盏银杯同醉,毛驴配布鞍与骏马配玉砌马鞍同游,简陋的床配竹席或者蒲席与玉枕配丝绸被褥同睡,素食菜羹与珍馐美味同饱。


所有凡知足之人不生外慕。他表达的不光是对物质享乐主义的观点,而且间接反映了其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享乐主义与权力息息相关,追求物质享乐,容易产生“外慕”,即“欲”,便会刺激人的权欲,此内容极具教育意义。

历来文人将书法创作视为精神世界的一种反映,林则徐具备词翰一体的典型特征。文人们通过书法作品来展现自己的人格完善和身心修养的历程,然而虽然文人们都能认知到这一点,但是能在实践中成功的并不多,尤其能融汇贯通词文、翰墨的更是少之又少,能达到词翰双修又能达到一定高度的,林则徐实属代表之一。

“林则徐留给后人的著译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历史,地理和文学等领域,其特点是视野开阔,思维深邃,至性至情,直抒胸臆,洋溢着爱国情怀,为一般文人之作所不及。他的书法也自成一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著译和手迹,既是研究近代历史的珍贵资料,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后人重视”。


时人莫友棠对林则徐的评价相当深刻,相当肯定林则徐的词文才华。莫友棠称赞林则徐的诗精理,风采秀气,只有有相当学识的人才有如此笔力,才能如此用词合度如律。

各诗词综合开合犹如奏议,用诗词记录时事,但不是普通游览之作。仔细品之,犹如身临其境。林诗颇有明代七子之气魄。诗草集中佳作甚多,未录的佳作亦很多。莫友棠对林则徐的诗词给出了客观的评价,将林与明七子比肩,可见相当赞赏林则徐的词文才能。

林则徐不光自己词翰双修,且能以行动言语影响身边的人。同乡惜去一郭兰石,学书几如广陵散,然愚近见王雁汀小楷甚佳,是迩年来之精进者,可与亲近,时时商榷,为嘱。愚则徐顿首。”林则徐先以若不读书,岂不虚度引出“足下词章功夫自必日臻其胜,要之造诣无所底止,惟泽于古者取材博而见地闳,不独于词章中求之,其词章乃异于众也”。


教导郭柏荫下词章功夫,多瞻仰古人广取材增长见识,不要单独在词章中求之。然后其耐心指点郭书用笔不精致,建议早晚更换临《皇甫碑》《灵飞经》汲取刚柔并济骨干风神兼得之道。郭兰石与王雁汀为书法精进者,建议郭柏荫与他们多学习。林则徐教导后辈词章与翰墨双修,充分体现了其言行合一的优秀品质。

四、共性与个性融会贯通

林则徐认为习书须博采诸家,运己入古。道光二十七年,林则徐致信平瀚:“书法博采诸家,运以己意,装寝入古,奕奕有神,自系向来本色。”林认为书法需要博采百家,取古法中的共性,注入书家的个性,方能神出而体现本色。林则徐这种辩证创作观体现了他对书法创作认识的深度。

在现有林则徐临摹的作品中,临米芾占有重要的位置。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收录一副林则徐临摹宋四家的四条屏。林则徐则是以中锋行笔为主,融入欧体的营养,线条劲挺瘦硬。


笔画在高速行走时,米元章采用篆式圆转,即“折钗股”,圆转处似受千钧之力,形成的弧形圆滑的切割了空间。而林则徐则是采用翻面调锋然后直接行下一笔,转折处尖锐方硬,直来直往,在空间上分布出锐利的三角形形状。

米芾所写的“色”字显得古朴沉厚,让人有一种春风拂面之感,而林则徐的则显得瘦硬庄严,让人肃然起敬。通过绞转的动作能够将铺开的笔锋拧在一起,书写出来的线条显得更加沉着精炼。林则徐还主观介入收敛大开大合的体势。

米芾的“断”、“庭”、“秋”大开大合,具有鲜明的动荡感。而林公的“断”、“庭”、“秋”与米芾的对比之下明显有所收敛,相对稳重中和。

在墨法上,米芾采用较多的枯笔,涩感强烈,而林则徐的墨色相对流畅,只有在少数笔画尾部和前端呈现些许飞白,墨气鲜润。林则徐在临米芾作品时,主观融入了自己的个性特点。


林则徐在线条粗细的对比上,也稍有调整,空间上疏密的对比亦然,整体书风较米芾来说相对平稳端庄,少了一些凌厉之气。如此可以视为林则徐在临古时取自己所需,然后融合自己的个性,以创作的态度来临古、学古。

林则徐提倡书法创作入古出新,然而纵观他的遗墨,虽能体现其正直挺拔、端庄古典的个性特点,但并未形成突破性的书风,未能像同时期的书法家何绍基那样开创独树一帜的书法面貌,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一位出色的书法家所应有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总结

林则徐是晚清相当受欢迎的书法家,不仅在书法实践上有一定的高度,在书法理论上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书法实践上,林则徐的主要书法成就是行草。林则徐在晚清“碑学”大兴时期,不盲从,依然坚守自己的书学观点,脚踏实地实践“二王”一路书风。林则徐对“二王”一路书风的核心精髓以及风神韵致融会贯通,潜心探索魏晋风度,以烂漫、天真的笔墨语言传承“二王”书风的精神,游艺于诗书之间,心领神会“晋韵之美”。

其注重学识和人品的修养,赋予书法高雅的格调,以虚灵秀挺、清和典雅、诙谐烂漫的书风独立一隅。文韵了于胸;书韵出于手,文道和书道皆擅,字内和字外兼修;这是林则徐书法艺术实践的核心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