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文章

 门窗幕墙匠人 2023-04-17 发布于山东

终于写到湖南了。

写到了主席的家乡。

大家肯定很想看湖南风起云涌的近代史,毕竟湖南是近代表现最牛逼的省份,没有之一。

大家也很想了解湖南的当代史,想了解近代如此牛逼的湖南怎么在当代有些沉寂,省内又是呈现何等格局。

然而湖南注定会是一个系列,近代当代要写,古代也要写。

今天,我们就先从湖南的上古时代开始写起。

很多瓜友要问了,都知道明清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明清后的湖南人基本和之前的湖南人没有多么紧密的血脉关系了,干嘛还要写上古呢?

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是的,即使遭遇了人口断层,但上古时期的楚湘文化和意识形态,却一直蜿蜒遗传下来,潜移默化后来的湖南人,乃至影响到了整体的中华民族。

这里的体现,主要是这几点:

一、从巫术鬼神到浪漫主义

大部分人都知道,楚国人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

楚国王室贵族屈原,在离骚的开篇就自报家门,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啊,我去世的父亲叫做伯庸。

高阳氏,就是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打败了共工部落,其子孙被称为“祝融八姓”,其中一个姓就是楚国祖先,鬻熊

鬻熊是楚国最早的祖先,在商衰周兴时,审时度势,率族及时投靠周文王受到周王室的重视,给予“子”的封号,臣属于周。

但很少有人知道,楚国人的祖先,是个巫师。

是的,“祝融八姓”的鬻熊是个巫师,是周文王的御用巫师,以守火堆祭祀为职责。

所以后来的楚民族是一个崇火尚赤的民族,有着浓重的太阳崇拜情结,他们把自己的始祖神多归于太阳神,并凤凰图腾崇拜。

连楚国这个国号,都具有浓烈的巫师情节。

“清华简”对楚先君鬻熊的记载,鬻熊的妻子妣厉生熊丽时难产,剖腹产后妣厉死去,熊丽存活。

妣厉死后,巫师用“楚”(荆条)包裹其腹部埋葬。

为了纪念她,其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号为“楚”

这里古楚人以国母之事为国号,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西周初期,华夏还处于母系社会的末期。

这种例子很多,旧皇室姓氏都带有浓厚的母系社会痕迹,如夏朝的姒姓、周朝的姬姓、秦朝的嬴姓、齐国的姜姓,都有个女字旁。

有意思的是,楚国的宗教观和周朝截然不同。

周公在后面改制,大大改革了政治伦理和宗教伦理,用王国维的话就是:“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周朝的宗教观基本只承认天地川河和祖先为鬼神,其他都存而不论,而且鬼神只可敬不可亵玩,属于人神殊途。

而古楚人早在周文王时候就分封到了南方,和蚩尤的后裔三苗人杂居染俗,因此没有怎么收到周公宗教改革的影响,而走出了另一条路。

古楚宗教观,类似于原始萨满教的“万物有灵”论,死去的祖先是鬼神,自然界的花花草草飞虫走兽,都可以是鬼神的象征。

楚国人相信“山有山鬼,树有树鬼,河有河鬼,泉有泉鬼,花有花鬼”,他们心中的万物有灵,也就是万物有“鬼”。

而且这些鬼神并不远人。

参考宋玉做的《神女赋》,楚襄王梦游,和巫山的神灵神女来了一场亲密接触。

后人就将男欢女爱雅称为巫山云雨。

这种鬼神和人make love的事,在周公的宗教观里是不被允许的,但楚国人就放的开。

当然,我不是说当代湖南妹子有此历史传承就很开放啊,我谈的是宗教思想。

这种独特的鬼神思想,成为了楚湘大地的巫鬼文化。

《汉书·地理志》:“楚人信巫鬼,重淫祀”

淫祀,不是说古人开淫party,而是指不合礼制的祭祀对象和祭祀仪式。

儒教是继承周公思想的,汉朝以后朝廷就各种整治这种地方不符合主流的宗教,将“治理淫祀”列为地方官考核的kpi之一。

湖南也不例外,经过千年的儒家统治后,这种原始巫鬼文化仅在湘西地区有完整保存。

有意思的是,这种巫鬼文化因为一个人而焕发了新的活力。

这个人叫屈原,这种活力叫浪漫主义。

诞生于巫鬼文化的古楚大地的屈原,写出了九歌离骚等文学名篇,成为了中国浪漫主义的祖师爷。

甚至屈原投江的日子,农历五月初五,都是楚国南方的凶日和鬼节。

从宗教上的巫鬼信仰,转变成文学上的浪漫主义,这个转变是楚国老祖宗鬻熊始料未及的。

二、尚武精神

楚国的历史带有浓重的悲惨逆袭情节。

国母难产而死,楚人却不避讳,以楚为国名纪念国母苦难。

后来长沙作为屈贾之乡,屈原、贾谊的“伤心”处,让楚湘文化初始便带有一种悲壮、忧郁的色彩。

楚人建国历史也十分凶险

楚国刚建国时,还是一个方圆仅有五十里的小国,穷的揭不开锅,没法祭祀祖先,只能在鄀国盗了一头小牛来祭祀祖先。

穷困如此的楚国,周边都是蚩尤后人的部落,三苗后裔,南蛮部落。

所以楚人从建国开始,就是地狱模式。

当时只有秦国,类似楚国这样的情况。

秦国vs西戎,楚国vs南蛮,两国都是在异族环伺中杀出了血路。

这种绵延百年的异族战争,培育出了秦人和楚人尚武的基因。

给后世湖南人“霸蛮”的性格特征,打下了历史基础。

后来最终被秦国灭亡的楚国,心实不敢,发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

最终项羽这个楚国后人,火烧阿房宫,族灭嬴氏,实现了楚人的这个誓言。

从淮河到南岭之间南国地域上的族群,在楚国时期基本完成了民族融合,这是楚国的一大历史贡献。秦灭楚之后,在南方的战略重点是岭南地区,开凿灵渠,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置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都是为了消化岭南地区。而南岭以北的地区则被轻松收复,这不得说是因为楚国历史贡献的缘故。

三、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

我们传统观念中,湖南人都是很爱国的,看看湖南人在近代出了多少爱国志,所以有这个固有印象。

实际上,湖南人爱国,是南宋以后的事了。

在南宋之前,湖南人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其实都很一般。

楚国先祖并不是周王室的血脉,分到的都是鸟不生蛋的凶险地方,楚国先祖周朝上贡,都是被人看不起的。

因为周王室的宗法制,看重血脉,楚国和秦国都是无亲无故的,自然被冷落。

楚国的历史就明确记载过,在周康王继位盟会上,长途跋涉而到的楚国熊绎,直接被拒绝了参加盟会的资格。

几乎和“诸侯卑秦”的秦国一样,楚人不被华夏族接纳。

周王室这种只认身份和血统,不认付出和忠诚的做法,不仅伤了熊绎的心,也伤了楚国上下的心,所以楚国对周朝的认同自然转弱。

后来周朝衰落,楚国在熊渠的领导下,吞下南蛮扩地千里,开始强势崛起,就自立门户了。

熊渠自称“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而且违反周礼而封自己三个儿子为王,等于和周朝决裂——既然周人排斥楚人,好么楚人就独立自主。

汉朝的大一统时期,虽然刘邦有楚人血脉,但并没能多么改善楚人的国家认同。

因为汉承秦制,而且刘邦定都关中,多用关中子弟为官,山东则用中原人士。

汉朝对湖南人民基本是放养国策,没有多少楚人进入汉朝统治阶层。

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在意识形态方面走周公路线,打压楚民族信仰的巫鬼文化。

可以这样说,汉朝融合了秦人和中原人为大汉民族,但没能成功融合楚人。

秦汉乃至南宋时代,楚地都是一片沉寂,国家不重视,楚人也没多少对国家的认同。

楚人可谓是当时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人才荒漠。

0
0

没办法,湖南地形使然。

0

湖南是一个非常偏僻闭塞的地区,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部是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严重阻碍了湖南与外部的经济、文化和人才的交流。这一方面造成湖南经济比较落后和抱团意识强,一方面也让湖南人对外部的认同感变弱。

湖南在上古时代,农业条件一般,河泽为主,比如云梦泽,这种环境的农业潜力一般。

大禹时代的九州图,就将荆州的土壤定为下中,为九州中的倒数第二,仅比倒数第一的扬州好一点。

唐朝搞的和汉朝一样,也是关陇本位,注重维护关中人民的特权利益。

湖南人在隋唐时期,都没能有多么强烈的家国认同。

甚至唐末,湖南还独立建国了。

马殷是唐朝一个将军,他在唐末军阀混战时期,立国湖南,史称马楚。

这是湖南在历史上唯一一次成为一个国家,湖南人终于“当家做主”了。

马殷父子比较重视文化教育,比较重视人才,有利于湖南人才发展,唐代后期,湖南人民在农民大起义的反抗斗争中也产生了一批人才。

湖南人真正开始“爱国”的,还得到南宋时期。

北宋时期,中国就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湖南从农业落后省份变为农业发达省份,人口也大增。

但此时湖南在北宋仅有人口优势,还没有人才优势。

是南宋时期的一个学派的兴起,才让湖南的人口优势化为人才优势。

这个学派,叫湖湘学派。

——中国是由许多区域构成的,而一定区域内某些极具特色的传统学风,往往会积淀为若干文化基因,它们绵延流传,对该区域的历史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宋代以长沙为中心的湖湘学派,是湖南文化史上规模最大的一个学者群体,它那尊程朱理学、重经世务实和包容众家之在等特定学风,衍化成湖湘文化基因,氤氲于三湘四水之间,历千百年而不竭。

你只需要知道湖湘学派的这几点:

1、曾经很牛逼。

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原籍福建崇安的胡安国、胡宏父子和张栻。张栻与当时朱熹、吕祖谦齐名,并称“东南三贤”。一时间,大批游学的士子前来湖南研习理学问难论辩,有的还“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当时的长沙成为全国闻名的理学基地。

2、而且很爱国

创始人胡安国一家在金兵入侵、国破家亡的危难境地中来到湖南湘潭碧泉隐居,修建书堂,胡氏父子在这里讲学授徒,改变了湖南封闭固陋的风气,标志着湖湘学派的诞生。

士大夫群体在南宋时期,在那个信念和精神备受打击的时代,反而更被激发出民族自强情结,在强大民族责任感的激励下,研习理学,着书立说,培养生徒,以表达他们的亡国之痛,寻求救国之方,并寄望于收拾河山,重振华夏文化,再树民族尊严。

在宋金对峙时,湖南已经从内陆变成了前线,湖南头上的荆襄更是宋金对峙的关键战略节点,湖南在这种地缘危机下开始有了觉醒国家意识民族认同的现实基础,而彼时兴起于湖南的湖湘学派正逢其时,宣传民族气节,一直是南宋坚定的主战派。

3、带动湖南人才发展

这个学派广建书院,让人才荒漠的湖南开始涌现人才,“方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

这一现象,深深影响到以后千余年的湖南文化历史。

5、主张实践的重要性

宋代的许多理学家都有空谈心性,不究实用的倾向。湖湘学派虽然也是理论中的一派,却自创立之初就反对“腐儒”学风;主张“通晓时务”,“留心经济”。胡宏提倡实际生产劳作,提倡学者不妨锄锄地种种菜;张认为君子之学,最重要的就是一“实”’宇,除经史之外,还必须致力于兵、农等经世实学,在他自己的著作中对这类知识就多有涉及。

由此,在知行关系上,湖湘学派阐述“知行互发”,特别注重“行”的作用,强调“践履”,即实践,认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因为湖湘学派重视务实,所以后人评价他们都是有用之才,而非“迂谈道学者”。

湖湘学派的经世务实,在当时十分独树一帜,为几百年后清末“经世致用”思想在湖南的重新泛起,埋下伏笔。

4、后来消亡了

朱熹在扩大湖湘学派的影响方面起到了不小的推助作用,但同时也压抑了这个学派的生长,湖湘学派的很多理论朱熹不认同。

后来朱熹的学说成为王朝正统,务虚的“理”、“气”、“性”等辩论成为读书人的主要课题,讲究经世务实的湖湘学派,逐渐消亡了。

南宋是湖南一个短暂的光辉期。

湖南在南宋随着湖湘学派的崛起而突然崛起,又因元朝的入主和朱熹的排斥,而迅速沉沦。

元明两代,湖南继续寂寂无名,默默吃瓜。

但湖湘学派给湖南,埋下了两个重要的伏笔。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觉醒了湖南人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认同。

提出反对儒学务虚化的“经世务实”主张

南宋灭亡了,湖湘学派也消散了。

但这两颗思想的火种,却一直封存在湖南的大地上,封存在湖南人民的心中。

其后的中华,儒学日渐腐朽,国家几度危亡,封存在湖南的这两颗宝贵火种,日趋艰难,眼看着就要熄灭了。

直到明末清初的乱世,有一个读书人,来到了湖南。

这个读书人将这两颗火种重新焕发光彩,并扩展创新,几乎以一己之力构建了一个理论学派。

这个读书人让湖南成为明末思想启蒙运动硕果仅存的地方,给清末湖南的人才井喷打下了最关键的思想源泉基础。

这个读书人让湖南的千年蛰伏终于迎来了最灿烂的开花结果。

这个读书人是谁?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六经责我开生面

七尺从天乞活埋

他的名字是,王夫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