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湘文化的形成 湖南性格的铸成

 茂林之家 2020-07-13

湖南不为中原文化所接纳的“荆蛮之地”"四塞之地"。在近代却造就了“湖南人才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我们通过了解一系列的历史人物事迹,从而感受湖湘文化的形成,湖南性格的铸成。

湖南炎陵县鹿原陂是始祖长眠之地,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源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尽管炎帝与远古湖湘文明的渊源难以考证,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湖南却一直是最可信的神农故地,具有最浓厚的炎帝文化氛围。

舜帝为三湘大地树立起精神图腾。

湖湘文化的形成 湖南性格的铸成

舜源峰

“万里江山朝九疑”,群峰拔地,层峦叠翠,万千峰峦,无一不朝向舜源峰。毛泽东曾咏诗“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相传尧舜时代,九嶷山上有九条恶龙,以致洪水暴涨,老百姓叫苦不迭,怨声载道。舜帝关心百姓的疾苦,要到南方去惩治恶龙。于是,舜帝来到“南蛮”之地,流连于这块崇尚万物有灵、巫风盛行的土地。他老人家从遥远的北方来到这里,帮助当地人们斩除了九条恶龙,使人民过上了安乐的生活,可是他却鞠躬尽瘁,流尽了汗水,淌干了心血,受苦受累病不幸驾崩在这里。他的灵魂流竞九嶷山,魂魄飞扬三湘大地。

三湘父老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为他修了一座坟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鹤也为之感动了,它们朝朝夕夕地到南海衔来一颗颗灿烂夺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坟墓上,便成了这座珍珠坟墓。三块巨石,是舜帝除灭恶龙用的三齿耙插在地上变成的。娥皇和女英迎着风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寻找丈夫。娥皇女英得知后,她们悲痛万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们把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哭出血泪来,也死在了舜帝的旁边。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天下为公的舜帝、淑女刚烈泪洒斑竹,为三湘大地树立起精神图腾。

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源头

湖湘文化的形成 湖南性格的铸成

楚国编钟

据古文献记载,湖南原为越人和“蛮”、“濮”等民族居住地。春秋战国时,随着楚国的征湘,楚人、巴人等楚国境内的民族便相继进入湖南,并逐渐成为湖南境内的主体民族。楚人入湘后,一方面征服和统治着湖南的土著民族,一方面也推广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得湖南地区的农业、林业、牧副业、手工制造业和商业等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楚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品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楚文化最重要的便是编钟。

到了春秋战国,在南方楚地,鸟图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时楚人都信仰号称不死鸟的凤凰!楚国出土文物中堪称漆木器珍奇的“虎座凤鸟鼓”,是楚文物中的精品代表作,基本上每个楚墓里都有,全器以双虎为底座,上立一对凤鸟,其凤鸟犹如冲天欲飞的雄鹰,雍容华贵,伟岸英武。虎则身躯矮小,其神态似承担不了凤鸟的重压。

而楚国的一代雄主楚庄王,也曾把自己比作一只“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的神鸟——凤凰,后来楚庄王果然饮马洛阳,问鼎天下。在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中出土的这位“羽人”。也是造型独特的凤鸟。上部为羽人,下部是凤鸟,两翅展开似欲飞翔。那跃跃欲试的姿态,分明体现的是一种阳光的心态、开放的精神、和向外看的眼睛。预示着这片土地上生长的后来人,也能如楚庄王这只凤凰一样:志存宏图,扶摇直上,一飞冲天。

这就是楚人的伟大精神。他们虽起源于荆山山野之中,是正宗的蛮夷,但他们荜路蓝缕,积极进取,一路发展成为战国时国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这造就了他们不怕困难、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优异品质。

楚怀王在位期间虽屡次为秦所欺,甚至被骗到咸阳沦为阶下囚,被逼割地换取自由,但楚怀王风骨傲然,打死也不割,后来又逃跑未遂,最终受尽屈辱而客死在咸阳,楚人皆怜之,都传说楚怀王死后,并未就此消亡,而是“化而为鸟,名楚魂”。护佑楚国虽剩三户,亡秦必楚!秦灭楚仅十余年,便凤凰涅槃,化为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楚人,蜂拥而灭秦,从此缔造了伟大的大汉王朝。

秦灭六国后,湖南成为了秦王朝统治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在民族融合的同时,湖南境内的楚文化与新进入的中原文化融合,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形成新的具有汉文化特色的楚文化。

湖南在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之下,为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楚文化作为湖湘文化的源头,在湖南的历史上抹下重重的一笔。

屈原精神耀日月

湖湘文化的形成 湖南性格的铸成

日月争辉的伟人

战国时,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他学识渊博,是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曾任楚国要职左徒、三闾大夫。他热爱楚国,主张改革朝弊,明法治国。但他振兴楚国的梦想和主张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遭到那些人的反对和谗害,最后被楚襄王放逐,漂泊于沅、湘流域。在汨罗江畔...屈原的纵身一跃,是铸就与日月争辉的惊天壮举。毛泽东激愤而说:“一跃冲向万里涛。”一个身材伟岸,正气凛然,从容赴死的屈原形象耸立在我们面前。毛泽东还又严谨深刻地评价“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屈原称得起:“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成为了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的人格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耿直无私,正大光明的品质,忠君爱国,矢志不移的情怀。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巨星,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人格精神和不朽著作被后人所推崇,他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惊天地泣鬼神。屈原那动天地、泣鬼神的楚辞在潇湘大地的血脉中种下了湖湘文化的基因。

屈原最后的生命历程是在长沙一带度过的,或许可以说,他之所以能成为可与日月争辉的伟人,是与潇湘山水的陶冶是分不开的。千百年来,屈原歌辞那瑰丽浪漫、灵动激越的艺术风格成为这一地区的艺术特征之一;屈原高洁的道德节操,以死殉自己理想的行为,从古至今一直赢得湖湘人士无穷的仰慕与不尽的效仿。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湖湘文化的形成 湖南性格的铸成

壮志未酬贾长沙

贾谊,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

在政治上受挫的贾谊辞别了京城,来到了地处偏远的长沙。壮志未酬却遭冷落,贾谊的郁闷心情可想而知。心情非常不好的他常常拿自己与屈原作比。当他来到湘江边上时,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在脑海中展现开来。100多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谪遣长沙,贾谊触景生情,便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

贾谊在赋中对屈原的遭遇表示的深切悼惜,其实就是对自身处境的伤感,因为两人经历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他是将自己心中的愤慨不平与屈原的忧愁幽思融汇在一起,以表达对世间贤人失意、小人得志这种不公平状况的极大不满。

贾谊做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鵩鸟(猫头鹰)飞入房间,停在座位的旁边。猫头鹰像鹃,旧时视为不吉祥之鸟。贾谊因被贬居长沙,长沙低洼潮湿,常自哀伤,以为寿命不长,如今鵩鸟进宅,更使他伤感不已,于是作《鵩鸟赋》抒发忧愤不平的情绪,并以老庄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以自我解脱。

贾谊这位旷世才子,纵有才情万丈,却始终是时运不济,最后抑郁而终,死的时候才33岁,为后人留下了不尽的遗憾。从洛阳走出来,短暂的生命旅途却也在湖南的长沙停留过三年之久,在长沙的岁月是贾谊最值得称道的一段时期。他的活动和著述对长沙及湖南的文化影响很大。历代长沙文人均为贾谊这位文化巨匠曾在自己故乡生活过而感到自豪,许多诗人辞家以屈贾后人自命。

自古以来,作为“蛮夷”之地的湖南在中原人的眼里,是一个未完全开化的地方。在当时为安置贬官谪吏的去处。如屈原、王昌龄、刘禹铭、褚遂良、柳宗元、寇准、欧阳修、贾谊、 王勃等等吗,也有视湖南为“清绝地”而前来漂泊者,如韩愈、李白和杜甫,他们在三湘大地留下足迹以及千古绝唱。

湖湘学派的传承和发扬

湖湘文化的形成 湖南性格的铸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真正将湖湘文化形成体系并且发扬光大的,是湖湘学派。湖湘学派最早源于宋代周敦颐。周敦颐湖南道州人(今湖南省道县)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周敦颐提出了从无到有,阴阳对立、五行相生、变化无穷的宇宙生成说,对湖湘学派的形成、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他在晚期著作《通书》中提出了以“诚”核心的心性论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理学思潮的哲学基础,后人称他为理学宗主。程颖、程颐都曾受学于周敦颐。周敦颐的理论是以后湖湘学派的思想渊源。不过周敦颐的主要活动和归宿都不在湖南而在江西,他对于本土影响也不大。

把周敦颐所开创的理学传到湖南并创立湖湘学派的是南宋时从福建迁居湖南的胡安国与胡寅、胡宏父子。

湖湘文化的形成 湖南性格的铸成

天下隐山

胡安国,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建宁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学者,为太学博士,旋提举湖南学事,后迁居湘潭隐山。

他提倡修身为学,主张经世致用,重教化,讲名节,轻利禄,憎邪恶。 胡安国一生以圣人为目标,主要从事学术研究,潜心研究《春秋》。在湘潭县隐山与次子胡宏共同创办“碧泉书堂”(文定书院前身),开创“湖湘学派”。其所著《春秋传》成为后世科举士人必读的教科书。又著《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文集》十五卷,《宋史》立传,《宋元学案》中有《武夷学案》,明正统间从祀孔庙。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朝廷赐“霜松雪柏”匾额一方,乾隆二年(1737年)拨内府库银建祠于隐山,并将其居住地称为“胡文定祠”。王夫之肯定安国的“著攘夷尊周之大义”,但对“兵权不可假人”持有否定态度。

胡寅,学者称致堂先生,胡安国弟弟胡淳之子,奉母命抚为己子,居长。著作有《论语详说》、《读史管见》、《注叙古千文》、《斐然集》等。少时桀黠难制,安国以读书移其心。宣和间,中进士甲科,为北宋文士、官员。与弟胡宏一起倡导理学,继起文定,一代宗师,对湖湘学派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卒开湖湘学统

胡宏(湖湘学派奠基者之一)是胡安国的少子,很小就跟随其父接受理学思想,后来又师事二程弟子杨时和侯仲良。后来,由于其父早年同秦桧有较好的私交,秦当国之初,曾致书胡宏之兄胡寅,“问二弟何不通书?意欲用之。”胡宏不愿与秦桧为伍,回信严辞谢绝了秦桧,在回书中,他表明了自己已立志专做学问,不求功名利禄。胡宏不阿奉权势,不随波逐流,决心不去作官,只愿做一个有道德,有大节的,有助于治世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秦桧死后,胡宏又一次被召,他仍托病不出,以后竟终身不仕。

胡宏一生矢志于道,以振兴道学为己任,他自幼从其父研习儒学,又在杨时和侯师圣那里学习了二程理学。其成就卓著,终于成为南宋初期对振兴理学起了重大作用的关键人物。

胡宏身虽在野,心系社稷安危,不忘抗金复仇,收回故土,他反对苛敛无已,关心人民疾苦。

对于如何抗金复仇,如何安邦治国,胡宏自有一套系统的思考。他在《上光尧皇帝书》中,详尽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胡宏的万言书,主要是向皇帝“陈王道之本,明仁义之方”,要求来高宗施行仁政,并具体提出了如何抗击金人和治国安邦的五条建议。

胡宏的理学思想虽然基本上是对二程学说的继承,其所探讨的主要范畴仍不出道、理、心、性等内容,然而他对这些范畴的运用和发挥却表现了许多独到之处。

宋代理学曾经显扬于时,但是自程颐去世之后,其弟子杨时等人谨守师传,却缺乏创新,理学声势便日渐下降。胡宏的学术生涯承前启后,胡宏的成就尤其显著与重要。钱穆评价:南渡以来,湖湘之学称盛,而胡宏仁仲归然为之宗师,学者称为五峰先生。全祖望评价:“绍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其所作《知言》,东莱以为过于《正蒙》,卒开湖湘学统。”

由胡氏父子创立的湖湘学派经张栻之手得以向外传播,走向全国。在他教授的学生中,张栻、吴翌、赵师孟等后来都是著名学者和湖湘学派的砥柱人物,尤其是张栻,更成为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张栻使湖湘学派达到了极盛。当时学者就评价:“方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

湖湘学派更加流光溢彩

湖湘文化的形成 湖南性格的铸成

悠然一长啸,妙绝两无伦

张栻,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四川绵竹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

十八岁随父移居永州,这段时间,张栻主要是从父学习儒家仁义之道,并受到二程理学思想的熏陶。二十七岁时,听闻五峰先生胡宏在衡山传程颢、程颐之学,遂去信求教质疑。张栻二十九岁,前往衡山拜见胡宏为师。张栻后来说:“开始时听到五峰先生的名字后,看到他的讲话而真的是心悦诚服,经常写信求教答疑。辛巳年才利用机会见到先生。先生看着我愚笨而教的,之所以长善救失,大概有在语言之外的人。但是只得到一次相见,之后先生便去世。”胡宏接受张栻为弟子后,即向他传授孔子仁义之旨和二程的理学思想,并对张栻的学问十分欣赏。张栻拜胡宏为师,时间虽较短,但胡宏对张栻理学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胡宏在接纳张栻为弟子的当年即去世。

岳麓书院重建时,张栻撰写了《岳麓书院记》,奠定了岳麓的办学方针和指导思想,张栻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其办学指导思想。

在张栻的影响下,湖湘弟子把重视“经济之学”作为“践履”的重要标准。他在岳麓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弟子,成为湖湘学派的中坚力量。李肖聃《湘学略》说:“南轩进学于岳麓,传道于二江(静江和江陵),湘蜀门徒之盛,一时无两”。门生们的学术和政治活动使湖湘学派更加流光溢彩。

850年前朱熹与张栻的会讲:悠然一长啸,妙绝两无伦。“朱张会讲"开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自由交流对话、相互质疑论的先河,远近四方士人的参与,更使会讲活动成为学术交流传播的最好平台。据史书记載,会讲期间,四方士人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出现了"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的盛况。

朱熹在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任内,又在长沙重建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旧址在长沙岳麓山,原为宋朝初期潭州太守朱洞所创建,也是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他还在湖南各地延聘了一些教师,广招生徒,来此就学者曾达到千人。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期间,对书院的建设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所书院直到明清时期仍然是一处著名的高等学府。

“空绝千古”王夫之,湖南精神之典型。

湖湘文化的形成 湖南性格的铸成

船山学院

半个世纪前,吴三桂引清军铁骑入山海关,大明亡了。有位乡下老者仍然保留着大明发型与服饰,不管天晴下雨,他出门都头戴斗笠、脚着木屐。头不顶清朝的天、脚不踏清朝的地。这个老人,就是王夫之,长期隐居衡阳县石船山下,后世尊称他为船山先生。

王船山是一个悲苦、孤独却又始终恪守气节、坚忍不屈的人。王船山4岁进了私塾,14岁就中了秀才。24岁,他赴武昌参加湖广乡试,中第五名举人,只有2年时间明朝就覆亡,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岁月。翌年,他北上参加会试,然而整个北中国,都已经狼烟四起、兵火遍地,道路被阻,他读书报国梦被打破,只能返会家乡。甲申巨变,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旋即满清入关。26岁的王船山,闻崇祯自缢,椎心泣血,数日不食,作《悲愤诗》一百韵。

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朱明宗室纷纷在各路官员拥立下称帝,王船山还有满腔复国热忱,举兵起义,四处奔走,却处处碰壁,尤其是看到这么一幕:死到临头了,南明各个小政权仍然勾心斗角、互相厮杀,被清兵得隙而各个诛除。王船山终于失望透顶。

中年之后,他悟出“天下非一姓之私”,不再以恢复明朝为志向。他誓不剃发,不向满清屈服。42岁时,迁居至今天的衡阳县石船山下,觅得藏身之地,先后筑“败叶庐”、“观生居”和“湘西草堂”。他史论名著《读通鉴论》《宋论》成书,他写下了绝笔散文《船山记》。他写了100多部、400余卷、800余万字!他的陋室里,手稿堆了满满一屋子。没有几个人知道,他写了多少文字,他的文字中,蕴含着震古烁今的思想光芒。在清初文字狱的恐怖下,他的文字,注定只能在时间中湮没,他生前说:“吾书两百年后始显。”。

150年后的一天62岁的湖南人邓显鹤,在长沙城南书院,接待了两位不速之客,一位湘潭商人叫王世全,另一位是湘潭年轻文人欧阳兆熊,。他们交给了邓显鹤一份从未出现过的王船山诗作手稿,同时告诉他:王船山的著作,还收藏于世。邓显鹤“大喜过望”。经过大量工作,邓显鹤共整理出《船山遗书》一百五十卷。王船山的思想光芒,就此挣脱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禁锢,云开雾散,光芒四射。

后人称他“其学无所不窥,于六经皆有发明,洞庭之南,天地之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耳。”王夫之这种坚毅不拔的精神品质,正是湖南人性格的一个写照。

王夫之是湖湘人物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学术承前启后,对近代湖湘士人影响尤巨。王夫之博大精深的思想学术体系之形成,与治学方法是分不开的。他的治学途径,既深入传统又立足现实,而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体现在学术精神上,则是兼容并包,不拘一格。

王夫之的思想带有明显的辩证唯物主义味道。王夫之一个重要哲学观点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动,动是绝对的。

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知行统一的观点。他说:“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也必矣。”就是说“行”是“知”的基础,不“行”就得不到“知”。

王夫之针对“法先王”的思想,提出了“事随势迁而法必变”和“趋时更新”的政治主张,王夫之认为“祖宗之法,未可恃也”。

在政治思想上,王夫之接受了程朱理学中关天“礼”的阐述,坚持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但另一方面,王夫之又反对绝对君权,如果君言不为“天下之公”,以一己私利而获罪天下百姓,就必须革除他的君位。

王船山是湖湘文化和湖湘之学集大成者,并将其推向新的高度,是一代宗师级人物。在湖南近代史上,王夫之对湖南乃至整个中国思想影响甚大。谭嗣同认为“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下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称其思想“空绝千古”。清末民初之际,知识界几乎没有不知道王船山的人。王船山当时在读书人的心目中,成了诸葛孔明一样的人物。

近代学术大师梁启超所说的一段话,可以对王夫之的贡献作出总结性的概述:“近世的曾文正、胡文忠都受他的熏陶,最近的谭嗣同、黄兴亦都受他的影响。清末民初之际,知识阶级没有不知道王夫之的人,并且有许多青年,作很热心的研究,亦可谓潜德幽光,久而愈昌了”。这就是一位20世纪的大学者,对一位17世纪的大学者的最确切和中肯的评价。

唯楚有才 于斯为盛

湖湘文化的形成 湖南性格的铸成

岳麓书院

明清湖湘文化一脉相传,至近代,骎骎昌盛,英才豪杰辈出,不同的人才群体,各领风骚数百年。鸦片战争前后之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地主阶级经世派人才群体,以陶澍、贺长龄、魏源为代表,主政事,倡改革,师夷长技以制夷,变法图强以自立,引领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之先。太平天国时期之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湘军人才群体,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为代表,融合程朱理学之坚定信仰和经世务实之作风,勇当天下之责,声誉之大,功勋之著,成就晚清历史显赫之一页。维新变法时期之清朝光绪年间,资产阶级维新派人才群体,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为代表,尽显前仆后继,不屈不挠之英勇斗争精神和无私无畏、锲而不舍之献身精神。辛亥革命前后之清朝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人才群体,以黄兴、宋教仁、蔡锷等为代表,自强不息、坚忍不磨、不畏艰险,引领历史潮流之前进。五四运动后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派人才群体,以毛泽东、陈叔衡、蔡和森、刘少奇等为代,缔造新中国,神州大地别开生面换新颜,成就中国不朽之业,历史功绩,永垂不朽。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潇湘之地,山环水绕,古往今来,人文荟萃,湖湘人物人才遍及三湘四水、大江南北,人才之盛,称誉天下。江河绵延,万古长流,在于不断地融汇百川的新流;文化传承,昌盛不衰,在于不断承旧开新的勇者。湖南历代人才,披精沥沙,承旧革新,塑造湖湘人文精神之特质,引领湖湘文化之发展,于中国文化与历史之进程中功不可没。不负“唯楚有才、于斯为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