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一中大语文 2023-04-17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撵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聘 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材料二:

"半截话"更贴近生活的真实。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交流经验的工具,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完整的一句话或多句话才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思想,尤其在书面语中,语句残缺被认为是语言中的病句。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口语表达时,"半裁子话"很常见,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类经历。这种有意无意地使用"半句话"而造成话语不完整,就出现了“半截话”现象。在很多时候,说一半,留一半,形式上看起来不完整,但在具体的语境下,对话双方都可以理解,甚至有时比完整的表达更具效果。文学作品既然源于生活,那么从理论上说,应该很早就出现了这种"半截话"现象。可惜的是,当口语转化为书面语的时候,作者总要对生活中的口语加以整理加工,于是"半截话"现象在书面语中不见了踪影。金圣叹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看到了生活中的这种表达方式,大胆地运用到《水浒传》的评点中去,并把这种“半截话”现象称之为“不完句法”。我们不知道曹雪芹是否受到金圣叹的启发,但“半截话”现象在《红楼梦》中不仅常见,而且运用得非常熟练,不论是“岔断”式的“半截话”,还是“急收”式的“半截话”,亦或是“留白”式的“半截话”,在日常生活中都不乏这样的表达方式。曹雪芹在创作中从刻画人物的需要出发,故意使用了带有特殊意味的残缺语句,在看似语义未尽、表意含糊的辞面上细致地传达了人物微妙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在贴近生活的真实的同时,具有了极高的语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①______。“半截话”说一半留一半,其留下的空白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空间,接受者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加以填补。如第九十八回对黛玉去世的一段描写: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两人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黛玉在红销香断的尽头拼尽全力呼喊宝玉的那“半截话”历来被认为是高鹗续书的神来之笔。

②______。含蓄蕴藉,是我国传统美学的第一要义,为历代诗人和文艺评论家所推崇。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提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司空图《诗品》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苏轼则日:“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梅圣俞也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说。这些说法,字面不尽相同,但涵义却大体一致,皆是对“弦外音”“味外味”的认可和赞赏。正如刘熙载《艺概》中所言:"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半截话"有着无比丰富的潜在信息量,它跟中国诗画的空灵、轻淡和言语的含蓄、"意在言外"的美学意蕴是相通的,"半截话"修辞中的语义留白无疑是这种"无言之美"的极佳载体。

(摘编自张璇《论<红楼梦>人物语言之"半截话"修辞现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宝玉酒醉后撵李奶妈的情节以“不写之写”留白,任意驰骋读者想象,高妙刻画人物形象。

B.每个人在日常具体语境中进行口语表达时,都会有意无意使用"半截话"获得更好表达效果。

C.曹雪芹受到金圣叹的启发,熟练运用各种残缺语句表达特殊意味,服务于人物刻画的需要。

D.文学创作者需要把口语整理成书面语,导致文学作品中"半截话"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主要通过举例论证说明利用“矛盾”以虚写实,为小说创造朦胧意境,强化空灵之美。

B.材料二用第九十八回对黛玉去世的描写论证了“半截话”中的语义留白具有极高的语用价值。

C.材料二引用司空图、苏轼、刘熙等文人观点说明“半截话”中潜在信息量所富含的美学价值。

D.利用矛盾或“半截话”现象等众多创造空白的艺术手法使《红楼梦》具有了弦外音、味外味。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第六回凤姐对贾蓉说:"罢了!你且去罢。晚饭后你来再说罢。这会子有人,我也没精神了。"但后来并没有写贾蓉晚饭后来没来。

B.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之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得泪人一般”,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

C.第二十八回,薛蟠道:“我可要说了:女儿悲——”说了半日,不见说底下的……方说道,“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

D.第三十五回末宝玉听到黛玉在院内说话,忙叫快请,但第三十六回开始后而是另起头绪,并未接写这一情形。

4.请在材料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4分)

5.请结合以下材料,对周朴园对白中的三处“哦”,任选一处进行合理想象补充,并简要分析文本中设置的空白在读者感受方面的作用。(4分)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参考答案】

1.(3分)D(A项中宝玉酒醉后探李奶妈的情节是通过矛盾制造留白;B项原文表述是“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类经历”;C项原文表述是“我们不知道曹雪芹是否受到金圣叹的启发”。)

2.(3分)B(并不是论证了“半截话”的语用价值,而是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空间。)

3.(3分)C(后面有接对的句子,没用矛盾制造空白。)

4.(4分)①“半截话”能提供广阔的联想空间。②“半截话”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5.(4分)第一问:

第一处“哦”:这个下人好像知道点内情,她说“不敢说”,不是“不知道”。她究竟是谁,她对当年的事了解多少。

第二处“哦”:事情有点不对,她居然认识梅侍萍,她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她所知道的会不会损害我的名誉。

第三处“哦”:这件事是我内心的疮疤,我只是要让侍萍安静离开,没想到结果会这么惨烈。我的心里也不好受啊!(任选一处,2分)

第二问:

①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②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1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