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血北朝205:高洋篡位后,南北三国开启混战模式

 昵称TiFNlDv4 2023-04-17 发布于河南

东魏自高欢于武定五年(547年)正月病逝后,便陷入了持续的动荡。继任的高欢世子高澄年轻有为,能力超群,北击柔然,南掠江淮,西抗西魏,为东魏开疆拓土,功勋卓著。所有人都认为他是板上钉钉的开国皇帝,必定取代东魏政权。
然而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连高澄自己都不会想到仅仅过了三年,他便突然死于自己的厨子之手,年仅29岁。
高澄死后,二弟高洋发兵诛杀乱党,迅速平息事态,顺理成章摘了桃子,成为下一位权臣。
眼看水到渠成,高洋也等不耐烦了,派人逼迫孝静帝元善见禅位,取而代之。高洋称帝后改国号齐,史称北齐。北魏元家的江山只剩关西元宝炬的一隅之地,北方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变。

那么在高洋大动作不断时,关西的宇文泰会无动于衷么?
当然不会,事实上自侯景叛乱后宇文泰就密切关注关东局势发展,看准时机果断出手。侯景难以抗衡东魏军的围剿,以河南六州之地向宇文泰投降求援。
宇文泰当即派开府李弼率军救援侯景,东魏韩轨等人遂解围而去。侯景上书宇文泰请求由他收复河南之地,宇文泰遂派他镇守豫州(今河南汝南),并加封大将军兼尚书令。另派荆州刺史王思政领兵北上占据颖州(今安徽阜阳)声援侯景,李弼部则领命回朝。

王思政到达河南后发觉侯景有诈,便出兵夺取了侯景控制的七州十二镇。宇文泰得知情况后,也知道侯景不靠谱,索性把给侯景的官爵转给了王思政。
侯景虽然向宇文泰称臣,但他心里并不信任宇文泰。毕竟他追随高欢和宇文泰打了这么多年仗,他也不相信宇文泰会放过他。于是他又暗地派人向南梁称臣,开出的价码是十三州之地,远比给宇文泰的多,从这也能看出侯景对西魏和南梁不同的态度。
宇文泰很快听到了风声,马上召回拨给侯景的西魏军队,此举使侯景坚信自己的计划已经暴露,遂起兵渡淮投奔南梁。
侯景一跑,河南就只剩下王思政的人马了,东魏派大将高岳、慕容绍宗、刘丰等人领兵十余万围困颖州,王思政告急!

第二年春天,宇文泰急令大将军赵贵率军救援,结果因东魏掘河灌城,一片泽国,救兵根本无法靠近。
王思政一直坚持到六月才因东魏军放水冲毁城墙而被迫投降,至此东魏收复了因侯景之乱而失去的河南各州之地。
再说侯景被慕容绍宗击败后,逃往淮南占据寿春(今安徽寿县),梁武帝封他为南豫州牧。不久南梁和东魏的关系缓和,萧衍和高澄的频繁交往令侯景坐卧不宁,遂举兵反梁。

八月,侯景联合梁临贺王萧正德举兵南下,杀奔建康。
南梁各地纷纷起兵阻拦,司州(今河南信阳)刺史柳仲礼也起兵南下。柳仲礼走后,竞陵郡(今湖北天门)太守孙暠孤立无援遂举州投降西魏,宇文泰派大都督符贵前去接管。等到侯景攻陷建康后,柳仲礼退回司州发现孙暠投敌了,便率兵攻打他。孙暠原本就是柳仲礼属下,如今见老上司归来,马上城头变换大王旗,重新反正归梁,这一来激怒了宇文泰。
你耍我呢是吧!
宇文泰当即派开府杨忠、行台仆射长孙俭讨伐,攻克隨郡(今湖北随州),进而围困安陆(今湖北安陆)。

西魏大统十六年、东魏武定八年(550年)正月,柳仲礼听说安陆被围率军救援,在漴头和西魏军遭遇,一场恶战下来,梁军溃败,柳仲礼被俘,西魏的势力越过秦岭进入湖北地区。
也就在这一年的五月,高洋废主自立,改国号为齐,改武定八年为天保元年,东魏结束。
宇文泰第一时间掌握了这个情报,他虽然不承认孝静帝的大魏皇帝身份,但高洋谋朝篡位的举动无疑为他东征提供了绝佳的借口和机会。
两个月后,宇文泰率军东征。

九月,大军离开长安,而这个时候的北方已经进入深秋时节,秋雨连绵,道路泥泞不堪,粮草转运困难,军中的驴马大量死亡(看来出师没选对黄道吉日)。
“时连雨,自秋及冬,诸军马驴多死。”——《周书·文帝纪》

西魏军好不容易才东出潼关,到达弘农(今河南灵宝)和齐军遭遇,齐军明显有备而来,军容严整,声势浩大。宇文泰本想趁对方政权更迭之际落井下石洗劫一番,如今在马背上看到齐军严阵以待,再看看自家人马刚从秋雨里挣脱出来,疲惫不堪,士气低落,不禁长叹道:
看来高欢没有死呀!
(意思是说高洋排兵布阵有他爹的风格,高欢虽死,齐军尚强)

说完下令放弃东征,在弘农以北的黄河上架设浮桥,全军渡河从蒲坂(今山西永济)返回关中。
这样以来,黄河南岸自洛阳以东,黄河北岸自平阳(今山西临汾)以东的土地全部归北齐所有。
“于是河南自洛阳,河北自平阳以东遂入于齐矣。”——《周书·文帝纪》

要想战胜北齐,必须打造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宇文泰认为这是当务之急,因此他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正式推出了“府兵制”,这是一种全新的军事组织制度。
府兵制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和平时耕田种地,农闲时训练,战时从军参战,自备武器和马匹,朝廷只需要提供粮饷。府兵制不但节省了国家的军费开支,也保障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府兵制兴起于西魏,发展于北周,鼎盛于隋唐,到唐天宝八载废除,历时二百余年。

宇文泰统治关中初期,军队的构成非常复杂,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贺拔岳的人马;二:侯莫陈悦部将李弼归降带来的人马;三,追随孝武帝入关的北魏宿卫禁旅;四,西魏在关中招募的地方豪强统属的部曲家兵。
可以看出宇文泰的军队成分很复杂,这个很不利于军队的统一指挥,尤其是新招募的部曲家兵更难调动。这样的军队是很难指望战斗力有多强,反观高欢的军队基本上都是六镇鲜卑,相对比较纯粹,这种情况下,宇文泰就不得不考虑推出一套全新的军事制度。
这就是“府兵制”诞生的背景。
大统十六年(550年),“府兵制”正式出炉,这个制度的组织系统由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军和百府等组成。
所谓八大柱国分别是:

使持节、太师、柱国大将军、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定郡开国公宇文泰(其第五女襄阳长公主下嫁北周神武公窦毅,其女为李渊太穆皇后)。
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师、大司徒、广陵王元欣(北魏献文帝之孙,广陵王元羽之子)。西魏恭帝即位,进大丞相。
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虎(李渊祖父),周代魏追封唐国公(唐国号由来于此)。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李弼(李密曾祖父),周代魏进封赵国公。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独孤信(其三女为北周、隋、唐三朝皇后),周代魏进封卫国公。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赵贵,周代魏进封楚国公。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于谨,周代魏进封燕国公。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侯莫陈崇,周代魏进封梁国公。

这八个人是西魏的最高决策层,也是“府兵制”的核心。不过实际掌握兵权的只有六大柱国,宇文泰是最高统帅,指挥全局,不直接带兵,元欣是西魏宗室,只是挂个名,属于荣誉性质,没有实际权力。
余下的六大柱国每人统率两个大将军,合计十二大将军,其中西魏宗室占三人,宇文家族占两人,其余的基本出自武川集团。
十二大将军又分二十四军(又称二十四开府),军的指挥官称作开府,二十四开府下设四十八个仪同。一个仪同在那时领兵一千人,一个开府领兵二千人,一个大将军领兵四千人,一个柱国大将军领兵八千人,六柱国合起来有众四万八千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西魏初期的府兵大约为五万人。

二十四开府由西魏的二十四位大将担任,各领一军,分别是:
淮安王元育、广平王元赞、齐王元廓、章武郡公宇文导(宇文泰侄儿)、许国公宇文贵、阳平郡公李远、郑国公达奚武、安平郡公侯莫陈顺、随国公杨忠(杨坚之父)、武阳郡公豆卢宁、博陵郡公贺兰祥(宇文泰外甥)、武威郡公王雄、郧国公韦孝宽、宿国公辛威、东平郡公梁椿、褒中郡公韩果、长广郡公刘亮(侯莫陈亮)、雁门郡公田弘、乐川郡公赫连达、永城郡公常善、乐陵郡公怡峰、长乐郡公若干惠、河北郡公王德、怀宁郡公蔡佑,共计24人。
除了八大柱国和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外,关陇集团中还有一批没有入选的名将,例如梁览、梁御、梁昕、王思政、梁台、宇文深、王罴、宇文宪(宇文泰第五子)、尉迟迥(宇文泰外甥)、梁士彦、长孙晟(唐长孙皇后之父)、贺若弼、韩擒虎、李靖、侯君集等。这么丰富的人才聚集到一起,也难怪北周后来灭了北齐,确实有这个资本和底气。
关陇集团的形成为后来北周灭北齐,隋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庞大的军事集团诞生于北魏末年,经过西魏、北周、隋、唐几代人的拼搏,到唐初终于成为一个巨无霸贵族集团,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西魏大统十七年、北齐天保二年(551年)三月,西魏文帝元宝炬驾崩,皇太子元钦即位,史称废帝。
宇文泰以冢宰总百揆。
此时,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魏齐梁三方的动态:
西魏方面:废帝元钦新立,宇文泰大权在握,东线和北齐对峙,南线频频出击南梁。
北齐方面:高洋篡位自立,西线严密防备宇文泰,北线出兵驱逐草原上的柔然等民族。南线也是不断出兵江淮。
总之西魏、北齐都在趁火打劫,此时不捞更待何时。

南梁方面就凄惨多了,大灾星侯景于东魏武定七年(549年)三月攻陷建康。名义上仍尊梁武帝为主,实际上将其软禁于台城,不给食物最终活活饿死。侯景大权在握,拥立梁武帝太子箫纲为傀儡皇帝(简文帝),没过多久,干脆又将其废掉,自己当了皇帝,国号汉。一个羯族酋长建立了一个汉国,真是够不伦不类的。
侯景之乱使得南朝元气大伤,原本富庶、承平四十多年的江南哀鸿遍野,南梁各路军政大员各怀鬼胎,借侯景之乱谋取私利,南梁一派末世气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