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俞振飞与昆曲

 顺其自然h 2023-04-1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赵景深(1902年4月25日-1985年1月7日)

【赵景深,曾名旭初,笔名邹啸,祖籍四川宜宾,生于浙江丽水,中国戏曲研究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作家。1922年毕业于天津棉业专门学校后,入天津《新民意报》编文字副刊,并组织绿波社,提倡新文学。1930年起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会会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名誉主席,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上海分会主席等。在元杂剧和宋元南戏的辑佚方面作了开创性工作,对昆剧等剧种的历史和声腔源流及上演剧目、表演艺术均有研究。著有《曲论初探》、《中国戏曲实考》、《中国小说丛考》等十多部专著。】

图片

俞振飞与昆曲

图片

赵景深

      昆曲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在我国成百个剧种中,有它的独特风格和地位。这种独特的风格和地位的形成,是由这一剧种自身的悠久历史所决定的。

图片

      昆曲,原名昆山腔,从元代末期形成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这其间,经过无数作家和艺术家的不断创作和艺术实践,在剧本文学、音 乐唱腔、表演艺术、舞台美术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遗产。这些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难免是精华和糟粕并存。不过,戏曲是面向广大群众的活的艺术,它的发展或淘汰最终要决定于人民对它的态度。 因此,大体说来,随着时代的前进,糟粕逐步被抛弃,精华部分则大多被保留下来,或经过不断革新,更为发扬光大。所以在剧本文学方面,我们总难以忘却关汉卿、王实甫、高明、梁辰鱼、汤显祖、李玉、洪昇、孔尚任以及一大批无名剧作家给我们留下的许多代表作;音乐唱腔方面,像魏良辅、梁辰鱼、沈璟、叶堂等人也都在他们的时代,给昆曲音乐的继承和改革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直到今天,他们的创造成果仍在昆曲中继续发挥作用。

图片

      表演艺术是演员的专业。过去虽有过不少业余的昆曲爱好者,有的且在表演艺上很有造就,但那只是支流,只有职业术上很有造就,但那只是支流。只有职业演员是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他们是戏曲艺术实践的主要体现者,他们最富有革新精神。传统的剧本、音乐、唱腔、表演及舞台美术在戏的上演过程中无不根据新的情况加以或多或少的改动——这是戏曲发展的必然规律。

      但这一规律也还必然要受到传统的制约,这即是戏曲行所重视的“师承”关系。没有师承就不会有剧种,更谈不上会有什么流派。所以,作为一个表演艺术家,即离不了“师承”(所谓根基深厚),还得革新。要做到革新,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博采众长,勇于探索。

图片

      俞振飞同志充分具备了上述条件。“俞派艺术”的形成决非偶然。他的父亲俞粟庐先生是清末民初昆曲界最有成就、影响最大的“俞派唱法”的宗师。自己本工小生,对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的曲子,无不精通。当俞振飞六岁时,他父亲就严格地训练他唱曲,然后又教他吹笛,所以在十几岁上,他对昆曲的音乐唱腔就很熟稔。稍长,他的父亲又请了教师来教他身段。因此,俞振飞同志虽然没有经过科班训练,但他的唱做自具深厚的基础,而且音色、音量、身材、扮相都恰到好处。这样,到二十岁上,举凡《迎象哭象》《拾画叫画》《惨睹》《见娘》这些传统昆曲累工戏,他都有了一定造诣。可这时候,作为一个表演艺术家,他还有一点距离。

      但是,他有他的环境,有他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他有为戏曲事业献身的宏愿。

图片

俞粟庐

      昆曲这个古老的剧种,在清代中叶以后逐渐走了下坡路。俞振飞同志的父亲成为“俞派唱法”宗师的年代,正是京剧蓬勃发展时期。作为一个剧种,京剧在蓬勃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大量的昆曲艺术固有传统。二百多年前昆曲盛行期那种“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局面被现在京剧界的 “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苏三离了洪洞县”所代替,原是昆曲大本营的苏州地区这时只残存着一个“全福班”,甚至到后来,全福班也维持不了,只得由爱好昆曲的人士开办“昆曲传习所”,培养几十个“传”字辈 的演员(其中有不少优秀的人才)才能使昆曲不致绝灭。这是活生生的现实。这个现实清楚地说明了京剧有不少方面胜过昆曲,是后来居上。进步的艺术家对此必须认真对待。俞振飞同志当时内心斗争也颇激烈。在他和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等的频繁过从中,得到很大帮助,终于跨出了大步,走上革新的道路。

图片

昆剧“传”字辈艺人合影

      他拜了京剧界著名老艺人程继先为师。程继先的祖父程长庚是京剧的开山祖师;他本人与杨小楼同科学艺,演戏专工小生,文武昆乱俱佳,代表剧目有《探庄》《夜奔》《贩马记》《状元谱》《群英会》《八大锤》 《鸿鸾禧》等等。经过程继先老师的悉心传授,自己的刻苦钻研,俞振飞同志吸取了京剧表演艺术的精髓,给他本已擅长的小生行达到“更上一层楼”的境地。

      于是,他当了一位专业演员,长期在舞台上实践,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大显身手。梅兰芳、程砚秋等剧团的各行演员是他的良师益友,“传”字辈的昆曲演员仍是他的同行,亦京亦昆,亦昆亦京,在俞振飞的表演艺术中自然融为一体。例如:昆曲原有的小生行当分为官生、巾生、雉尾生、穷生几 类,京剧小生也大致如是,这里存在着一个行当角色的“共性”问题。比如官生得有封建社会官老爷的那种架子、气度;巾生则是书生、才子,要有“酸”味;雉尾生属于英武刚强的将才,如此等等。但不论哪门行当,哪个角色,都要“装龙象龙,装虎似虎”,京剧之所以胜过昆曲,后来居上,在表演艺术方面确有许多长处。从小生这一行说,特别是官生、雉尾生一类的唱念、功架,比起昆曲来,每每同一角色的声容,京剧更为动人。

梅兰芳、俞振飞、言慧珠昆曲电影《游园惊梦》片段

图片

程砚秋、俞振飞、宋德珠,京剧《断桥》剧照

      俞振飞同志参加京剧团体演出数十年,学到京剧的优点,根据自己的体会,运用到昆曲和京剧上去,经过千锤百炼,创造出许多光彩夺目令人难忘的角色形象,其中如《贩马记》的赵宠、《醉写》的李白、《惊梦》的柳梦梅、《跪池》的陈惜,《群英会》的周瑜、《小宴》的吕布、《断桥》的许仙、《状元谱》的陈大官、《鸿鸾禧》的莫稽,尤为精到入神。这些都是唱做并重的功夫戏,“俞派艺术”的形成是和这些戏里的不同角色经过俞振飞的创造达到了新的高度息息相关的。可是,这得要经过多么艰苦经久的劳动呵!

      一九五六年以后,俞振飞同志以很大的精力放在培养戏曲艺术接班人上。党和政府给予了很好的条件。二十年来,他的弟子在上海、江苏、浙江、北京以及各地不断成长。他们已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学习,不断实践,为戏曲艺术做出应有的成绩。这是俞振飞同志在晚年对我国戏曲事业作出的另一贡献。

图片

昆大班在跟俞振飞学戏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戏曲艺术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它植根于人民,前途无比灿烂。现在,俞振飞同志老当益壮,将他自己多年积累的表演艺术经验和深刻的体会整理出来,面向广大读者,我想,这不仅是一份很有教益的戏曲表演艺术文献,而且将对我国戏曲事业的继承革新发生深远的影响。【来源《上海戏剧》1980年第2期】


扫描二维码获取

更多精彩

图片

天蟾京戏

图片
图片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