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80岁成为作家,4平米的厨房写出豆瓣9分作品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3-04-17 发布于河南
有这样一位老人,在她80岁那年,因为难抑对逝亡亲友的思念,提笔写下她们的故事,成为国内知名作家。
也许你早已看过她写的书——唤起无数读者共鸣的《秋园》《浮木》《我本芬芳》
又也许,你早已记住了她的名字——杨本芬
2020年,这位80岁的平凡奶奶,在厨房里写出的怀念母亲的小说《秋园》,一时火遍全国。
央视主持人董卿曾在节目中与她连线,《人物》《南风窗》《澎湃新闻》等知名媒体,也争相报道她的事迹。
图片
众多媒体报道
《秋园》和《浮木》的出版,除了得到专业作家的肯定,更唤起了大量普通读者的喜爱和共鸣,加印十多次。无数读者为书中的人物与情节落泪,说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外婆、奶奶那一辈人的故事。
年逾八旬的杨本芬奶奶在讲完母亲(《秋园》)和乡亲(《浮木》)的故事后,又将目光对准婚姻,写下全新作品《我本芬芳》。
有读者称赞杨奶奶是真正的写作者,感谢出版方让中文世界多了这么好的书。
一个个普通而平凡的小人物,因为杨本芬真挚动人的文笔,借助思念和记忆的船帆,唤起无数读者的共鸣与身边亲友的珍视。
01
八旬老人成为作家
用笔赶路重走漫漫人生
60多岁时,杨本芬坐在厨房的矮凳上,开始写一本关于自己母亲的书《秋园》。在灶台上、凳子上、饭桌上,在抽油烟机的轰鸣中,在等汤滚沸的间隙里,她写下足足八斤稿纸。

身为作家的二女儿章红把妈妈的文字录入电脑,在天涯社区连载,最初取名《妈妈的回忆录》
2019年,出版人涂涂读到了这部名为“乡间生死”的书稿,「我立刻就想,这本书应该出」。2020年,《秋园》出版。这本书几乎横扫2020年度大大小小的文学榜单,得到来自专业人士与普通读者的一致认可。
2021年,杨本芬出版了小说集《浮木》。2022年,小说《我本芬芳》问世。一个默默无闻的老人,80岁时成了作家,这本身就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
谁能想到在这之前,杨本芬从未做过任何和文字相关的工作,写什么、怎么写,完全是靠着本能。
她种过田,切过草药,当过会计和县城运输公司的职员。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是孙儿们的外婆、奶奶。1995年前后,她从南昌到南京,为二女儿章红照顾刚出生的孩子。活了快六十年,从未与文学有过交集。
图片
她不写达官显贵、奇闻异事,只写从她生命里走过、却就此消失在风中的普通中国人:母亲、兄弟姐妹、邻里乡亲等等。
她写逝去的母亲的一生,写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中南腹地那些与人生擦身的、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
在她眼里,这些承受历史动荡的小人物,于命运浮沉中遭遇的苦难、孕育出的坚韧,不该被就此抹去,而应该被所有人看见并记住。
当一个人带着真诚书写过往的时候,记录的就不仅仅是个人,还有整个时代。
杨本芬奶奶感动千万人的“看见女性三部曲“——《秋园》、《浮木》、《我本芬芳》,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诞生了,这三本书背后是一个人用一生时光练就的“文思泉涌”。
图片
位置:二楼文学

这三本书,每一本都不厚,但读起来却沉甸甸。在朴素的文字中,你将看到祖辈、父母辈们的真实生活,看到他们是经历过怎样的挣扎来到你身边。
《秋园》以杨本芬的母亲——梁秋芳为原型,讲述一位出生自1914年的女性,如何在变动不安的时代中奋力求生。
主编涂涂认为,这本书也许会让人想起《巨流河》,但《巨流河》之所以能成为家国叙事,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作者齐邦媛及她的家庭,都不是时代的普通人,他们参与了那个时代,哪怕他们的力量不够强大。而这本书里的主人公,他们真正是历史的尘埃。在千百年来,历史里有无数这样的尘埃。他们无法参与历史,只能被历史和时代裹挟,但他们一样散发着人的光辉。
「最后就让我们记住这个人的名字吧。所有尘埃一般的人都被历史扫荡掉了,这次我们尝试记住哪怕一个小小的名字,而且这个名字很美,叫秋园。」
正因为此,这本红色的小书就用文中主人公秋园的名字为书名,为的就是凸显记录时代中的普通人的意义。
图片

很多读者说,这是一本女性版的《活着》。虽然是一位母亲的故事,但却让人看到千千万万善良、坚韧的中国普通女性。她们往往奉献一生,却隐忍在历史背后,很少被看见。
令杨本芬最欣慰的读者反馈是:「看来我也要去听听外婆的故事,否则就要来不及了。」

图片
位置:二楼文学

《浮木》是《秋园》的续集,在这本书中,你能看到母亲几个孩子的后续人生,以及中南腹地那些家人、亲戚、乡亲们的故事。
在那样的年代里,人们像水中的浮木般起起伏伏、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他们的命运在大时代中载浮载沉、漂泊无向,有的从此破碎,有的尚有一线生机。
对人的观察、对生活的兴趣,让杨本芬发现了这些乡间人物身上的光芒,她写下他们的生生死死。
文字中涉及的人物,其生命多数不复存在, 恰如泡影破灭于水面,闪电消失于天空。作者通过回忆,讲述了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坚韧与美好,这一生,像是一颗露珠的记忆,微小,短暂。但在露珠破灭之前,那也是闪耀着晶亮光芒的,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有读者说:「从《浮木》中读到了正统历史之外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史。」豆瓣8.6的评分,印证了杨本芬所说的话:「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记述。」

图片
位置:二楼文学

《我本芬芳》把目光对准老一辈的婚姻,用女主角陈惠才的经历,讲述女性在亲密关系当中的困惑与痛楚。
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一个女人在数十年的婚姻里不被看见的孤独、不被欣赏的失落、不被尊重的委屈。为爱妥协、为自我挣扎,仿佛两条永远拧在一起的绳子,共同构成陈惠才婚姻生活的主轴线。
这是一本伤痛之书。婚姻是需要运气的,它可能并不指向幸福,而是使人心碎。这也是一本勇气之书。这是一位八旬老人对亲密关系情真意切的呼喊与追问,在讲述那些无人知晓的伤痛时,也展现出令人动容的坚韧与勇敢——哪怕无人欣赏,也要竭尽全力绽放芬芳。
这难能可贵的女性声音,使整本书读来让人敬佩,细想又使人心碎。
图片
杨奶奶家堆满一整面墙的书©谷雨实验室
从六十岁开始书写,杨奶奶再也没有放下她的笔——后来她学会了打字与上网,开始用电脑书写。她开始写作的时候,从没有人许诺给她出版。
可是,正如她在《秋园》序言中所写: 「人到晚年,我却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车,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着我轰隆轰隆向前赶去……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秋园》《浮木》《我本芬芳》就是这样重走的人生,值得被重新看见。
02
珍贵的平民史歌
呈现普通人挣扎求生的力量
杨奶奶用写作直面自己的人生,也直面家国的历史,刻画了一个个碎片一般的历史的承受者,记录下他们苦乐交织的命运。而个体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就能相对完整、丰富地呈现时代的样貌。
像是杨本芬笔下的她们,不再是温柔的母亲,顺从的妻子,天真无邪的女儿,而是始终直面历史,扛起生活重量的强大女性。
图片
秋园出生在1914年,因父亲去世,哥哥染上大烟,从此家道中落。为了上学,她嫁给一个国民党军官,书没读成,却开启了颠簸动荡的人生。
洛阳、南京、汉口、湘阴、湖南、湖北,秋园一生辗转多地。军官夫人、乡长夫人、贫农、旧官吏家属......她的身份,在战乱、土改等社会变革中变化,从未有过选择的余地。
图片
但就是这样一个裹过小脚的女人,却在不受控制的浮沉中,努力挣扎求生。做教师、做裁缝,甚至去讨饭。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时代和家庭的重量,以善良和坚韧养育出同样坚强的子女。
读过秋园的故事,你就明白为什么她的一句遗言,能让众多读者流泪,因为那不只是个人总结,也是一个时代中女性的生命注脚: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南京大学教授丁帆这样评价《秋园》:
「把一部中国社会史高度浓缩而真实地从一个家庭的变迁中钩沉出来,再现了一个世纪的人性“活化石”。」
图片
《浮木》共分为三章节:“家”、“乡”、“我”。 以秋园女儿之骅的口吻,写家中的其他兄弟姐妹,以及艰难生活中的温暖日常。亲人离世之痛和相处时的美好记忆交织在一起,牵动每一个读者的心。 也写中南腹地乡亲们的故事,文秀、老四、福婶......他们的命运在大时代中载浮载沉、漂泊无向,多数人已经不复存在,但留下了生生不息的坚韧与美好。
图片
《我本芬芳》中陈惠才的婚姻故事,仿佛是在交代之骅的一生。

六十年的钻石婚,在别人眼里固若金汤,但只有陈惠才知道,她大半生的奉献、隐忍,并没能让她和他获得幸福。
「悲惨孤独的人更宜相爱,他们本该相爱的。但现在,一切都来不及了。」
三本书全是普通人的故事,但正如主编涂志刚所言:「历史的承受者,那些普通人,如果他们的声音能留下一点点,就会特别动人。」

03
诚挚的女性书写
探路女性的勇气、反抗与救赎
萧红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莎士比亚也有过类似的表述:「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这话放在杨本芬身上依然适用。
当杨本芬开始写作的时候,并没有像伍尔芙说的那样:一个女人得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她不过是在一间小小的、四平米的厨房里写。60岁,肩负着带外孙女的责任。每天在做饭的间隙、在哄外孙女入睡后,她才在厨房的小角落里开始写作。
她和她的书,总让人想到女性的坚韧。历经荒诞与苦难,秋园活下来,并且拥有了一个平静的晚年。这种异常的坚韧让人们好奇:它来自哪里?
“因为女人舍不下自己的孩子。”82岁的杨本芬说。简单的一句话,让人瞬间明白:无论把它命名为“母性”还是”柔情“,女性对这个世界、对人的爱,是她们的柔软也是她们的强大。
《秋园》的故事容易让人想起外婆的故事,《浮木》像是发生在幼时故土上的故事, 《我本芬芳》则让我们看到了父辈们的婚姻写照,但更多地是对像无数身边女性的坚韧与美好的敬佩。
在责编宁宁眼里,从《秋园》《浮木》到《我本芬芳》,杨奶奶的写作是女性探求自身主体性的珍贵实践。
图片
杨本芬(右)与母亲 ©杨本芬
在《秋园》和《浮木》当中,杨奶奶自然而然地以女性个体的视角观照时代、历史,记录自己的母亲、家人以及一个个平凡如草芥的生命,留下“一颗露珠的记忆”。书写的过程,释放了她内心深处的悲凉,也带给读者无限共鸣,启发TA们回望自己奶奶、姥姥、妈妈的经历,并进一步去追寻祖辈、家族的往事。
图片
©谷雨实验室
《我本芬芳》聚焦的范围看似狭窄,其实不然。它是一份坦诚沉重的婚姻记录,是一份细致入微的情感独白,更是一位女性发自肺腑的呼喊,提醒我们去正视、反思那些有意无意被忽略、被遗忘的周遭女性乃至自身的命运
图片
杨本芬
杨奶奶今年81岁。很难想象还有多少这个年纪的女性,有意愿、有能力、有机会公开言说内心的苦与痛,袒露婚姻中的龃龉与不适,坦诚地表达对亲密关系的遗憾与困惑。
这份直面人生、不懈追索的态度,深深地鼓舞了年轻一辈。无论身处何方或年纪几何,女性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创造、分享,哪怕到了80岁,依然会焕发活力与光彩。
图片
如果说秋园、惠才身处的年代,婚恋问题与女性的生存状况息息相关,她们很难自主自愿地做出选择,那么今天的女性已经拥有了更多可能性。恋爱也好,婚姻也罢,都是漫长人生的一部分,远非终极目标——它们不该长久左右我们的喜怒哀乐,也不能束缚我们未来的道路,更无法定义我们的成与败。
  • 是谁在定义我们的幸福?
  • 又是谁在为我们制订人生的模版呢?
  • 参差多态不才是幸福的本源吗?

女性的人生,应该由女性自己来书写,而不是通过其他人之手。
从《秋园》(秋园、之骅、小泉)到《浮木》(文秀、李娭毑、福婶)再到《我本芬芳》(惠才),杨奶奶描绘了自己母亲的一生,记录了身边一些女性亲友的命运,也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这些默默无闻的女性,她们经由杨奶奶的笔留存了下来,也被更多人所知所见。
豆瓣网友@哼哼.floweray评论一语中的:「奶奶质朴的文字和娓娓道来的回忆底下是更耀眼的人性啊,是近百年中国历史下女性更悠长扎实的无声呐喊啊。如果还非要类比,我相信她是那不勒斯四部曲一般的存在。」
04
天下文笔 独真诚不破
杨本芬不是专业作家,但天才般的叙事能力,让她的书写超越狭小的厨房,突破年龄的束缚,成就一家三代都能读的佳作。
太多读者看过之后,想推荐给自己的妈妈和女儿看,因为那些已经远去的故事,不光有回忆,也有传承。
杨本芬的二女儿章红是儿童文学作家,她这样评价母亲的写作:
「老实说,我读到手稿时太惊讶了,她是一个名副其实讲故事的人。」
这三本书,没有复杂的谋篇布局和华丽辞藻,仿佛一位老奶奶叙述。
讲到某个人时,细节里满是对生活的洞悉:“秋园劝慰地摩挲着小泉的手。那手掌粗糙,满是深深的纹路,里面全是做活留下来的色素,永远洗不掉,是种洁净的丑陋。” 
讲路途奔波,会出现一副生动的画面,画面中又会蕴含回望时才知晓的人生转折:“过吊桥时,年轻的秋园牵着子恒(长子),迈着轻捷的步子走了过去。从前的生活,远远地留在了吊桥那边。
图片
讲时代变革,寥寥几句,视线就由平民百姓都能看见的近处,拉远至历史的长河:“日军占领南京前,不时派军用机到城市上空侦察。虽然飞机飞得很低,但日军既没遭防空炮火阻击,也没遭到军用飞机拦截,有时连防空警都没响。更可笑的是,一些南京市民竟然在街上摆了桌拿根长竹竿去戳飞机。数月之后,南京大屠杀发生了。”
当你从故事中抽离出来时,又会迎面撞见一番历尽沧桑的感慨:“人生之难,并非全是吃饭穿衣和日常开支,精神生活也占据同等重要的位置,当你的亲人一个一个离开你时,那刻骨铭心、椎心泣血的感受使人恍恍不知所措。”
有读者说,看完杨本芬的书,才深刻体会到,天下文笔,独真诚不破。
在读者眼里,杨本芬是在写作,但对她自己来说,只要提起笔,过去的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
两代人的人生,不难找出打动人心的情节,这种动人,经杨本芬的真诚放大,每每引发灵魂的共振。
三本并不厚的小书,文字平白亲切,没有复杂的情节,只有端在眼前的满腔赤诚。每一本的语言都自然流畅,本该很快就读完,但常是读读停停,让人几度流泪。

图片
位置:二楼文学
三本小小的书,拿起来轻,读起来重,值得作为一生珍藏。杨本芬自己说:「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最后,作为一个读者来说,想说,这三本小小的书,值得落入你的书架上,读到你的心里去。
图片
图片

安徽图书城店

图书

休闲

咖啡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