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见平遥》观后小感

 静思斋历史文献 2023-04-17 发布于河北
周末去了趟大名鼎鼎的平遥古城,看了场大名鼎鼎的《又见平遥》。家人们对该剧的评价似乎挺高的,而我只是闷头看完,从头到尾一张照片没顾上拍,然后匆匆赶往车站,也从没和谁交流过。此时静下心来回味一番,倒是忽然想说几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又见平遥》是由王潮歌导演的一部实景剧,全长大约一个半小时,为了保证新鲜感,事先我对于该剧未作任何了解。与传统的坐在席位上的观剧方式不同,《又见平遥》在大部分时间里需要观众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进入各个场景,在观剧的同时,也有了一些“群演”的意味,这个可谓创意感十足,值得双手点赞。我听说该剧已经日复一日地演了十年了,也许创新不能止步于此才是,不过目前来看似乎还没什么好担心的,现场人头攒动,要不是昨天正好有加场,这次我们就看不上了。

由于声光效果的需要,剧场内光线昏暗,更有些时候,观众所处的地方伸手不见五指,当全场爆满、经常需要移动的时候,问题随之而来。我们全家六口老老小小,很快就被人潮冲散为三伙,互相不知所在。出于对踩踏和走失的担忧,我全程紧紧地牵着大闺女,精神高度紧张,直到最后一个环节到舞台落座,才长舒一口气。

《又见平遥》以清末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平遥某票号东家赵易硕,为了去营救在沙俄被绑票杀害的分号王掌柜的独苗,散尽家财,与232位镖局义士远赴漠北,最后以自己及二百多位义士全部牺牲为代价,换回了王家小爷的平安归来——带着他们的灵魂一起回家的故事,展现了晋商的忠义与担当精神。回来后我还专门考证了一下相关人物,后来看到了导演王潮歌的访谈,才知道了这个故事基本上都是虚构的,属于她的原创。当然,这并不排除历史上确实有过类似的人和事,而且晋商的情怀也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它很受到平遥人的认可。

在去车站的路上,十岁的大闺女悄悄和我说,她完全没有看懂。我思忖良久,却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或者说是否应当去深入解释,最后只能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现在看不懂它也很正常,有些事也许以后慢慢就明白了。

或许是出于时间与场景的考虑,该剧对于一些具体细节,并没有做出解释。比如赵易硕一行为什么会全部客死他乡,失去保护的王家小爷又是怎样一个人回来的?这些东西只能是由有一定认知水平的成年人自行脑补,虽说都是虚构的,有些事也无需较真,但对于小朋友来说,则无疑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看不懂实属正常。

也许更大的问题在于难以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距今太过遥远,赵易硕与镖局义士们的慷慨赴义,也就是故事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多少有些让人不明就里(尤其是镖师们的选择)。也许如今一百个人里,有九十九个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这是价值观方面与当下的“偏差”。再者就是一些对“灵魂”的演绎,还有不经意间所流露出来的关于“选妃”、传宗接代、重男轻女之类在如今看来略显别扭的世界观,当时我就在想,您在家先生一年孩子才能走,被绑票的王家小爷人家等的及吗?要是生个女孩出来,那还去不去呢?想着想着我自己都偷着笑了。前面的那些价值观其实也还好,虽然一些精神未必再能做到,总归还是正面的东西。但也许后面这些并不应该过多传递给孩子们,这也是我前面所犹豫,是否应当去深入解释的原因所在。

以上种种,让我觉得《又见平遥》并不适合带小孩一起去看,尤其是半大不大、懵懵懂懂的孩子。六岁的小闺女显然更不会看懂,不过她也只是看个热闹,我倒没啥担心,但对于大闺女来说,本来就是胆小易纠结,“鬼魂”出现的时候,我能明显感受到她的紧张,此时我倒更希望她看完别想太多,不要形成内心深处的某些思绪,至于其他看不懂的东西,慢慢忘掉也就好了。或许,我也应该找机会从科学与现代社会的角度,去反方向引导一下。

而我平素见惯了波澜壮阔柔肠百结宏观或微观的各种历史,《又见平遥》的故事在我看来只是一种煽情罢了,虽不遗余力且全程并无尿点,却也不曾煽起来我心中的波澜。其实经过这两三年不便描述的生活,我如今最不想看的两个题材,一个是教我做事,另一个就是煽情。但或许是对于音乐的敏感,也或许是精神终于放松下来,在全剧最后全体演职人员出来合唱主题曲《桃花红杏花白》时,倒是让我颇为动容。
 
 
当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所喜欢的东西很多别人也不喜欢,这仅仅是一家之言罢了。既然“兴之所至”想到了这里,就随手记下来,也算是给自己留下点记忆吧。


                                  静思斋  于岳
                                  2023年4月17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