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肠道容易长“息肉”?肠内若有息肉,身体会有哪些症状?

 流浪的人在外头 2023-04-17 发布于安徽

三个月前,小刘的公司组织了一次员工体检,在做肠镜检查时,医生告诉小刘的结肠里长了息肉,建议直接切除。医生表示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也就同意了医生的建议。不过医生告诉小刘,肠道息肉具有复发的可能性,所以最好半年之后来复查一次。

但是小刘觉得肠道息肉已经切除,医生叫自己来复查肯定是想多赚些钱,所以也就没有去医院复查。不过最近小刘出现了严重便血的问题,已经不得不去医院做肠镜检查,检查后发现他的肠道内出现了更多息肉。

小刘非常疑惑:明明之前医生已经给我切除了,现在又长出息肉了,肠道怎么那么容易长息肉?

一、为什么肠道容易长“息肉”?

肠道息肉是临床上很常见的肠道疾病,指的是肠道粘膜表面出现了隆起状病变,虽然叫做息肉,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肉”。它分为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在未明确其病理性质前,都会被称为息肉。临床上,肠道息肉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基因突变、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不良生活习惯等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临床数据显示,大约有十分之一的肠道息肉患者,存在家族病史。也就是说,家族中曾有人患上肠道息肉,其他成员患上肠道息肉的可能性更高。所以也就表明,肠道息肉的形成与遗传因素、基因突变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遗传导致的肠道息肉,通常属于肿瘤性息肉,癌变的风险更高。

此外,由于人体的排泄物中,存在较多食物残渣、异物等,若长期停留在肠道,会不断刺激肠道粘膜上皮,此时可能会导致细胞数量增加、粘膜上皮凋亡减缓等情况,最终就会发展为肠息肉。另外若患有炎性肠道疾病,例如溃疡型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也有可能出现肠粘膜损伤的情况。

最后是生活习惯因素,包括缺乏运动、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等,这些因素会从不同方面,加重肠粘膜受到的刺激,从而增加出现肠息肉的风险。例如缺乏运动会减缓肠胃蠕动,减慢大便排出的速度,此时有害物质滞留在肠道内,升高肠道病变风险。

而不健康的饮食包括高脂肪饮食、低纤维素饮食等,长期高脂肪饮食,可能会增加肠道内胆酸含量,胆酸与肠道内的细菌相互作用,就会增加腺瘤性息肉的风险。低纤维素饮食,会使肠道蠕动速度减缓,增加有害物质与肠粘膜的接触时间,从而诱发息肉。

当然,除了这些我们日常能够克服的因素,还有一些情况需要注意。

比如有些胃十二指肠行胃肠吻合术以及胆囊切除手术后的患者要注意,术后肠内的胆汁酸含量会明显增加,也存在诱发结直肠黏膜产生腺瘤性息肉或者癌变的风险。还有一些免疫力低下的群体也要注意,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菌群失调现象,会增加肠道感染的概率。

不过需要提醒大家,这些因素只是会增加肠道息肉的风险,并不是一定会导致肠息肉发生。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最好可以在发现自身有异常时,及时前往医院检查。那么肠内若有息肉,身体会有什么症状?

二、肠内若有息肉,身体会有什么症状?

若肠道息肉目前处于早期阶段,因为其体积较小,对患者的肠道影响较小,因此有部分患者感觉不到异常。不过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息肉体积变大、数量变多的情况,此时患者也就会存在异常症状。

首先,当息肉体积较大时,积攒在肠道内的粪便,会不断对息肉表皮造成刺激、压迫,表皮会因此出现破溃现象,从而引发出血症状。因此,若患上肠息肉,患者排出的大便会带有血液,一般情况下会吸附在大便表面。

其次,体积较大的息肉,会对患者的肠道造成压迫,因此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的不适症状,通常这种表现会反复多次的发作。如果息肉引起了肠梗阻、肠套叠的现象,腹痛的症状会有所加重。

最后是排便习惯及性状改变,例如息肉体积较大,会使肠道变窄,使患者出现排便困难的表现,严重时可能会便秘,此时患者排出的大便会因此变细。

而在生长肠息肉后,肠道功能会出现紊乱的现象,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频繁腹泻,甚至排出粘液便。所以在临床上,肠息肉患者通常会出现便秘、腹泻交替的表现。

上述,就是在得了肠息肉之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的症状,大家如果近段时间,发现自己有类似的症状,最好尽早去医院检查一下。那么如果检查出肠息肉之后应该怎么办?可以直接切掉吗?

三、得了肠息肉应该怎么办?直接切掉吗?

肠道息肉的生长,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最好是发现时就切除。并且在临床上,如果发现了肠息肉,医生也会建议将其切除。一般想要将肠息肉切掉的患者,都是担心肠息肉可能发展成肠癌,而息肉分为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它们表示了息肉癌变的风险。

肿瘤性并不表示一定会发展成癌症,而非肿瘤性也不表示完全没可能发展成癌症,只是相比之下,非肿瘤性息肉癌变的可能性更小。此外,临床上通常在肠镜检查时,发现患者的肠道内存在息肉。但是通过肉眼观察,并不能明确息肉的性质,需要切下一定的组织,进行病理活检。

虽然切除息肉的部分组织操作很简单,也不会对患者造成影响,但是直接切除息肉,与切除部分息肉组织的操作类似。因此与其切除部分息肉,不如直接将肠息肉全部切除,这样就可以省去二次切除的麻烦了。

在切除肠息肉后,患者的肠道内可能会重新长出息肉,也有可能因为息肉位置特殊,存在切除不完整的情况。所以在切除肠息肉后,还应该定期前往医院进行肠镜检查,若再次发现息肉,还是需要在内镜下切除。

此外,在手术切除息肉之后,由于患者体内存在创口,所以应避免剧烈运动的情况出现,否则会影响创面愈合速度,甚至出现创口出血、穿孔的情况。若在手术之后,出现便血、腹痛的表现,应该尽早去医院检查。

总的来说,得了肠息肉之后,最好直接将其切除,因为肠息肉具有一定的癌变风险,若不管不顾,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成为癌症。相比于得了肠息肉之后应该怎么办,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预防肠息肉。

在日常饮食上,应当做到营养多样化,改正挑食、偏食的习惯,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摄入。此外可以多吃一些绿色蔬菜,因为其中含有很多纤维素,有助于提高肠道蠕动能力,帮助更快排出大便,缓解便秘的问题。

另外还应该避免吸烟、酗酒的行为习惯,烟酒中含有的物质,会对肠道粘膜造成刺激,从而诱发肠息肉。此外还应该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避免出现肥胖的情况,因为肥胖和缺乏运动的人,患上肠息肉的风险较高。

最后一点,就是定期前往医院进行肠镜检查。相关研究表明,肠息肉中腺瘤性息肉癌变为大肠癌的几率最高,根据其腺上皮的不典型增生情况,腺瘤性息肉的平均恶变年限约为3.6~18年不等。

所以,临床上肠息肉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对于控制癌变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当然,肠道息肉也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定期检查有助于降低后代患病的可能。

写在最后

肠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之所以肠道容易长息肉,主要是因为肠道会经常受到不良物质的刺激,加上诱发肠息肉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在临床上,有很多人都在肠镜检查时,发现自己的肠道内存在息肉。

此外,在患上肠道息肉后,我们的身体会发出一些信号,希望大家可以多关注自身的变化,在疾病出现后及时给予干预,降低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若发现自己肠道内有息肉,最好尽早进行内镜切除,因为无论哪种类型的息肉,都存在着一定的癌变风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