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花开五叶:王羲之与诸子书法成就概述

 释金刚溪般若溪 2023-04-17 发布于内蒙古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言:“张芝草圣,皇象八绝,并是章草,西晋悉然。迨乎东晋,王逸少与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宛转,大行于世,章草几将绝矣。”此语似可看作两晋书风嬗变的过程,但是这种转变直到东晋才彻底完成。

  关于王羲之与其堂弟王洽变体,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艺术事件,琅琊王氏家族一直以此为荣,直到南朝,王僧虔提及此事依然津津乐道:“亡曾祖领军洽与右军书云'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右军云:'弟书遂不减吾。’”王僧虔为王洽曾孙,此处有故意抬高王洽之嫌,实际上,这一创新活动主要是由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发起和完成,王洽是王羲之的追随者和响应者。

  张怀瓘《书断》云:“献之尝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王献之认为古法章草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要求,应该按照时代审美风尚的变化对章草进行改良。这里所说的文化发展主要是指南北文化交流后形成的新形态,社会普遍开始追求新风。王献之认为,“藁行之间”可以适应这种新的文化风尚。“藁”即草稿,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载:“觊子瓘,字伯玉,为晋太保,采张芝法,以觊法参之,更为草藁。草藁是相闻书也。”《衍极》卷上《书要篇》注曰:“藁草,晋魏(卫)瓘采张芝及父觊法而作。盖草书之带行者,亦相间书之。”“草藁”或“藁草”其实就是后世所谓“破体”行草,汉魏之际已出现这种端倪,但尚不成熟,还属于艺术创作的自发行为。到了东晋,经过王羲之的大胆发挥和努力拓展,“破体”行草逐渐形成稳定的风格。王羲之在总结前代书法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创新,书法的审美表现更加丰富多彩,张怀瓘云:“右军开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英气绝伦,妙节孤峙。”王献之等人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书法创新活动便具有了厚重的底蕴,所以,王羲之之后,东晋书坛呈现出行草书风的热烈和烂漫,这正是变法的指向和预期。唐代徐浩将二王书法与钟张并列,并分别指出他们的玄妙之处:“厥后钟善真书,张称草圣,右军行法,小令破体,皆一时之妙。”从中可以看出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的变革方向及其成就。

  王羲之引导的这种书法风尚得到世家子弟的大力推崇,他们紧跟其变革的步伐向前发展,这对于各家族的书法都是具有实质意义的突破和改造,东晋书法的面目为之一变。当时与琅琊王氏家族关系最密切的是与之两代联姻的高平郗氏,郗氏家族自郗鉴开始就努力研习书法,到其子郗愔时,便能紧跟王羲之而在东晋书坛占有一席之地。郗愔弟郗昙擅长草书,其子郗超的书法更加出色,王僧虔认为郗超的草书仅次于二王,在紧凑秀美方面胜过郗愔,但骨力稍有不及。《述书赋》云:“景兴当年,曷云世乏。正草轻利,脱略古法。”可以看出,到了郗超时代,郗家仍在进行脱略古法而追求新法的书法变革运动。王羲之的行草书也受到颍川庾氏家族子弟的欣赏和追崇,以至于与王羲之齐名的庾翼恼羞成怒破口大骂:“小儿辈乃贱家鸡,皆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由此可以想见王羲之书法在当时的影响。

  在东晋书风嬗变的整体氛围中,琅琊王氏家族的书法也开始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变革和发展。王羲之的创新本来就是建立在对叔父王廙书风变革的基础上,而这样的行动又与当时书法的整体发展趋势吻合,所以,王羲之便具有了标杆和引领的意义。王羲之将书法传授给家族子弟,特别是其诸子,大多受到影响而成为书法名家。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王献之”条载有“兄玄之、徽之,兄子淳之,并善草、行”,记载了王玄之和王徽之二人,淳之为操之子,为王羲之一脉第三代子弟。《晋书·王羲之传》亦载:“玄之早卒。次凝之,亦工草隶……”《晋书》中虽然也有关于王徽之和王操之的记载,却没有提到他们的书法成就。张怀瓘《书断》云:“有七子,献之最知名,玄之、凝之、徽之、操之并工草、隶。”张怀瓘另在《书估》中列王元(玄)之、王操之、王凝之、王徽之四人为第四等书家,“可敌右军草书三分之一”。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云:“则逸少之书,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又出现了王涣之,并进一步指出诸子对王羲之书风的取法方向。南宋时,陈思《书小史》为历代书家作传,穷尽史料,详细记载了王羲之诸子的书法成就:“王玄之,羲之长子,善草书。王凝之,羲之次子,官至左将军、会稽内史,工草隶。王徽之,字子猷,凝之弟,官至黄门侍郎,善正草书。王操之,字子重,徽之弟,历侍中、尚书、豫章太守,善正行草书。王涣之,徽之弟,善行草书。王献之,字子敬,逸少第七子,清俊有美誉,尤善草隶,兼妙丹青。”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汇集历代书法史料,在以上资料的基础上补充《山谷题跋》评王凝之一则:“凝之字法最密,恨不多见。”又补充《宣和书谱》评王徽之一则:“徽之作字,亦自韵胜,羊欣谓尤长于行草,律以家法,在羲、献间。”

  以上为史料所载王羲之诸子书法概况,其中最早的是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羊欣为王献之外甥,与王羲之诸子生活时间有交集。据羊欣所载,王玄之和王徽之擅长行书和草书。而羊欣之后的整个南朝就不再提及除王献之以外的王羲之其他诸子,只称“二王”,如虞龢《论书表》。又有后世书法理论家评价历代书法名家,如王僧虔《论书》《又论书》、袁昂《古今书评》、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庾肩吾《书品》、李嗣真《书后品》等,也不提王羲之诸子。直到唐初房玄龄主持编修《晋书》,才在王羲之传后提及王凝之善草隶,不知出于何种材料。后来张怀瓘在《书断》和《书估》中都提到王羲之诸子,但除王献之以外,其他仍是一笔带过,只说玄之、凝之、徽之、操之并工草隶,并将四人一起列为第四等书家。此种说法应是《晋书》所载“王凝之善草隶”的扩大化。《晋书》是唐初朝廷主持编修的正史,综合了十八家晋史和十六国史的相关资料,《晋书》问世后,“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者焉”。张怀瓘的书法理论自然受到《晋书》影响,其《书断》为当时最完整的书法理论著述。为了“芟夷浮议,扬榷古今,拔狐疑之根,解纷挐之结。考穷乖谬,敢无隐于昔贤;探索幽微,庶不欺于玄匠”,张怀瓘对历代书法人物进行分级和详细记述,原来零散见于史料的王羲之诸子书法在这里被重新提及,他借正史所载王凝之一人善草隶而推及其他兄弟,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北宋黄庭坚题跋的作品必是其亲眼所见,可见,到北宋时仍有王凝之作品存世。黄庭坚观其“字法最密”,当是中宫紧收之意,与其父王羲之结体最像,所以黄伯思称“凝之得其韵”,正与黄庭坚之说暗合。《宣和书谱》对王徽之的评价源自于内府收藏的四件作品:《僧伦帖》《至节帖》《仲宗帖》和《蔡家帖》,后皆散佚,只在唐摹《万岁通天帖》中载有其《新月帖》。此帖以行楷为主,笔法多变,妍美流畅,挥洒自如,既没有王羲之《兰亭序》的清静闲雅,也不似王献之《中秋帖》的激情满纸,而是另辟蹊径,自成一家。可以说,王徽之继承了王羲之的书风,但缺乏王献之的创造力,只是在书写中融入了较多的性格因素。王徽之生性萧散,卓尔不群,《晋书》载:“性卓荦不羁,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世说新语》亦载:“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史料中关于王徽之简傲洒脱性格的记载比较多,其书法受性格影响较大,黄伯思评价“徽之得其势”,今观《新月帖》,可谓一语中的。此帖虽是行楷书,但字字倾斜,故意造势,书写中又常突然变作行草,字与字陡然连接,正与王羲之手札《何如帖》《快雪时晴帖》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淳化阁帖》卷三“历代名臣法帖”收录王涣之《二㛐帖》、王操之《婢书帖》和王凝之《八月帖》,王献之诸帖独占九、十两卷,再加上《万岁通天帖》中的王徽之《新月帖》,黄伯思所评王羲之五子书法,今天皆有刻本或摹本传世。王玄之史料虽有记载,但因其早卒,又无作品传世,所以,王羲之书法的传承者实际是黄伯思所述凝、操、徽、涣、献五子。王羲之与五子的书法成就可谓是“一花开五叶”,出于一脉,各有所成。王凝之《八月帖》是《淳化阁帖》收录的王羲之诸子法帖中最有韵味者,前三行是行楷,到第四行突然变为行草,字势飞动,到最后两行,笔意酣畅淋漓而境界全出。整幅作品由静到动,字势逐渐活跃,渐入佳境,作品书写中的从容与王羲之传世诸帖颇有相近之处。王操之《婢书帖》是行楷书,掺杂几个草字,安排得当,恰到好处。黄伯思所说“操之得其体”,这里的体主要是指格局,即王操之书写中的状态和气场。王涣之《二㛐帖》与王羲之《何如帖》极为相似,以行楷书写,从容不迫,结字、行笔多类羲之,所谓得其貌,评价也算中肯。王徽之得其势,前面已作分析。最后,黄伯思把所有的期许和赞美都给了王献之,“然而大令之书特知名,而与逸少方驾者,盖能本父之书意,所循者大故也”,对前面四人的评价似是为此做的铺垫。

  王羲之还有一女名孟姜,《右军书记》载:“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王孟姜后来嫁于南阳刘畅,《世说新语·品藻》“桓玄问刘太常”条注引刘瑾《集叙》曰:“瑾字仲璋,南阳人。祖遐,父畅。畅娶王羲之女,生瑾。瑾有才力,历尚书、太常卿。”虞龢《论书表》亦云:“谢灵运母刘氏,子敬之甥。故灵运能书,而特多王法。”谢灵运母即刘畅之女,为王羲之外孙女、王献之外甥,受其影响,谢灵运书法多有王氏家法。可见,王羲之女王孟姜也是书法名家,其书法影响到南阳刘氏和陈郡谢氏家族。

  王羲之诸子中,后代繁衍兴盛的是王徽之和王操之。王操之有子王淳之,亦是书法名家。王徽之一脉传至第六代,出现了陈、隋间的书法名家智永。王献之无子,以兄子王静之为嗣,与公主司马道福生有一女名王神爱,史传称其亦善书。(吕文明)

  (出自吕文明《从儒风到雅艺:魏晋书法文化世家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