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战时,一日军士兵半夜出来起夜,猛然发现有人正在据店内偷军马

 青史如烟 2023-04-17 发布于山东

1944年5月9日,晚上九点半左右,三树村(现淮安市淮阴区三树镇)据点外,一片漆黑。

马夫刘一平,正抱着一捆草料往据点方向走去,马无夜草不肥。

但一想到喂饱了这群畜牲,最终还是祸害附近的老百姓们,刘一平原本仓促的脚步,不由地渐渐放缓了下来。

周围的夜色一片寂寥,只有据点处亮着一点微弱的光,刘一平叹了口气,正准备再次加快脚步走回据点。

突然,一只大手从旁侧的树丛深处,猛地伸出,死死地捂住了刘一平的嘴,同时对方的另一只手紧紧勒住刘一平的身子,将他迅速拖进了旁边的树丛之中。

     黑暗之中,拖拉的树枝擦得刘一平的面孔一阵生疼,他睁大了眼睛,无助、惊恐地拼命挣扎着,嘴里不住地发出“呜呜”的轻响。

“别喊,我们是游击队的。”

黑夜之中,耳旁突然响起了一声低喊,刘一平听罢,顿时安静了下来。

几分钟后,一个穿着刘一平衣服的人从树丛中走出,他弯腰抱起了落在地上的草料,抬头看了眼不远处的据点,随即加快脚步,向着据点方向匆匆而去。

化装成马夫刘一平的这个人,名叫汪传善,是三树乡的游击队队员。

当晚,抗日民主政府蒋袁区三树乡乡公所得到消息——明天凌晨,新四军三师十九团将要攻打凌桥据点内的日伪军

为了阻止三树村据点内的敌军增援,组织上随即决定,组织得力人员,连夜潜入据点之内,盗走三树村据点内的敌方所有军马。

汪传善便是当晚行动组的组长。

入夜之后,他和三名游击队员一起,悄悄来到了据点附近,众人蹲藏在道旁的树丛之中,准备抓一个“舌头”,随后便等来了出来抱拾草料的刘一平。

刘一平一听对方是游击队这边的之后,便不再挣扎,随后他不仅非常配合地跟汪传善互换了衣服,还给汪传善等人详细指明了据点之内,马厩的方位。

汪传善抱着草料,大摇大摆地走到了据点门口,微弱的灯光之下,门口的哨兵扫了眼低头抱着草料的“刘一平”,随即便将头摆到了一边,不再理会。

然而,下一刻,一柄利刃却从哨兵的胸口悄然直透而出,濒死的哨兵张口刚想大声呼叫,一只大手瞬间死死捂住了他的嘴巴,彻底断绝了他那呼救、告警的念头……

汪传善抽出了短刃,随后向着先前藏身的方向拍了两下手掌,不多时,便有两名名游击队员奔了过来。几人合力将日军哨兵尸体拖至一旁,随后留下一人,拾起哨兵的长枪、军帽,扮做哨兵的模样,继续放哨、警戒起来。

另外一名游击队员,则跟着汪传善一起,悄悄潜入据点之内,按照先前刘一平交代的方位,两人很快便摸到了马厩那边。

马厩之中,二十多匹军马正安静地待在其中,汪传善上前解开其中一匹马的绳套,随后将之交到了身后游击队员手中,对方悄悄领着马儿,沿着漆黑的夹道,悄然走出了据点。

外面,还有一名游击队员负责接应,就这样,一匹匹军马被悄无声息地转移出了据点,整个据点之内,敌人们依然沉寂在睡梦之中,丝毫没有察觉到任何的异样。

最后一匹马是汪传善牵出的,倘若无人发觉的话,当天晚上的行动堪称完美。

不过,当晚赶巧,有一名日军士兵起夜,当他走出房门,昏昏沉沉之中,突然看到有人正牵着马匹从自己的眼前不远处经过。

“嗯?”

对方的睡意一瞬间便全被惊没了,那名日军揉了揉眼睛,确认没有看花眼后,登时狂叫了起来。

静夜之中,敌人的嘶吼如同投入深潭的一块大石头,顿时搅醒了整个据点,几个衣衫不整的日军随后端着枪便冲出了屋内,向着尚在据点门口处的汪传善方向扑来。

此时的汪传善,目光灼灼,眼瞅着最后一匹军马无法牵走,汪传善一发狠,登时从背后抽出了一柄大砍刀。

抗战时,我方枪支弹药匮乏,不少民兵、游击队员随身都会携带大砍刀,常与敌人展开近距离肉搏。汪传善抽出大砍刀,心道:

“这匹大洋马是拉不走了,但即便拉不走,也不能留给小鬼子们祸害大家。”

只见刀光一闪,正砍在马脖子上,那匹战马来不及哀鸣,便“扑通”一声倒在了尘埃之中。

与此同时,敌人的子弹“砰砰”地打了过来,汪传善收刀之后,再不停留,当即转身拔腿就跑,一众日伪军随即紧追其后。

当晚,汪传善凭借夜色的掩护,一路狂奔,最终躲在了街后的一片柴塘之内,最终逃脱了敌人的追捕。

敌人这边,一夜之间,二十多匹战马全部丢失,也使得据点之内,一时间人心惶惶,即便随后凌桥据点不断告急,三树乡这边的日伪军众却始终龟缩在据点之内,没敢前去支援。

在那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