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教师与新网师(十四)魔咒

 驿者 2023-04-17 发布于甘肃

再寄五仁家长朋友们


      上周三诊断考试开始,周五考试结束,周六各个科目成绩相对出炉,5天时间我的手机一刻也没有消停过,私信一个接一个,电话一个接一个,且不分场合和地点。吃饭时有电话,休息时有电话,上课时有电话;早上打,下午打,晚上也打;上班时间发信息,下班时间发信息,甚至凌晨一点还有家长在给我发信息;考试前发信息,问我孩子能考好不?考不好了怎么办?考试期间问我题目难不难?孩子考试状态咋样?考完试问我成绩出来了没有?孩子考得怎么样?排名多少?有没有希望上高中?志愿怎么填报?接下来怎么做?……不一而足。

        尽管我通过私信和群发@部分家长,一次次告诉他们稍安勿躁,务必端正心态,理性看待成绩,理解孩子们的压力,照顾孩子们的情绪,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孩子安心轻松备考,其他后续听候统一安排。但不知道他们没有看到我发的信息,还是看到了没有重视,或者看到也装作无所畏,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总之,这些电话和信息就像一个个魔咒,让作为老师的我不胜其烦的同时,更多的是无奈和无措。

一、知晓成绩真的很重要吗?

       两天上课,三天考试,备课,批改作业,监考,批阅试卷,周末两天又连轴转,参加社会考试监考,昨天下午一回到家就休息了。一觉醒来,未接来电10个,微信99+,几乎都是家长朋友打来或发来的。无一例外都是问成绩。今天一天同样如此。从班级微信群消息来看,部分家长甚至为了知道成绩,反复尝试七八个小时,这会儿仍然在尝试查询。难道知道成绩真的很重要吗?

       首先,我们的家长朋友知道成绩后能不能给予孩子专业的指导?会不会理性看待成绩?会不会静下心来帮助孩子科学分析成绩?会不会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我想可能性不大。因为术业有专攻,而我们的家长朋友大部分文化层次并不高。就拿我自己的班级来说,接受过正规中等专业及以上教育的家长人数连百分之十都不到,最高的学历也不过高职,且凤毛麟角。还有将近一半的家长朋友没有上过学,或只上过几年小学。这样的基础,这样的受教育背景,即便再聪明,学习力再强,平时不读书、不学习,如何能胜任指导孩子的重任?

       其次,我们的家长朋友看到成绩后会怎么做?会不会生气?会不会责备,甚至打骂孩子?会不会反复唠叨?会不会增加孩子们的压力?会不会影响亲子关系?答案是会,一定会的。因为近年来这样的案例太多了。难道开学季,毕业季,考试季,时有发生的非正常伤亡事件还不能唤醒家长朋友们的良知吗?难道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的孩子不比培养一个考试机器重要?

       最后,就算我们的家长朋友们能给孩子提供专业指导,能理性对待成绩,知道成绩能干什么?能让较低的成绩变高吗?能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吗?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吗?能促进他们下定决心奋发图强吗?很显然不能。因为实力源于努力。别说考试结束铃声响起、试卷提交的那一刻,一切都已成定局,其实平时的状态和表现也可管窥一斑。所以一考完就板上钉钉了,多说无用,多想无义,纠结沮丧更无益。既然这样,知道不知道,早知道迟知道,有什么区别呢?既然没有区别,为什么非要花时间,花精力知道呢?不是给自己添堵,给自己找不痛快,又是什么?

二、学习是谁的事?


       学习是谁的事情?孩子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考试?考试成绩公布的价值何在?谁最应该关注成绩,家长还是孩子?家长先知道,再告诉孩子?孩子知晓成绩,然后告诉家长?那种方式更合理?第二种难道不比第二种更好?

       毋庸置疑,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意义在于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考试和作业一样,是对阶段性学习的检测。检测结果既能帮助老师及时调整教学的节奏、进程和方法,也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我。如果我们的家长朋友不是专业人员,知道这些有何意义?

三、别让面子毁了孩子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朋友们关注成绩,并非真的在乎成绩,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在乎自己作为大人的面子。在大多数家长朋友看来,孩子成绩考得高,就说明学习好,自己在人前也有面子;反之,孩子成绩不好,在家长的眼里往往是很丢脸的事情。殊不知,没有那个孩子不想做好学生,没有那个孩子不想考一个好成绩,但因为多种因素制约,如天赋,智力水平,家庭环境,习惯和基础等,任意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绩。如果能引导孩子找到问题的症结,鼓励孩子努力挖掘潜能,难道不比单纯以成绩论英雄更有效?

      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不应该沦为家长朋友们的工具和提线木偶。他们也讲面子,也渴望被认可,被尊重,但大多数孩子并不会因为父母的学历,能力,工作,收入等而嫌弃他们,或者认为他们丢脸。那为什么到了父母这里就不行了呢?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又一次考试结束,又一次站在新的起点,真诚希望我们大家理性一点,冷静一点,停止无效内卷,打破害人魔咒,还孩子一份清净,让他们静下心来,安下心来,真真正正为自己负责一回,这才是广大家长们最应该推崇的正确打开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