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麻湾险工

 东营微文化_ 2023-04-18 发布于山东
麻湾村,是黄河流经东营市的第一站。这里地理位置特殊,河段水急堤险,1855年以来曾发生过5次重大险情。1937年汛期由于黄河中游地区降大到暴雨,洪峰迭出,先在长清县宋家桥漫决,淹及济南商埠、历城、章丘、齐东等县数百村后,洪水继续凶猛地冲向下游麻湾段。当时的麻湾段堤坝低矮,因多年失修,经不住洪水浸泡,再加当年处于“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国民党政府内忧外患,无力组织抗洪,造成了决口八里,淹及蒲台、博兴、利津(现垦利)、广饶、寿光(现广饶)5县的数百村庄,淹良田400余万亩,受灾人口50余万人,饿殍遍野。从麻湾决口至凌汛口门过水,使道旭至麻湾口门20余公里的直河道,形成了一个较深的河槽。
1938年春,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训令堵复口门,但工期一拖再拖,至国民党当局妄图以黄河水阻止日军西进,密令扒开郑州花园口大堤,造成中外闻名的“黄泛区”,使全黄入淮,山东河竭,堵口复堤未果而罢。直到1947年黄河归故前一直保持着明显的河槽。
1948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治黄开始,经治黄老河工和专家提议,为防止麻湾决口的重演,新建了麻湾大险工。对长7华里的大堤重新修复、加高帮宽、增设五道人字型坝基,南北两坝头,均加培建坝,并进行秸埽厢护,形成了7华里多的麻湾大险工。
上世纪80年代,麻湾堤坝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蚀,尽管当地政府每年都进行修护,但每遇到特大汛情险情不断。刚刚成立不久的东营市决定化害为利,进一步完善麻湾险工,调动千军万马,投资4千多万,在麻湾处再显“打渔张工程”之壮阔。市县区乡镇各级领导全力以赴,数十万民工挥戈上阵,出动机动车辆数万台次,吹响了治黄引黄的号角。一番苦战,搬运土石方173万立方,兴建了麻湾引黄闸,渠首引水能力60立方米/秒,总干渠将原“打渔张工程”一、二、三、四干渠串联起来,分级建站,调整比降,加大流速,从此,引黄自主、灌溉配套、布局合理、运用科学的供水体系初步形成,扩大灌溉面积27万亩,且“过清补源”,解决了井灌区地下贫水和长距离输沙难题,创造了连续4年干渠不清淤的引黄奇迹,实现了“堤自固、河自刷、库自增、淤自清”的科技大突破。
勤劳治黄人汗水没有白流,如今的麻湾险工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堤坝高大坚固,宏伟壮观。堤坝上一排排柳树,组成了几十米宽的生态防护林带,一方方石头排列其间,形成了一道防洪抗洪的安全屏障。麻湾险工纪念碑一侧,是龙居镇根据当地一个美丽的渔郎龙女爱情传说而修建的“同心圆”公园。整个建筑采用锁和钥匙的造型,寓意着爱情像锁和钥匙一样永远不分离。五个红色的拱门是婚俗长廊,在每个拱门的墙壁上,都雕刻着一个当地的婚风婚俗,有“大门楼上压红砖”“喜联”“婚俗六礼”等。在钥匙的尽端是一个高2米的同心球,象征着有情人海誓山盟、永结同心。这里游人很多,绿树掩映的草坪上坐满了游客,同心球旁和亭台楼阁上一对对情侣在拍照留念。小鸟在树上盘旋,几只喜鹊在树梢上飞来飞去,叽叽喳喳,迎接着前来游玩的客人,宛若一幅风景优美的图画。整个堤坝被一望无际的树木覆盖着,阳光和滚滚而来的黄河水,经过人民群众的勤劳双手,把大堤染绿了。一袭墨绿,层林尽染,从翠绿到浓绿再到墨绿,一道又一道,如手挽手的士兵组成的绿色长城,抵御着风沙和洪灾,改变着环境和生态,守护着人民的福祉。
水,是生命的起源。是黄河水造就了这方土地,又养育了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当我驱车百里平原,穿梭于条条干渠,驻足那排排粗已合抱的杨柳组成的绿色长廊,遥望村落,无边原野中绿色的麦田、银色的大棚、成片的果园……追寻“麻湾险工”昨日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今日带给人们的丰厚回报,更让人陶醉在这无边的春色里。
作者简介:鲁 子(笔名),山东省东营市龙居镇人,原海军某杂志总编辑、编审,专业技术四级。笔海耕耘40载,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大量文章,多篇文章获奖,先后出版过5部专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