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是幸福读书人

 书生游子 2023-04-18 发布于浙江
朱永新说过的一句话,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说起,那就是——“一个人的精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同样,托马斯说过的一句话,我也经常和我的学生说起,那就是——“我到处寻找幸福,但是除了带一本小小的书,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阅读,其他什么也找不到了。”
关于读书,古今中外名家给予过太多的赞美。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凯勒说:一本新书就像一艘船,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我国汉代史学家刘向说得更直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南宋胡仔在《苔溪渔隐》中话可以说是对刘向至理之言的解说,书籍,盖其辞意典雅,读之者跃然,不觉沉疴去体也。毛泽东主席从读书的结果而言,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这更发人深省。
新加坡有项调查显示,读书的人比较活跃、比较快乐,而不读书的人则比较冷漠、比较寂寞。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把读书说成是风雅乐事,犹如串门访友,要参见钦佩的大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能闯进大门,翻上几页就能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掩卷而去或者另请高明。如此读书是何等的飘逸,何等的洒脱,何等的幸福!
——这就是读书的境界。
只有读书了,只有真正读进去了,我们才可以洒脱飘逸,思想自由。试想,不读书,何以作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好书,会使我们脱离庸俗,脱离无知,走到那里仿佛都有一种属于书的清香伴随着我们,书香弥漫。有文化底蕴的人,都会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一种高贵的气质。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籍是人类的朋友,而读书则是人类的亲密朋友。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能提升文化修养;经常地去阅读、去研究,去思考,那“半亩方塘”一定会清澈见底,烛照着我们的灵魂,荡涤着我们的心灵。
孔子曾告诫自己的儿子孔鲤说:“不读诗,无以言。”我和我的学生常常是静静地咀嚼一首诗歌,诗情画意随即呈现眼前。《敕勒歌》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方大草原的辽阔,牧草丰盛,牛羊成群的迷人风光就在眼前涌动;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通过赞美春风的活力、柳树生命,进而赞美春天澎湃,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王维的《鹿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又给我们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那种幽静神秘的境界……
我和我的学生能从史铁生的作品中汲取智慧、力量、喜悦,进而快乐地成长。史铁生是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我和我的学生读书的最大乐趣在于随心所欲。主人是我们,是我们去读书,而不是书来管束我们。试想,一个大书架,塞满了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侦探、言情、武侠……看哪一种都可以,不着急。书,是我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那么多古圣先贤,在静默地等着我们,为我们述说自己的思想。我们可以向孙子请教兵法,跟莫言谈红高粱,跟毕淑敏谈母爱,跟普希金谈生活……总之,当家的是我们。慢慢的,我们就会觉得,世界如此之大,生活如此之多彩,大自然如此奥妙无穷,仿佛所有的知识画卷都在我们的脑海中一一展现。而我们也已超然物外地沉浸在书的馨香中,感受到了司汤达的深刻;杰克·伦敦的激情;雨果的忧郁;体会到了李白的豪放;杜工部的沉郁;李义山的秀逸;品味到了梁实秋的随意;钱钟书的睿智;朱自清的平和;甚至可以随李敖一起快意恩仇,甚至像王朔般着着实实过上把……久而久之,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感觉愈演愈烈,不变为“书痴”者鲜矣。
读书,似乎是一件苦差事,不然,为什么有人头悬梁,锥刺股呢?读书似乎又是一件幸福的事,否则,为什么有人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却不可以不读书呢?因为读书,我们还可以大发议论,甚至和作者讨论争鸣。凡著书立说者,必为一时之俊才。虽是俊才,有时也会有疏漏,而这疏漏偏偏被我们看出来了,高兴不高兴?譬如又一次,我和我的学生讨论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有一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句是写李白的。但你想,如果我们把“臣”字写成“爷”字,不是更好地表达李白的酩酊大醉,一时意得志满之态?好像杜甫都要来拜你为“一字之师”。大发议论,使我们与作者有并驾齐驱之感,精神上快乐无比。还有,当我们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又或是当我们对某一个问题小有心得时,打开一本书,发现已有人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充分的论述。正好搔到你我的痒处,正中你我的下怀,我们是不是喜不自禁?于是一切都已明了,一切付出的辛劳都有了回报。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是什么也换不去的。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辨。”善读者最幸福!
我常常和我的学生说,读书要有选择,譬如在我们这个年龄,《爱的教育》的确是最美好的礼物,安利柯所记录的种种,虽然在我们生活当中早已司空见惯,但那却是我们无法表达出来的一种情绪,那就是——爱。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我们的生活中,正是这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迹,却深深的打动着我们。
我的学生也深知:一花一世界,一书一天地。经常陶醉在自己读书的世界里是一种幸福,我们可以寻找一块洁净地的宿营地,安置我们的灵魂,可以寻找一方明亮清澈的天空,让人生快乐地飞翔……因为读书,我们沉浸在书籍柔软的纸页里,那些文字就像密密地重重叠叠一刻不停地环绕着我们,随着书中主人公的感动而感动,幸福而幸福,痛苦而痛苦,不知不觉一时满脸泪水,那真是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因为读书,一个人的心灵空间开始扩大,书中的智慧,通过你的眼睛成为可见的,然后经过感觉的门廊,经过想像力的天井,进入你心灵的空间,令人陶醉。因为读书,你就可以走进五彩斑斓的思想丛林,顿觉异香弥漫,沁人肺腑,总能感悟些什么,千年历史在书页的翻动中缓缓流出,从盘古开天到星际遨游,时间与空间的阻碍荡然无存,你可以尽情的体验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的幸福。因为读书,你就可以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享受“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的美妙境界。
好书是心灵的家园,是精神的慰藉,是思想的源泉,是灵魂的归属,是人生的港湾。我和我的学生说,假如我们没有了书,如同精彩生活中缺少了理想,变得乏味;没有了书,如同茫茫大海中没有了指南针,迷失方向;没有了书,如同彩色画卷中失去了色彩,只留黑白。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不仅是为了纪念1616年的这一天逝去的三位文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和秘鲁作家加尔希拉索···维加的辞世,也是为了提醒我们勿忘精神生活。阅读似水,润物无声,教人明晓世理,赐人谈吐机锋,育人风雅酬唱,助人修身养性,安身立命。读书是美丽的,读书是幸福的。它的美丽不仅在于听书倾诉,与书交流,让书答疑解难,更在于如王蒙所说的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风度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读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分清美羞,明辨是非;读一本好书,可以使我们从圣贤和智者的叮咛中顿悟人生的真谛;读一本好书,可以从伟大的人生记录中感悟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操,从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中找到他们同命运搏击的坚强意志。读书不论年龄,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读书不分季节,春读阳光,夏读绿荫,秋读听蝉鸣,冬读围炉暖。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自强不息……”(易中天语)。
我和我的学生常常是沉浸在这样读书的快乐氛围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