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茵陈蒿的植物学特点 1,名称和分类地位 茵陈蒿是正式中名,这个名称来源于《本草衍义》,在《中国植物志》中确定为正式中名;学名为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是在1784年正式命名发表的;别名在《神农本草经》等书籍中记载为因尘、因陈、茵陈、茵陈蒿等;在《中药志》中记载为白茵陈;俗称日本茵陈;在湖北叫家茵陈;在广西叫绒蒿;在江苏叫臭蒿、安吕草等;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菊科蒿属龙蒿组柔毛蒿系半灌木状草本植物。 ![]() 2,分布和生长环境 茵陈蒿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陕西、甘肃及以南部分省区;通常生长在低海拔的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沙地、路旁、低山坡地。 3,外形特点 一是为半灌木状草本,植物体有浓烈的香气;主根木质,垂直或斜下生长;茎单生或少数,高度40-120公分,红褐色或褐色,基部木质,上部多分枝;茎枝初密生灰白色或灰黄色绢质毛,后逐渐脱落。 ![]() 二是营养枝端有密集叶丛,基生叶密集着生,通常莲座状,基生叶、茎下部叶、营养枝叶两面均有棕黄色或灰黄色绢质毛;叶轮廓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窄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叶柄长3-7毫米,花期以上叶均萎谢;茎中部叶轮廓宽卵形或近圆形,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几乎无叶柄;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5全裂或3裂,基部裂片半抱茎。 ![]() 三是头状花序卵球形或近球形,多数,常排成复总状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苞片草质,内层苞片膜质,花序托小,凸起;雌花的花冠狭管状,檐部2-3裂;两性花花冠管状;瘦果长圆形或长卵形,7-10月开花结果。 二,茵陈蒿的主要用途 第一,早春二三月采摘的基生叶、嫩苗、幼叶药用,中药名叫茵陈;其味苦、辛,性微寒,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功效;主要含有香豆素类、色原酮类、黄酮类、有机酸类、烯炔类、三萜类、甾体类、醛酮类等有效成分。药用时请遵医嘱。 ![]() 第二,茵陈蒿的嫩茎枝和叶可作野菜食用, ![]() 直接食用、蒸食或凉拌都行。 ![]() 第三,它的鲜或干全草可作家畜饲料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