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修后悟,还是悟后起修?

 饮膳道人 2023-04-18 发布于江西
内容图片

开悟的境界是一种难以言表的体验,它不会通过思考、逻辑推理或者语言文字能够表达出来的。

这种体验是一种直接的、非概念化的、超越思维认知的知识。它不会因为你的刻意准备而到来。通常情况下,它都是在你毫无准备,突然到来。

尽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开悟经历,但是体验到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这里所说的开悟属于“顿悟”,只是一个起点,或者可以称之为“开始悟了”。要想彻底的开悟,还要经历漫长的“证悟”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修行。

无论是“顿悟”还是将来的“彻悟”,在你触及到的那一刻,都会让你体验到一种超越语言概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灵、平和、喜悦……

内容图片

先修后悟

先修后悟,其实是在还不知道它是什么的情况下做功课。不知道悟的是什么,怎么去修呢?

我们知道,开悟的感觉是超越思考、推理和语言的。因此,如果在你对开悟有了一个定义的时候,那么只能是从一个概念进入到另一个概念,仍然在表面现象上做文章,基于这个基础上的修行是毫无意义的。

就像那些烧香拜佛的人,求的都是升官发财不生病,儿女双全度百年。

为此吃斋念佛戒荤腥,花钱买鱼来放生。

内容图片

这叫修行吗?他自己认为是。

自以为是也不错,至少得个心安。

只是他很难体会到真正开悟的境地。

就像那些把积德行善挂在嘴上的人,似乎意识不到自己的离经背道,反而是想要求别人来积德行善。看看那些贪官,还未东窗事发的时候,哪个不是满口仁义道德?

内容图片

墙上挂个警句,架上放本经书,桌上摆尊菩萨,手里盘串菩提,闲来抄抄经文,偶尔打坐修禅……

这和真正的修行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未曾明心见性,不管怎么修都不过是表面功夫。

与其做表面功夫,在没有体验到“顿悟”的洗礼时,身体力行的积德行善不图回报就是最好的修行。

悟后起修

顿悟虽然可遇不可求,但是从众多有过顿悟体验的人身上,也能发现一些端倪。大概有以下几种契机:

内容图片

1、极度的精神痛苦

这些痛苦包括空虚、恐惧、焦虑、抑郁等众多负面情绪。在你已经无力应对,实在无法忍受的时候,这种痛苦会逼迫你另寻出路。

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会导致这种痛苦。

失恶、破产、疾病、意外、亲人离开、欲求不满、找不到自己等等。

内容图片

2、生死关头

很多罹患绝症的人,在完全接受事实,不再苦苦挣扎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奇迹,或许疾病依然存在,但是他的心灵却得到升华,会变得不可思议的平静和安详。因此消除疾病折磨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抑郁症患者在生不如死的痛苦中,如果能战胜自己,战胜死亡,往往都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迎接生活。

在大灾大难中生存下来的人,几乎都能放下以前执着追求的东西。

内容图片

3、放空大脑

在大草原的晚上仰望星空、在寂静的山林聆听虫吟鸟叫、在山顶闭目迎风、躺在沙滩上被海浪抚过身体……

这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与“顿悟”带来的感觉是一样的。

只是它来的快去的也快,大脑的噪音很快就把你拉了回去。

悟后起修,很多修行方法就能够有的放矢,虽然开悟境界并不是一个目的,但是这些方法可以让我们逐梦消除负面情绪和思维习惯,达到更深层次的内在平静和真正的自我意识。

修行的方法

内容图片

1、冥想

通过冥想,可以集中我们的注意力,同时能够练习观察和控制思维的能力。

内容图片

2、内观

内观是一种深入观察自己内心状态和思想内容的修行方法。通过内观,可以观察到自己的情绪、内心变化以及思维是如何分析判断事物的。

3、打坐

打坐并不需要向僧侣那样严格,可以随时随地。

打坐和冥想的作用差不多,通过保持一个静止的姿势来放松身体和大脑,以达到内在平静的状态。

内容图片

4、阅读经书

通过阅读经书等哲学宗教经典,我们可以获得不同的文化和传统的不同思维模式和哲学观点,能够在内心深处产生相对清晰的证悟体验。

单凭自己想,通常都是点对点,而在阅读那些经典的过程中,你似乎身在一个很大的殿堂,周围坐满了高僧智者,各种思想交融汇集,热闹却不嘈杂。

最终你会发现,自己想通了。

可能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但它只会让你变得更通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