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糖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糖业状况(3)——甜菜糖厂状况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3-04-18 发布于山东

1945年日本投降后,我国原有的五家甜菜制糖厂,只剩三家。奉天糖厂和铁岭糖厂拆迁为范家屯糖厂,溥益糖厂转产酒精。除阿城糖厂外,范家屯、呼兰两厂均遭严重破坏,无法生产。呼兰糖厂于1949年初开始修复,改为哈尔滨糖厂,当年12月竣工投产。范家屯糖厂亦于稍后开始修复竣工投产。两厂均保留了大部分原有设备,加工能力基本保持原状,未采取更多的扩大措施。阿城糖厂则经过一段公私合营,按原状开工生产,1950年由松江省政府接管。在对老厂恢复和扩建和同时,开始筹建华北(包头糖厂)、和平、红光等糖厂。

1950-1957年间,国家给黑龙江省拨出约7948.9万元资金,其中1473.4万元用于阿城和哈尔滨糖厂的改造,6475.5万元用于和平、红光、友谊、齐齐哈尔糖厂的建设。黑龙江省6家糖厂,年创利税7000~8000万元。一家日处理1000吨甜菜的糖厂,一个制糖期可向国家提供800万元左右的利税。50年代初,政府开支的半数是靠阿城和哈尔滨两个糖厂提供的财政收入解决的,给制糖工业以“糖财政”的赞誉。

哈尔滨糖厂(呼兰糖厂)

1945年日本投降后,呼兰糖厂陷于无人管理状态,遭到严重破坏。大型设备如锅炉、蒸汽机、发电机以及渗出、饱充、过滤、蒸发、煮糖、助晶等制糖设备只剩主体,附件荡然无存,外部保温材料亦被剥光,机体裸露,尘锈遍体。通用设备如电动机、水泵等被洗劫一空。

据俄籍工程师朱巴列夫撰写的《哈尔滨制糖所现状调查》载:“工厂境内很多挖煤渣深坑,需50万立方米土填平。建筑物大部分是日伪前40年建造,5236平方米的厂房、仓库、宿舍、只剩地基砖墙没有大的破坏,房盖、门窗、室内装置所有无几。松浦站至厂区5公里长铁路专用线,厂内运糖、煤、石灰石全长500米道轨,3条长120米供火车直达流送沟卸甜菜的木栈桥均拆毁。机修车间仅有部分传动装置。供电变压器烧毁。照明发电机、蒸汽机破坏一半。变电所内一切全损坏。高压线及电气附属装置全部破坏。7种不同型号锅炉电机和两台卧式单缸蒸汽机零件也都丢失。化验室全套仪器一无所有”。办公室内过去的文献资料、图纸说明一概俱无,历年的会计帐册都已失落。

1947年10月26日,哈尔滨市政府秘字92号文指令:松浦区政府,公安分局,将哈尔滨糖厂所有机器物资,清查册报,负责保管。对居民破坏机器拿走物资,地方自卫武装漠不负责,彻底追究。由于日伪时期遗留财产已无法盘存核价,哈尔滨市政府专门组成财产评估委员会,对哈尔滨糖厂的财产重新评估,核定财产总值为1812亿元东北币,其中,建筑物561亿元,机器设备1251亿元。小三姓采种试验场的5垧土地、3个母根窑、1栋办公室及10间工人家属宿舍未包括在财产总值中。

1948年11月2日东北全境解放。11月15日,哈尔滨特别市政府公营哈尔滨制糖厂筹备处成立,开始着手复厂重建工作。

调研后,确定计划投资额为7780两黄金,折合东北币1400亿元。资金来源是,东北工业部200亿元,东北财政部150亿元(以预付糖款名义支付),松江省工业厅230亿元,东北银行哈尔滨分行230亿元,哈尔滨市财政局、商业局、哈尔滨铁工厂投资590亿元。

1949年春,从苏联进口37200公斤甜菜种子。哈尔滨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在农村发动农民为糖厂种植甜菜,各区、村干部密切配合,在香坊、顾乡、松浦地区与5480户农民签订契约,共播种甜菜2860垧,收获甜菜30009吨。

图片

制糖生产切丝工序

1949年开始修复工作,招聘在哈尔滨的俄人工程师,为培养技术力量还在松江省糖业专科学校培养了10名高中生。设备以原有为主,保留原有的鼓式切丝机,增加1台平盘式切丝机。保留原有洗菜槽,改为满水式,新制造了部分加热器及转鼓式砂糖干燥机(日伪时期采用地面摊开晾干法)。购买一套350千瓦旧锅轮发电机,修复了原有的250千瓦蒸汽发电机,补充了各种电动机及泵类。锅炉则利用原有5台产汽30吨/时的低压炉加以修理使用。经过11个月的紧张工作,1949年12月1日石灰窑点火,12月9日机器联动试运转,12月10-12日进行串水串汽,12月13日下菜生产。1949/50制糖期共加工甜菜25851吨,产砂、绵糖2855吨,每日平均加工甜菜391吨,超过该厂生产能力350吨/日。

哈尔滨糖厂的制糖工艺是仿效当时阿城糖厂的流程:

1.3~4次加灰,即预加灰(0.15%CaO),冷加灰(0.25%CaO),热主灰(3.0%CaO),必要时二碳饱充前还要加灰0.1%CaO,总加灰量达3.4%~3.5%CaO对甜菜。

2.三次碳酸饱充三次过滤,每次饱充要达到的碱度为:一碳饱充至0.08~0.10克CaO/100毫升汁。二碳饱充至0.07克CaO/100毫升汁。三次饱充至0.02~0.022克CaO/100毫升汁。

3.蒸发前的稀汁通过煮沸罐,加热至102℃约可蒸发掉3%水分。

4.二砂再溶,用活性炭精制,煮精绵糖,三砂再溶与蒸发糖浆混合经硫漂、过滤,煮一砂。

5.蒸发系统采用带零效四效蒸发。各效面积为:0效188米2,Ⅰ效370米2,Ⅱ效37022402,Ⅳ效2402,总计14082所有蒸发罐都是旧有设备。

经过设备、工艺逐年改造,到1954/55年制糖期,日加工能力超过1000吨。共加工甜菜212826吨,产砂绵糖22882吨,为1949年复厂以来第一个高产年。

哈尔滨糖厂修复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工农业生产尚未恢复,建厂用物资十分缺乏,从钢铁材料到通用设备,甚至一支温度计,一块汽压表都要四处搜集,设备及零件加工还要委托私营工厂。在非常的困难条件下,把一堆形同废铁的设备,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顺利修复,一次试车成功,是新中国糖厂建设一次重大胜利。

范家屯糖厂(吉林糖厂)

范家屯糖厂的全套设备由1938年停产的铁岭糖厂迁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特务部在吉林省范家屯镇建起了新京制糖所,是范家屯糖厂的前身。1945年日本投降时仅存厂房残骸及机器躯壳。

图片

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糖厂大烟囱(现已拆除),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范家屯

1949年5月,吉林省工业厅接管新京制糖所,动员全所职工和当地居民献纳器材,仅3个月,就收回各种器材2927件,折合人民币133万元。1950年10月修复,10月27日正式投入生产。11月1日举行开工典礼,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吉林省制糖厂,亦称范家屯制糖厂。1949年设计能力为600吨/日,修复时扩大为750吨/日。当年生产64天,加工甜菜35153吨,产糖3616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87万元(按当年不变价格计算),利税137万元(人民币下同)。

1951年,加工甜菜96398吨,产糖14121吨,比1944年最高年产量增长98.8%。

1952年,平均日加工甜菜770吨(突破了设计能力),全年产糖14216吨。

1950-1952年三年恢复时期累计产糖31953吨,共获利税1794.5万元,全部收回修复时投入的1702万元的资金。

1952/53第三个制糖期日平均加工量超过设计能力,达到830吨,以后提高到900吨/日以上。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每年为国家提供的利税占全省工业利税的51%,被誉为吉林省地方工业的摇篮和财政收入的支柱,是吉林省最大的地方工业企业。

1953-1956年,为全国一些糖厂建设培养输送310名干部和技术人员,其中厂级干部4名,科级干部37名,工程师16名。成为在全国甜菜制糖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企业之一。支援福建、新疆、内蒙、广东、广西、陕西、甘肃、江苏、辽宁和黑龙江省十几个糖厂。

东北人民政府规定,超额完成指标按比例提成,糖厂有了巨额提成,修建了工人俱乐部,还建了图书馆和大食堂。

图片

建于1953年的工人俱乐部

1958-1977年,范家屯制糖厂先后进行两次改造扩建。第一次从1953年开始到1958年,通过加大渗出罐容积,增加1台煮糖罐和1台小时产汽量20吨锅炉以及改造水循环系统,增加日加工甜菜能力250吨。第二次从1966年开始,安装1台从波兰引进的1400吨能力的连续渗出器,增加3台煮糖罐,更新1组标准型的四效蒸发罐和1台分离机。1975年和1976年将6台小锅炉更新为2台小时产汽量20吨、25公斤汽压的锅炉,增设与锅炉配套的两组小时发电量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增加生产能力300吨。通过这两次改造,使综合生产能力由原来的日加工甜菜750吨,达到1300吨。

甜菜种植由各级政府按计划落实面积,提供优良种子。农业技术员从开春到秋后都要到田间地头负责技术指导,秋收工厂派人负责收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