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隋唐陶瓷:这些要点要记下!

 惠训书院 2023-04-18 发布于山东

隋唐时期,陶瓷业将进入一个增长发展期。

这是一个承上(南北朝)启下(唐代)的过渡时期,它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风格的开始。

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又有所变化,更加饱满。

从已经发掘出的隋墓里,我们可看到大量质量较高的白瓷。

图片

图片
隋至初唐 白釉蓮台坐獅像,年代:隋至初唐 ,尺寸21.5cm, 参考价HKD 6,000,000-8,000,000 成交价_HKD 21,425,000,2019香港嘉德秋拍

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河南府是贡白瓷的重要产区,巩县窑、鹤壁集窑、陕县西关窑等窑址都出产白瓷,同时烧造三彩器和彩釉器。

图片

巩义窑白瓷瓶 隋(581- 618) 高20.4厘米口径7.4厘米底径6.4厘米

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河南府是贡白瓷的重要产区,巩县窑、鹤壁集窑、陕县西关窑等窑址都出产白瓷,同时烧造三彩器和彩釉器。

唐王朝在西安、洛阳一带设有庞大的政治统治机构,大批贵族、官僚聚集于此,生前穷奢极侈,死后厚葬成风。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风俗影响至普通百姓。

图片

图片

唐代 三彩天王俑,南京博物院藏

唐三彩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表明古代陶瓷工匠对各种呈色金属原料特性的认识、化学技术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带色釉的发现和运用在汉代就已出现,如翠绿、栗黄、茶黄等色釉被广泛使用。
初唐的三彩器以褐赭黄色为主,间以白色或绿色釉,采用蘸釉法,施釉较草率,釉层偏厚,流釉或烛泪状,釉层没有完全烧开,色泽暗淡。

图片

唐三彩贴宝相花三足炉

盛唐时期,三彩工艺明显进步,在器型品种上,除了器皿以外,出现了大量生动的三彩人俑。

这时的三彩釉色润莹,赋彩自然,采用混釉技法,器皿多为内外满釉,色彩有绿、黄、白、蓝、黑等;装饰手法除了刻花、印花外,还广泛使用堆贴和捏塑;装饰内容丰富多彩,花鸟走兽无所不包。

图片

唐三彩盖罐

罐口微撇,短颈丰肩,肩下渐收至底,平底圈足。罐盖尖顶,出边,直口,盖与罐口不吻合,略小于罐口。

罐身施釉不到底,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菱花图案,盖面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四瓣纹饰。

唐三彩陶器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成果。

此件三彩盖罐是唐三彩的代表作,釉彩鲜明亮丽,纹饰仿唐代流行的缬蜡染织物的图案纹样。尤其是此罐器形完整,更为难得。


图片
唐三彩烛台,高29.8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12厘米。
烛台分上下两部分,上盘小,下盘大,中间承以起弦圆柱,圈足外撇,上盘中心立杯形烛座,通体施蓝、黄、绿、白彩釉,底素胎无釉。
这件唐三彩烛台造型实用古朴,施釉均匀,色彩深沉雅致,又在三彩中点以蓝彩,更增添了器物的华贵韵致,是三彩器的上乘之作。

图片

图片

唐三彩刻划花盘
通体以绿釉为地,盘心刻一团花,外环荷花、花蕾及荷叶纹,施以黄、绿、白三色。底无釉。此盘造型规整,盘心图案以刻花方法填彩而成,画面呈现凹凸状,立体感强。
由于采用了素烧工艺,胎体致密,釉色以绿彩为主,色调清新淡雅,在三彩盘中较为少见,堪称唐三彩器中的精品。


图片
唐三彩双系罐,高12.5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6.9厘米。
罐呈扁圆形,口内敛,平底,口外两侧各有一系。器内施黄釉,外壁以绿釉为地,上以白、黄、绿三色点染花朵。器施半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
此罐器形虽小,但丰满端庄,模制成型的双系唐三彩罐的一个主要特征。此罐以瓷土作胎,胎体坚致洁白,烧成温度较高。
在巩县三彩窑址中曾采集到与此罐双系及彩斑相同的残片,由此可知此罐为河南巩县窑产品。

然而中晚唐时期的三彩制品每况愈下,这一有趣的现象恰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由盛至衰的历史现象。
晚唐三彩多为小件,趋于单彩釉,而且釉面单薄,脱落剥蚀现象严重。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763年)促使唐朝迅速败落,形成藩镇割据天下大乱的局面。

图片

图片

唐代三彩堆贴宝相花纹罐,高30.9cm,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唐三彩器的烧造一般为两个步骤,即素烧和釉烧。
它的胎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红色陶胎,出现于隋和初唐时期一种挂草绿、酱黄色混合釉的红陶制品中,这一品种还不能被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唐三彩。
另一类是白色陶胎,为瓷土烧成,被认为是典型的唐三彩。
这种坯体的特点是:
一吸水性强,使粘接部件牢固;
二是可塑性较强;
三是素烧后强度较大;
四是胎质白,挂釉后釉色鲜艳。

图片

唐代三彩凤首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三彩器的烧成温度在800度-1000度左右,坯釉膨胀系数基本一致,使坯釉结合良好。
这一时期的人俑塑造,风格比较明显。一改魏、晋时期秀骨清相的作风,女俑丰满富态,男俑英武得体,形象生动,体现出生活中的情景。
唐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异常活跃,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外贸易,海路贸易也日见频繁。

图片

唐三彩胡人牵骆驼俑

出土的大量胡人俑印证了当时有许多外国人在中原一带生活,他们多从事商业和艺术活动。经常可以见到胡人牵着骆驼,背负着丝绸等货物,形象极其生动。
在伊朗、伊拉克、埃及、俄罗斯以及印尼、日本等国家都发现了大量唐三彩器,说明唐代对外出口贸易的发达。

图片

图片

唐三彩 胡人俑

唐三彩的出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墓葬,一种是遗址。墓葬有贵族和平民,遗址有宫殿遗址、寺庙遗址、生活遗址等等。

一般的俑可能大量出现于墓葬。

器物不仅出现在墓葬,也出现在遗址。比如最近做的很多考古,有西安城唐城、洛阳唐城、扬州唐城,包括其他一些地方,都会在遗址里面出现唐三彩。

图片

唐三彩舍利容器,河南密县法海寺遗址出土


白瓷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唐代,特别是在唐代中晚期,它已成为一个独立体系,与青瓷分庭抗礼。
当时北方烧造白瓷的区域非常广泛,而河北邢窑最为突出。它与南方越州出产的青瓷交相辉映,形成唐时代陶瓷业的两大主流。

图片

图片
隋_初唐  巩县窑白釉象形烛台,长30.5cm, 估价是500-800万 港币,成交价:1916万 港币(约合 1609.4万 人民币), 2016年6月1日香港佳士得拍卖会 

唐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用“类银”、“类雪”来形容邢窑白瓷的釉色,其胎、其釉的白度相当成熟。邢窑白瓷在烧成技术上也比较高超,从现有实物来看,没有变型、歪塌等缺陷,制作工艺精细、造型端正,不失为一代名窑对产品要求之严格。

邢窑白瓷除以色白见长外,它另一个特点是朴素少饰,匠师的艺术表现多施于造型之中,器型简洁、质朴、端庄而大气。

它所构成的器皿容量大、重心稳、使用方便。这一时期最具特点的器皿是执壶,据考证是由前代的鸡头壶演变而来,是一种酒具,唐人称为“注子”。

此外,黄河流域瓷窑都多烧白瓷,河南、山西、陕西的广大地区都以烧白瓷为主。

唐邢窑白瓷始于隋,盛于唐,衰于元。根据其胎、釉的化学分析,应属于高铅瓷胎,其釉的化学组成,属于CaO──AL2O3──SiO2系统范围。
邢窑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340度左右,个别的高达1370度左右,烧成气氛为还原焰。

图片

图片

唐代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北京故宫藏,平砂底,以行草书体刻划工匠名称“徐六师记”四字

唐代手工业产业的空前繁荣,还在于官方的介入,官府设置“将作监”、“少府监”等政府机构,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进行操控,为统治者服务。
这时的越窑青瓷也得到大发展,引起许多文人骚客的瞩目,纷纷吟诗作赋对其倍加称颂赞美。其中陆羽的评价比较全面而得体,他形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认为是当代最完美的瓷器。

由于唐代的饮茶之风盛兴及朝廷对青瓷的需求量增大,促使唐代的越窑青瓷质量不断提高。

图片

唐 越窑五瓣葵口小凹底秘色瓷盘

尤其是在晚唐时期,形成了以浙江余姚为中心的瓷区,产品胎质细腻,釉层匀净,造型规整,品种丰富。在装饰处理上也是以釉色装饰为主流,以素面为主,形成独特风格。
刻划花装饰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廖廖数笔就描绘出当时人们喜爱的荷花、荷叶、牡丹花等花卉,绝无繁琐多余之笔。

图片

五代 越窑秘色瓷莲花碗,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出土,现藏苏州博物馆

这一时期在窑炉上普遍有所改善。北方均为馒头窑型,一般为直焰馒头窑或者是在窑底上设置台柱,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原始倒焰窑。

这几种窑形都由火膛、窑室、排烟孔、烟囱四部分组成,火焰流向呈现半倒焰式,依靠排烟孔调节燃气的流量;
最大的改进是由原来的冷底窑改为热底窑,使窑内温差大大减小,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南方则以龙窑为主,为节省燃料、增加产量,充分利用空气预热,采取了加长窑身和减小窑床倾斜度的办法,在浙江发现的唐初龙窑残长就达40米,宽1.7米,倾斜度10-12度。

图片

唐代 越窑青瓷熏炉

唐代已经生产出釉下彩瓷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时的长沙窑又称铜官窑,是我国最早制作釉下彩瓷的地区之一。
铜官窑釉下彩装饰以斑点彩饰为主,在青釉瓷器上以褐彩或蓝绿彩料点绘成花草纹样。
褐色彩料是以含铁量高的矿物原料为色料,蓝绿彩料是以含氧化铜的矿物原料作色料。

图片

唐代长沙窑凤纹执壶

图片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绿彩瓷碗,黑石号出水

RECOMM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