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低估的陈毅:平时嘻嘻哈哈没脾气,为何华野十大司令仍俯首帖耳

 伟天英 2023-04-18 发布于河北

1945年9月,毛泽东面临一个颇为头疼的选择题。

山东空了,派谁去山东坐镇。

空了,说的是罗荣桓率大军渡海挺进东北。

罗荣桓之前是山东一把手,党政军最高领导人,他带队一走,山东的局面怎么办?

从哪里找一个和罗荣桓相提并论的人呢?

一、毛主席想起“老上级”

罗荣桓这个一把手,是一个罕见的现象。

他当时的头衔有,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八路军115师代师长(育帅不在,陈光副师长)兼政委,中共中央北方局山东分局书记,中共中央委员。

在他领导下,山东部队从抗战之初的地方部队,发展到数十万人。

文章图片1

罗荣桓的威名响震宇内。

他走了之后,难道山东其他领导人不能接替吗?

可以明确无误地讲,党内陆位,无人可以接替罗荣桓,中央委员和山东分局书记这两个职务,既意味着中央的信任,又意味着能力上必须独当一面。

那么是否可以像华中那样,让小饶这种不太懂军事的人管党、政,另配几个能打仗的高级领导。

毛主席考虑的就是这种方案。

但是哪怕军事方面,也没有合适的人选。

山东军区的另外几位高级领导人,留下的都有谁呢?副政委黎玉、参谋长陈士榘,黎玉长期坚持战斗在敌后,在开辟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上有无与伦比的功劳,对中华民族抗战的贡献是人所共知的。

但是黎玉长期战斗在北方,与中共中央离得太远,没有到过江西,没有参加过早期红军的斗争,尤其是长征,这导致他的政治分量稍微轻了些。

所以罗荣桓走后,黎玉接任似乎并不是最合适的选择。

至于陈士榘,虽然也是一员猛将,但他的资历更浅一些,还没有成长到独当一面的地步。

那就只能从山东区外寻找了。

当时育帅已赶往东北与罗荣桓会合,不能再考虑他了。

再就是徐向前。

徐向前在抗战期间曾率部进入山东,担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统一指挥山东的抗日武装。后来中途调回延安,因病多年未再上前线。

伟人征求军委及各局主要负责人的意见,很多人都推荐徐向前去山东。

无论能力、资历,还是威望、交情,徐向前都没有任何问题。

伟人本来打算拍板呢,结果徐向前的健康问题让他望而却步。

徐帅当时身患多种结核病、肋膜炎,身体非常虚弱,只能胜任基本的日常办公,连马都骑不上。

要他去独当一面,指挥数十万大军,整日横戈马上,风餐露宿,那不是要徐向前的命嘛!

伟人只好罢休。

还有谁能选呢?

千思万想,伟人意外地把眼光投向一位文人,细细一琢磨,他还挺合适。

想当年,他在红四军时,在党内,还当过自己的老上级呢。想到这里,伟人不禁为之莞尔。

二、文人能掌军吗

这人就是陈毅,刚刚参加完中共七大,他时任新四军军长,正准备返回江苏新四军驻地。

陈毅军事上是否一流名将?这个咱们不能妄加评论。

文章图片2

且不说南方三年游击战打得如何,至少坚持下来就是胜利,没有两把刷子坚持不了那么久。

进一步言之,抗战期间,陈老总临危受命,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面临生死存亡之时,挺身而出代理军长,几年之间,挽危救急,至少把新四军稳定下来了。

他在气质风格上,与善谋善战的育帅、横刀立马的彭总、法度严谨的刘帅、独创天地的贺老总以及独撑华北的聂帅,好像都不太一样,他更像一位政工领导人,善于言谈,活泼开朗,尤其是吟诗作赋,在诸大将中罕有其匹,遍观党内高级领导,或许只有伟人的诗文,能稳胜陈老总一筹。

以至于后世坊间,赠予陈老总一个别号:诗帅。

山东当时的形势,需要的是陈老总这样一位文人、诗帅吗?

在当时很多人眼里可能并不是,陈毅到临沂和罗帅见面后,很多山东将领其实都有所疑问,不是传说中派徐向前来吗?怎么换了陈老总?

当时山东局势乱之极矣。

国民党军方面,蒋介石派王耀武进驻济南,控制济南、泰安、德州等地,另派部队从海上,乘坐美军军舰,登陆青岛,一东一西,企图夹击山东根据地。

薛岳还统领十余万主力部队,在苏北集结,准备切断苏北新四军与山东八路军的联系。

当此严峻之势,我山东部队缺乏统一领导,无法有效应对这样的局面。

山东军区当时主力部队共有8个师。其中一、二、三、七师全部,五、六师的绝大部分主力,18个警备团和基干团,部分军政干部,共6万多精锐全都调走。只剩下四师、八师两个主力,只有5万人枪。

鲁南八师还是一支组建时间不长的,战斗力稍次于前几个师的新部队。

罗荣桓走之前,考虑到这个情况了,这么多年的根据地,这么多鱼水相连的根据地群众,不能白白扔给国民党。

罗帅主动向中央请求,挺进东北的兵力一个不少,但还得给山东留下点种子。

伟人大悦,当即批准。

于是乎,主力师的干部多留下一些,三师师长王建安、六师师长聂凤智,山东五大军区中最强的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留下了。

为什么说罗帅逝世后,伟人哀叹国有疑难可问谁,这可不是过誉,而是多年革命生涯,罗帅表现出的高尚的、伟岸的、无暇的人品挣来的荣誉。

陈毅能不能顺利地接管山东余部,伟人虽说下了命令,但也不是一百个放心。

大家看看当时的命令。中央命令新四军北移,把重心移到山东,江南新四军全部撤往江北。山东分局并入华东局,由饶、黎、陈、张(张云逸)等组成新的华东局。

什么意思呢?

为了保住华东,把江南的势力范围舍弃了。潜台词就是,我军在山东、江苏的力量,不足以维持这么大的范围,只好拆东墙补西墙。

可想而知,陈毅的压力有多大。

压力之一在于,和山东诸将不熟悉。王建安、许世友、陈士榘、宋时轮等,大部分都是八路军系统的,陈毅与他们没有什么交集。

《陈毅传》如实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当时山东兵力,系统比较杂乱,很多是刚从地方武装升级为主力的,所谓地方武装,就是《潜伏》中翠萍张口闭口不离的县大队级别,能做到人手一条枪就不错了。

有的是在某一地区活动多年而不愿离开“老家”的。

干部方面也是难处多多,有的干部对陈毅不熟悉而个性很强,不太愿意听招呼。有的彼此陌生,尤其是指挥风格和用兵习惯还需要充分磨合。

陈毅之前也不以军事奇谋见长,在这种两头生的状态下,不要说打开山东局面,就是守住原有成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国民党军也在打听山东的对手,得知是陈毅后,都觉得此人固然是共军宿将,但领导新四军时并没有多么像样的战绩,似乎不足为虑。

三、津浦路三战定尊位

陈毅到底行不行?

就在敌我双方都持些疑问时,陈毅突然大展经纶打出一套无比凌厉的组合拳,直接就把老蒋震住了。

1945年10月,陈毅历尽艰辛,穿过国统区,来到山东临沂,与罗荣桓交接了山东工作。

陈、罗二位是井冈山时期的老相识、老战友。此时分道迎战,四目相对,唯有责任二字,来不及多说,罗荣桓匆匆北上,山东局面,就此交给陈毅。

陈毅几乎来不及熟悉情况,就遭遇极其危险的情况。

文章图片3

王耀武正以10万人的主力部队疯狂沿津浦路北进。津浦路就是自天津至南京浦口的铁路线,是当时南北交通的一条重要动脉。

国民党军有铁路就走铁路,路断了就用骑兵和汽车运输,仗着速度快、兵力多、武器好,以及众多收编过来的伪军为虎作伥,竟然连连拿下自徐州至济南的多处要地。

陈毅此时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暂时忍耐,率山东人马退入鲁中山区,固守已有解放区。

待新四军主力北移后,再与王耀武决一死战。这么固然可保一时之安,但若任王耀武养成规模,此人是山东人,极其熟悉山东情况,假以时日,再要恢复失陷之地,可就难上加难。

另一种是迎头顶上,切断徐州济南之间的联系,铁路要破掉,中间的几座关键城市也要吃掉,把已经窜到济南的国军两个军孤悬在我后方。

后一种办法治本之法,极其难办,因为陈毅手头兵力实在太少。

陈毅选择了第二种打法。

多年征战,陈毅一眼就看穿了国军兵力的缺点。

当时王耀武邀功心切,后方兵力还没有集结过来,他便和薛岳一道,把仅仅十来万人,分散部署到济南至徐州间近400公里的广大空间上。

真是视我军如无物,欺人太甚。

陈毅与诸将商议感到,国军的兵力态势就像哑铃,两头粗(徐州、济南),中间细,陈毅眼光十分敏锐,选中临城(在今山东枣庄市薛城区)、滕县(今山东滕州市)一带开打。一共打了三仗,仗仗都打得极其漂亮。

第一仗打邹县。此地距济、徐二市都比较远,国民党军力量不足,来不及派主力过去,命令刚收编的伪军2500人,和已经放下武器的200名日本鬼子,一同占领邹县,拒绝八路军占领。

陈毅命令八师以主力奔袭,日伪军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便被全部歼灭,一个都没跑出来,把王耀武打了个干瞪眼。

第二仗消灭吴化文。

吴化文那时刚刚“反正”,摇身一变又成国军,不自量力地前来进犯,陈毅集中将近两个师,设伏全歼了吴化文部,歼敌4000余人,又是一场包饺子之战。只跑了一个吴化文。

接连两个胜仗,恰巧陈毅夫人张茜也来到军中,夫妇二人阔别一年多,陈毅战胜之后又见夫人,心怀极畅,两人各骑一匹马走在队伍前面。军中喜气洋洋,甚是高兴。

第三仗是滕县之战,山东八师连胜两仗,士气上来了,怎么打怎么有,以一个师对一个师,居然生吞活剥了守滕县的一个师的国军,毙伤俘敌8600人。但令人惋惜的是,八师师长王麓水到一线观察地形时不幸被中弹牺牲。王师长若是不死,日后铁定是主力纵队司令员,华野纵队一级首长55年授衔基本中将起步,好多人授上将,此时不幸意外殒落,实乃一大损失。

津浦路三战,对国民党军进占山东的计划打了当头一棒,为新四军部队北进赢得了时间。

蒋介石满以为拿下山东乃是易如反掌,谁知道山东突然杀出一个陈毅,学梁山好汉劫了道。蒋介石对陈毅刮目相看,此后一提山东共军首领,言必称陈毅而不提粟裕,即使后来探明华野实际指挥者是粟裕,也不改其称呼,足见津浦路三战之长远影响。

四、慑服十大司令

1947年1月,陈毅、粟裕率山东、华中两部分野战军进行统一整编,撤销山野、华中番号,新成立华东野战军,下辖一至十共9个步兵纵队(缺五纵,避第五纵队这个梗),以及特纵,也就是炮兵和装甲车为主构成的部队。

十个纵队的司令员分别是一纵叶飞(来自华中),二纵韦国清(华中),三纵何以祥(山东),四纵陶勇(华中),六纵王必成(华中),七纵成钧(华中),八纵王建安(山东),九纵许世友(山东),十纵宋时轮(山东)、特纵陈锐霆(华中)。

文章图片4

十大司令员六个来自华中,四个来自山东,若加上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华野高级将领中,一半都是新人。

十位司令个个都是能征惯战的骁将,各有各的性格,其中不乏性如烈火的张飞式人物。

陈毅在山野、华野主力合并之初就意识到会有各种小问题,开宗明义地说,谁也不要给老子跳,两大区部队合起来到山东,是中央的决策。

陈毅还说,你们不要一只眼看我一只眼看粟司令(粟裕时任华野副司令员),中央明确,我管总,粟裕同志专一负责战役指挥,谁也不能有二话。

陈毅这话说的十分有底气,也十分有态度。

论资格,华东方面谁也比不过陈毅,井冈山时期他就是朱德的主要助手。在他面前,这些小字辈的纵队司令们谁也不敢说二话。

论态度,陈毅做得更是十分漂亮。

伟人让粟裕指挥,陈毅就彻底让出指挥权,莱芜战役,他只是提建议,具体兵力怎么调动,全听粟裕的。

孟良崮战役,下面的纵队司令对粟裕有意见,陈毅亲自替粟裕站台猛批纵队司令。

为了让粟裕专心指挥,一到研究作战部署时,陈毅就会找到各种合理的借口离开作战室,让粟裕心无挂碍地指挥。

无他,为了让粟裕不用事事请示,节省时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陈毅甘心让贤,姿态摆得相当到位,既给了粟裕极大的面子,也显示了自己的虚怀若谷,更是令纵队司令心服口服。

你们再老资格,能老得过我陈毅?你们再能打,能比得过粟裕?

本来华野是四大野战军中最容易起小山头的部队,被陈毅这么一压,谁也不敢有二话。可见陈毅领导艺术之高明。

如果不是陈毅在镇场子,几位纵队司令之间虽然也有足够的觉悟能够磨合成功,但那种自发的、被动的磨合,拖得时间肯定会很长,也肯定会出现一些小摩擦。

纵使有粟裕指挥,也决难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就能如臂使指,把十个纵队调动的如同一起配合了十几年的老部队一样。

从这个意义上讲,陈毅对华野战斗力的贡献实在无人可比。

用陈毅接替罗荣桓,真乃伟人一个再妙不过的战略决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