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粟裕两年与人发生四次争论,一度陷信任危机,结局却令人非常舒适

 新用户25253672 2023-03-29 发布于云南

粟裕排名开国十位大将之首,主要是靠华野时代的战功。

很少有人对比过,粟裕从1946年到1949年解放战争基本结束,这三年多时间里,究竟实现了多么神奇的跨越。

一、起点并不高

粟裕在抗战期间,职务地位其实并不高。

文章图片1

新四军建军时,军以下共有4个二级单位,没有师,而是以支队作为二级单位。

四个支队的司令员分别是:一支队陈毅,二支队张鼎丞,三支队张云逸,四支队高司令。

这四位的身份地位都是响当当的,陈毅不说了,张鼎丞是长征时留在南方领导游击战的南方三杰之一,另外两位是邓子恢、谭震林。

张云逸资历高的吓人,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入党早,是百色起义的重要领导人。

高司令此人颇有些争议,抗战中和希夷公有些矛盾,误中蒋介石的诡计被错杀。毛主席很看重这个人才,惋惜不已,1975年亲自过问,为高司令平了反。

粟裕那时是二支队的副司令。正副之间,相去不可以道理计。

我们看看同时期其他开国大将,做一个对比就能看出来了。

徐海东、黄克诚二位在八路军115师344旅分任旅长、政委。虽是旅,但大家要知道,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都呼之以军,八路军的三个师却都是作为独立战略单位来使用的,也就是说,三大主力师和新四军是平级的。

徐、黄二位与新四军的支队主官是平级的。

王树声是晋冀鲁豫军区(后改编为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刘伯承的副手。

萧劲光是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比三大主力师主官略低,比旅、纵队主官高。

陈赓是129师386旅旅长。

谭政是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比旅、纵队主官略高。

罗瑞卿是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又称前总政治部主任。与彭总、左权并称前总三巨头,分量可想而知,与谭政是一个级别的。

只要许光达和粟裕差不多,刚从苏联回来,在抗大做教育工作。他当上旅长时,粟裕也刚刚当上新四军一师师长。

甚至开国上将中的几位,都比那时的粟裕高,如120师副师长萧克、120师参谋长周士第、129师参谋长李达、359旅旅长王震、358旅旅长张宗逊。

粟裕是一个品性高洁、不慕荣利的人。即使地位不高,即使二支队的战事主要都是他指挥,即使他是当时中国军队将领中唯一一个敢杀到南京外围袭击日军的(他也是我党干部中第一位担任南京特别市市长的),他仍然不汲汲于职务之高低,从不向党提条件要地位。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二级单位由支队改为师,粟裕实到名归成为第一师师长。

此后数年他一直带着一师打仗,职务未有大的变动。

文章图片2

1945年10月,我军成立华中军区,中央有意让粟裕当军区司令员,张鼎丞给他当副手。粟裕一看电报,他当司令员,昔日顶头上司张鼎丞当副司令员,感到不妥,对不住老领导,因此向中央力辞不受。中央迫不得已,改任张鼎丞为司令员。

但中央提出一个条件,华中军区成立野战军,主要负责机动作战,野战军司令必须由粟裕担任,粟裕高兴地上任了。

人性大多当不住官位、权力的考验,有的人越是官当的大,人性中的缺点暴露的越明显,像粟裕这样单纯质朴到有些害羞的人,古今罕有。

二、争论

1946年华中、山东两个大区的野战军,合并为威震天下的华东野战军。自宿北战役起,中央明确华野军事指挥由粟裕负责,粟大将就开启了威武霸气的连胜表现。

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九次大战,粟裕取得全胜。这些经典之战,已为世人熟知,粟裕独特的、高明的、神机天纵的战略战术震惊了世人,其辉煌无比的战功,为他开国大将第一位的历史地位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愈是辉煌,背后愈有难以言说的艰辛。粟裕在华野的地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经历了一些曲折,细数之,有四场典型的争论。

这既是争论,也是统一思想、提升他在华野、在中央的公论、风评和地位的过程,我们试作列举和分析。

第一次是孟良崮战役。

文章图片3

可以说这次争论是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系统不同特点作风造成的,也是正常的,并不涉及什么个人私怨,这一点大家要认清。

二打涟水之后,华东战场我军一直保持着胜势,宿北战役灭戴之奇整编69师,误打误撞击退整编11师。鲁南战役团灭马励武整编26师与第一快速纵队,华野的特纵由此起家。再到辉煌的莱芜战役,我军在粟裕指挥下胜的酣畅淋漓。

但大家也应注意到,两大野战军合并之后并没时来得及进行整军活动,也没有充分的思想教育,这注定会有一些矛盾冲撞。这些东西被一时胜利掩盖,没有表现出来而已。到孟良崮战役爆发前,这一切在敌人的巨大压力之下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

国民党军对这次战役的设计,在解放战争历次战役中水平比较高,其重兵集团密集靠拢,行动十分谨慎,互相之间救援非常快,华野面对的压力非常大。粟裕采取耍龙灯战术企图分散扯开国军重兵集团,部队为此连日东奔西走,除了打泰安取得了歼灭敌人一个整编师的战果,其余历次战术行动都是一击即退,甚至不击而退,部队有些怨气。

一些纵队首长级的人物,尤其是老山东部队的纵队司令,资历深功劳大,与粟裕没有接触,曾在电话中表达了强烈的不满,网上盛传有摔电话之事。这个段子并没有明确的出处,但情节不可考,争论是明确存在的。

现在关于孟良崮战役的各种官方出版物中,像《粟裕传》《华东解放战争》等书籍中,都明确记载了部队关于粟裕指挥的怨言,如“陈司令的电报嗒嗒嗒,小兵们的脚板嚓嚓嚓”“机动机动,只走不打,老耍龙灯”。

大家想一想,从怨言到流言,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如果纵队首长与野司思想高度一致,这些怨言根本出不了纵队,也就不成其为流言。这从一个侧面可以强有力地佐证,争论是存在的。

《陈毅传》的记载比较直接,有这样一段文字:

陈毅赶到前指和粟裕会合,粟裕和一位纵队司令通电话,谈到调整指挥关系问题,通话发生“故障”,粟裕说:“军长在这里,军长同你讲话。”陈毅当然明白遇到老资格了,接过话筒说:“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你们照办。”话筒里也就平静了。

为什么调整指挥关系会遇到矛盾?个中奥妙在于主攻孟良崮山头的部队编成。

攻山共有五个纵队,分别是一、四、六、八、九纵。

一纵叶飞,四纵陶勇,六纵王必成,这三位猛将都是粟裕从新四军带来的,八纵王建安和许司令有点小疙瘩——当然两位老将军后来都和解了。

攻山五个纵队,打到最后,势必进行兵力重组调整,从最后的战果看,击毙张灵甫的是六纵,四纵似乎也参与了一部分。从这些蛛丝马迹推断,在主攻集团五个纵队中,肯定是有主有次,并且存在一个临场总指挥,六纵是后来赶到的,肯定不是。一纵、八纵负责抄七十四师的后路,正面进攻的是四纵、九纵。很可能粟裕命令九纵听四纵陶勇统一指挥,心高气傲的许司令当然不太满意。

这次争论,表面上看是陈毅压服的,实际上最终折服众多老将的,是最后孟良崮的大胜。这场险到极点的胜利,统一了华野的战略战术风格,奠定了粟裕的权威。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次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彻底打消了众多老资格们对粟裕的挑战。

第二次是七月分兵。

七月分兵后华野在兵力分散的情况下,接连遭遇几场失利,南麻临朐两仗都没打好,叶飞陶勇纵队在鲁南苏北也陷入苦战。谭震林与粟裕发生争议,粟裕认为七月分兵失利,既是战略层面过于乐观,也是战术层面组织的非常低劣。

谭震林则认为,战略层面没有问题,华野决策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只是粟裕个人的过度乐观,以及战术组织不好。

文章图片4

当然这场争论也只是停留在问题讨论层面,对事不对人,粟谭二位的关系一直都非常亲密,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有意思的是中央、华东局和陈毅的反应。

陈毅为了帮助粟裕减轻压力,向中央和华东局发电,一方面谈他对几仗未能打好的看法,另一方面重点为是给粟裕说好话。

陈毅的电报中说:“我认为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刘、林并肩前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又说:“我们对战役指导部署历来由粟负责。过去常胜者以此。最近几仗,事前我亦无预见,事中亦无匡救,事后应共同负责,故力取教训以便再战。”

伟人当即亲自起草复电说:“粟裕同志,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请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

另一封电报又说“七月几仗虽减员较大,并未妨碍战略任务,目前整个形势是有利的”。

华东局复粟裕并报军委的电报更是洋溢着一片同志关切之情。电报说:“二十年革命战争中,你对党对人民贡献极大。近两个月来的战斗,虽末能如五月以前那样伟大胜利,却已给敌强大杀伤。近月来伤亡均较大,主观上虽可能有些缺点,但也有客观原因。只要善于研究经验,定能取得更大胜利。自七十四师歼灭后,你头晕病久未痊愈,我们甚为怀念,望珍重。”

这段争论到此划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句号。

对粟裕的影响是什么呢?从伟人到华东局,对粟裕达成了情感上的认同。这对奠定粟裕日后的地位同样非常重要。

第三次是1948年力谏伟人不要跃进江南,这一次令粟裕一度陷入信任危机,粟裕不得不以非常激烈的立军令状的形式,承诺在中原打大仗,歼灭邱清泉第五军,伟人才终于答应他。

第四次是济南战役中和许司令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集中兵力打济南城,还是攻城与打援并重。

争论的结果,都以粟裕的意见为准。限于篇幅,过程就不细说了。因为下文的两次超越,与争论有一定关系,我们接着看。

三、超越了哪两位大佬

超越的两位,是张云逸和谭震林。

张云逸资格老,新四军时期先当支队司令,又当了新四军参谋长、副军长兼师长,地位超然,远过于粟裕。到了华野时期,张云逸虽然仍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在华东局排位第三,仅次于小饶和诗帅,张大将的资历、品德、威望是无可撼动的,伟人都称赞他是党内军内的元老,老成持重,威望颇高。

文章图片5

但他的地位,尤其是在中央的分量,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重。反而逐渐被粟裕超越。一方面,华野历次大战的胜利,张云逸由于主要协助小饶做全局工作,分管后方军事工作,逐渐隐身了。另一方面,在重大战略问题上,粟裕过于光彩夺目。

以1948年的斗胆直陈为例。伟人打算再来一次千里跃进,主角从刘邓换成粟裕,要他派三个主力纵队跃进到江南,彻底搞乱蒋介石的部署。

粟裕斗胆直陈,力称分兵到江南并不好,不仅会重现大别山损兵折将,还会导致我中原兵力空虚。

几番思想交锋,粟裕的意见留到最后。

这次意见变革,直接催生了豫东战役这场空前精彩的大胜仗,粟裕虽未完成歼灭邱清泉第五军的军令状,但歼灭区寿年兵团9万人,远远超出预定目标,伟人高兴的合不拢嘴。

此事令粟裕地位上升,最根本的意义在于,粟裕作为方面军指挥员,其战略视野超出一家一地一个方面军的狭隘范围,已经上升到全国大战略的高度,一定程度上开始与伟人同频共振,甚至可以与伟人等量齐观地讨论战略问题。

这是最令伟人、令中央军委欣喜的。当时的四大战略区加华北区,五位军事主官中,若论意见的独立性与科学性,笔者以为是有排序的,大概是粟彭刘林聂。

粟裕这样的高人,又能打,又谦虚,关键还特别有战略眼光,中央不喜欢这样的喜欢谁呢?所谓与时俱进,用在粟大将身上最合适不过。张云逸大将的能力特长不在作战,慢慢落后于粟裕也就可以理解了。

谭震林相对于粟裕的优势,起初并没有张云逸那么大。谭震林红军时期地位稍高,到新四军时期就基本与粟裕平分秋色了,只不过在党内陆位一直都稍高于粟裕,华东局排名始终都在粟裕前面一到两名。

粟裕对谭震林完成超越,基本上以七月分兵的争论为标志点。方面军领导人之间的内部争论,伟人进行调和,历来都是各打五十大板,并不过分袒护谁。但那次争论伟人的反应,着实令人忍俊不禁,从没见过伟人这样偏爱某位方面军指挥员的。

虽然并未批评谭震林说的不对,但这种处理方式本身,就传递出鲜明的信号,在军事问题上,华野没有人能与粟裕相提并论。

解放战争结束后,谭震林很快转入他相对熟悉的行政领域,在政府系统大放异彩,这是后话。但在华东军事领域,粟裕成为无可争议的一号人物,谭张等老将都要逊色三分,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