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工大黄维院士、王松灿《ACS Catal》:BiVO4/OEC界面调控提升空穴转移率

 材料科学网 2023-04-19 发布于江西

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的氢能,是一种公认的清洁能源。发展氢能已被视为我国清洁能源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光电化学(PEC)分解水制备氢气是将太阳能转化为氢气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光阳极的性能是制约PEC分解水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钒酸铋(BiVO4)因其具有较窄的带隙(2.4 ~ 2.5 eV)和较深的价带边,在可见光照射下可实现PEC水氧化,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PEC分解水光阳极材料。然而,由于BiVO4光阳极较差的电荷传输特性和较短的空穴扩散长度(<70 nm),导致其存在严重的电荷复合和缓慢的水氧化动力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杂原子掺杂、结构构筑、晶面工程、异质结构建、缺陷工程以及负载析氧助催化剂(OEC)被认为是提高BiVO4光阳极PEC水氧化活性和稳定性的有效策略。需要指出的是,析氧反应(OER)是一个复杂的四电子转移过程,因此,发展合适的OEC修饰BiVO4表面是抑制表面电荷复合非常重要的途径。然而,OEC/BiVO4界面上较小的热力学驱动力无法及时从BiVO4提取所有光生空穴进行OER,导致OEC/BiVO4界面上电荷复合严重。因此,探索一种能够抑制OEC/BiVO4界面电荷复合以实现高效PEC分解水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团队王松灿教授课题组,利用空穴转移层(HTL)调控OEC/BiVO4界面,有效抑制界面电荷复合,从而实现高效PEC分解水。将Co3O4纳米颗粒作为HTL插入NiOOH OECBiVO4界面间,设计了NiOOH/Co3O4/BiVO4光阳极。经优化后的NiOOH/Co3O4/BiVO4 光阳极在AM 1.5 G 的模拟太阳光及1.23 V vs RHE偏压下光电流密度高达6.4 mA cm-2, 体相电荷分离效率为95.6%,表面电荷转移效率达97.7%,并且表现出长达90 h的稳定性。相关研究成果以Engineering BiVO4 and Oxygen Evolution Cocatalyst Interfaces with Rapid Hole Extraction for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Splitting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CS Catalysis》上。

论文链接:

https:///10.1021/acscatal.3c00444

1.BiVO4Co3O4/BiVO4NiOOH/Co3O4/BiVO4光阳极的PEC性能。(aLSV曲线;(bIPCE曲线;(cABPE曲线;(d)在1mol/L的硼酸盐缓冲电解液(pH=9.5)中,1.23 V vs RHE时与在AM 1.5G照射下的J-t曲线;(eNiOOH/Co3O4/BiVO4光阳极的PEC析氢、析氧性能。

研究表明,Co3O4纳米颗粒层作为HTL能有效抑制OEC/BiVO4界面电荷复合。由于Co3O4具有合适的电子阱函数和低空穴转移过电位的特点,理论上可以收集BiVO4的光生空穴。此外,p型半导体Co3O4纳米颗粒与BiVO4形成p-n结,可为NiOOH OECBiVO4提取光生空穴提供了额外的驱动力,从而有效抑制了BiVO4/NiOOH界面的电荷复合,加速了表面水氧化动力学。

2.aBiVO4;(bCo3O4/BiVO4;(cNiOOH/Co3O4/BiVO4光阳极的SEM图;(dXRD图谱;NiOOH/Co3O4/BiVO4的(eHADDF-STEM图;(fHRTEM图;(g-k)元素分布图。

为了深入研究Co3O4在显著增强PEC水氧化活性中的作用,我们对Co3O4/BiVO4NiOOH/BiVO4NiOOH/Co3O4/BiVO4OER过程中自由能变化进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表明,NiOOH/Co3O4/BiVO4光阳极可以显著降低OER所需的势垒,加速分解水反应动力学。

3. DFT计算析氧反应过程吉布斯自由能变化:aNiOOH/Co3O4/BiVO4模型的构建及析氧反应过程中化学吸附示意图;(bCo3O4/BiVO4;(cNiOOH/ BiVO4;(dNiOOH/Co3O4/BiVO4在析氧反应过程中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

该研究采用HTL调控OEC/BiVO4界面,从而有效抑制界面电荷复合,并提高水氧化动力学,为设计高效稳定的太阳能光电催化分解水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策略。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创委基础研究项目、西北工业大学翱翔海外学者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经费的支持。

作者简介:

王松灿,教授,博导,西北工业大学翱翔海外学者。20112014年分别获得中南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8年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博士学位(导师:王连洲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桂冠学者),随后继续在昆士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20199月入职西北工业大学。聚焦于柔性光(热)电转换与存储的研究,包括柔性光催化、柔性光电器件、柔性热电材料与器件、柔性锌离子电池。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在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Chem. Rev.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等本领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1篇。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论文他引5000余次(Web of Science),H因子为3310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累计获得学术奖励18项,包括西北工业大学翱翔海外学者、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J. Mater. Sci. Technol.优秀论文奖等。担任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基金项目评审专家、J. Mater. Sci. Technol.J. Cent. South Univ.Tungsten期刊青年编委,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18次,口头报告15次(包括5次邀请报告),受邀为Adv. Funct. Mater.Appl. Catal., BSmallJ. Mater. Sci. Technol.等多个知名学术期刊审稿。

团队链接:https://teacher./scwang.html

https://www./groups/wang_songcan

*感谢论文作者团队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