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才叫一个真正的人?到底什么是“仁”?仁的核心思想内涵是什么?王阳明先生为何讲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

 读原著 2023-04-19 发布于四川
    仁的本质是什么?一言以蔽之,仁即心之虚灵明觉处的良知,是性之一体,永远都是活泼泼的,生生不息的。王阳明先生即道,“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仁者的极致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就是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这也可以说是仁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真正的大爱。
    为什么墨子的“兼爱”,——看上去也是大爱,无分别差等的大爱,却不能称之为“仁”呢?这就得从反向来证明。如果说真正的大爱是生生不息的,那它一定是有根的,有源头活水的,有生意发端处的,否则的话,很容易就没了动力,半途而废,沦为义袭而取,表演给别人看。墨子的兼爱就缺少这么一个根和源头活水。举个例子,在其他外在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自己的父母和陌生人的父母遭遇到了同样一个困难,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来讲,他当然是两者都想帮,但“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自己的父母生养我,其恩远大于陌生人之父母对我的恩,先帮自己的父母便是天理本性使然,是仁之天理从里面发出来,孝只是仁的发用。这也是有子所讲的孝悌为行仁之本的根本原因所在。程子更近一步道:“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
       王阳明先生对此论证得更是极切——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陽生,必自一陽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陽。若无一陽生,岂有六陽?陰亦然,惟有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聪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出来。’     
  至于其他的,诸如夫子的“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对司马牛所说的“仁者,其言也讱”,对樊迟所讲的仁即“爱人”,对子贡所启示的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庄子讲的“爱人利物谓之仁”,孟夫子所言的“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礼记·中庸》中的:“仁者人也,亲亲为人。”......这些都是讲仁的发用。
        仁者,人也,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践行了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那么如何守住仁,依仁而行,就要讲到修身的功夫了。“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得仁成仁全仁并不难,因为其来自天性,是本性生来即有的,只是人随着后天意识形态的意必固我化,私欲妄念不良习气的不断增加,才失却了仁,变得不像个真正的人。那如何去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归于本有的仁呢?
  《论语》中,作为最优秀的弟子颜渊(夫子评价他:“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焉而已矣。”)向夫子问仁时,夫子的回答就比较深入——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之私,复天理明德之自然,这个功夫至诚不息,即全得仁体,即自然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为仁由己,成仁全在自己的主动,而不是由人。实行仁的纲目途径在哪里?夫子给出的回答至简而又至切,礼即理,只要做到视听言动循理而来即可。因为非理即是从欲,循理是善,从欲即恶。
    王阳明先生还进一步道——
    '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全得仁体,则天下皆归于吾仁,就是“八荒皆在我闼”意。天下皆与,其仁亦在其中。’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质上来说,君子志道据德依仁,便是抓住了根本,这个本立起来了,良知活泼泼的,即是归真于自己的本来面目,即是“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即一真一切真,一明一切明,然后得其本体之无穷发用,无往而不是道,无入而不得乎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