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一定要读《传习录》

 精有 2017-09-19


有心友说,学习“心学”不一定非得读《传习录》。

原因,大多有三类。

A,《传习录》是文言文,看不太懂。读《传习录》太难,不利于心学修习。

B,心学,讲究“心”的体悟,不需要读冗长的《传习录》。

C,了解王阳明的生平,就可以学好心学,不需要读《传习录》。

我的观点,修习心学,必须要读《传习录》。大的道理,平台上多篇文章都已经阐述。我说说一些小的道理。

一,《传习录》并不难懂。

《传习录》由“语录+书信”组成。

其中,精华部分的“徐爱录”,里面大多是明朝的白话,只要有着高中文化水准、稍作琢磨即可。比如下面一段,()里是加进去能够让语句浅显,【】里面是解释的。

 

(徐)爱问:“至善只求诸(我自己的)心,恐(怕)于天下事理有不能(详)尽。”

(阳明)先生曰:“心即天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徐)爱曰:“如【像】【对待】父之孝(心),事【对待】君王之忠(心),交(朋)友之(诚)信,治(理)民(众)之仁(政),其间有许多(道)理在,恐(怕)亦【也】不可不(探)察(考究)。”

先生叹(息)曰:“此说之蔽(病)久(远了)矣,岂一(两句)语(言)所能(让你开)悟(的)?今(天)姑(且)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对待】父,(难)不成去父(亲身)上求个孝(敬)的(道)理?事【对待】君(王难)不成去君(王身上)求个忠(心)的(道)理?交(朋)友治民(众难)不成去(朋)友上、民(众)上求个(诚)信与仁(政)的(道)理?(这些道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遮)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放在】之事【对待】父(亲)便是孝,发【放在】之事【对待】君(王)便是忠(心),发【放在】之交友治民便是(诚)信与仁(政)。只在此【这颗】心去(除)人欲、存(养)天理上用功(夫)便是。”

——

譬(如)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这些肯定不难懂啊。如果碰到难懂的,就慢一点,把一段话拆成一段一句的,逐步领会。

二,心的实证体悟,是需要一些基础的。

所谓纲举目张,这个纲,都在《传习录》上。比如,人人都可谓圣人。如果没有看过这段话,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么说。

 

希渊问:“圣人可学而至,然伯夷、伊尹于孔子才力终不同,其同谓之圣者安在?”

先生曰:“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文王、孔子犹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以五千镒者而入于万镒之中,其足色同也。以夷、尹而厕之尧、孔之间,其纯乎天理同也。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金之成色所争不多,则锻炼之工省,而功易成。成色愈下,则锻炼愈难。人之气质清浊粹驳,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其下者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则一。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欲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工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见人有万镒精金,不务锻炼成色,求无愧于彼之精纯,而乃妄希分两,务同彼之万镒,锡、铅、铜、铁杂然而投,分两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无复有金矣。”

时曰仁在旁,曰:“先生此喻,足以破世儒支离之惑,大有功于后学。”

先生又曰:“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比如,爱有差等。读了之后,你会幡然醒悟,原来,对身边的亲人好,也是一种修行。

 

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阴亦然,惟有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

 

没有这些基础,你的修行,就和心学无关,变成你的“自我”之学了。

三,用了解王阳明的生平来学习心学,可以替代《传习录》。

确实,我在多次互动时,强调了了解王阳明一生事迹,对心学修习的重要性。

王阳明一生,多次经历生死困顿,方能大彻大悟;立德立言立功,精彩纷呈。

王阳明的现象级的一生,蕴藏着巨大的哲学能量;《传习录》里,将这些哲学能量,变成了一句句可以传播的话语。所以,王阳明和《传习录》互为表里。

对阳明先生的一生,很了解,就必须通过《传习录》为工具,将这些体悟转化成自己的思想。

当下,王阳明的传记,如果你时间有限,可以通过《明朝一哥王阳明》、《明朝那些事儿》来了解,都是年轻作家的作品,语句通俗浅显,符合大多数的阅读习惯。

如果要更加系统的,王程强长篇历史传记小说《王阳明》,我已经推介多次。

如果要进阶的,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毫无疑问是首选。

其中,王程强版《王阳明》,将《传习录》中的很多内容融入其中;冈田武彦更是直接在《王阳明大传》中推究《传习录》里的精彩内容。

这个时候,边读生平,边看语录,无疑是事半功倍。

我同时也主张,纯粹看《传习录》,会对当时的语境不甚了了,了解了先生生平后会更快领悟《传习录》。




此为艾庭专栏“能饮一杯无”第18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