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升华的关键在成色,精诚度上,而不在盲目求分量才力,王阳明先生道‘不务锻炼成色,求无愧于彼之精纯,而乃妄希分两’,必然一生茫荡

 读原著 2023-04-12 发布于四川
   弟子做事总喜欢跟人比,贪多,好大喜功,谋虚逐妄。比如,有一回,先生根据弟子们的资质给每一个人指明了诵读经典的大纲,大多数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一步一个脚印,纯诚的读,鸿渐于陆,一日进德一日,一天完善一天。然而,当他看到有人比自己读的多,读的快,就不甘心,焦虑不已,面子上输不起,心里就想着一定要超过他们,绝不能落后,于是乎在欲速贪多的心境下以降低诵读质量的代价维持住了自己的好名与重虚荣。到最后,他人都能得乎心,于己有得,通过长时间高质量的诵读经典变化了生命气质,只有他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读了跟不读没有任何区别。
  先生警醒他道:“有没有见过黄金?给你一个纯度高的金钗,和一个纯度低的大金条,你肯定会选择前者,因为你知道纯就代表着真,真才有价。做人何不是如此?王阳明先生即道——
 '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
    你读经典进其德,读一个短句读熟了,读心明了,笃行了,远比你急功近利,贪多嚼不烂,消化不了的快速读完几章几本要有价值。这是因为前者是纯诚的在知,精一的在行,读书不只是读书本身,而是读时习此心,你心没有那些向外的念想,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聚精全神的诚于中,自然形于外,内慧外秀,内圣外王。反之,你嘴在读,心在外,读了后还是如以往一样冥行妄作,最终必定沦落为知识口耳之学,有何用!
   我们学圣人,立成圣之志,不过是学圣人那般立起生命之坚实根柢,成圣人一般的德(本质上即明自己本有的天德,明德),学圣人的精纯度(本质上只是复归于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不是学圣人的气象,分量,才力等末节,就好比我们如果是金矿的话,各自大以成大,小以成小,都能圆成,生命价值不在分量,而只在足色上一般。圣人圣在至诚不息的'格物致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至于知天地化育,与天地参,最终参与到天地造化中去,那都是顺带的结果。我们成了自己的德,精纯而精一,本质上只是做真了我们自己,澄明了我们自己的真性,成圣只是余事,事相。如果我们是一块等待被冶炼的金矿,我们只要足色,成色纯度高,自然成圣锻炼之工省,而功易成。反过来说,成色愈下,则必然锻炼愈难。王阳明先生进一步道——
  '人之气质清浊粹驳,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其下者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则一。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欲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工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见人有万镒精金,不务锻炼成色,求无愧于彼之精纯,而乃妄希分两,务同彼之万镒,锡、铅、铜、铁杂然而投,分两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无复有金矣。’
  我们有不少知识上的博士,册子上的专家,名物上的研究家,以雕虫小技,末节小才炫耀于世的名人,行迹上的行过万里路,识人无数的所谓的大师,他们所加于身的固定化器械化意识形态越多,本心,本性,良知就被蒙蔽得越厉害,德越浅,慧根慧性就越枯萎,毫无创造,终其一生,'不务锻炼成色,求无愧于彼之精纯,而乃妄希分两’,最终'分两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无复有金矣’,真所谓:三分气总使心用,一日无常皆成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