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伞斗——《苍南老工艺》

 苍南张为民 2023-04-19 发布于浙江
雨 伞 斗

据传,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木匠鲁班常在野外作业,如果遇到下雨,往往被淋得浑身湿透。古籍上记载:“云氏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意思是说鲁班妻子云氏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像“亭子”,收拢如棍,张开如盖。实际上,这就是后来的伞。

东汉蔡伦发明纸后,就出现了在纸面上涂桐油的油纸伞,但那时的伞主要是黄纸做成,这说明我国油纸伞的历史距今2000年左右。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油纸伞一直是民间主要的雨具。后来由于钢架布伞的普及,油纸伞的雨具功能被钢架伞、折叠伞取代,油纸伞也逐渐退出了市场。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作为怀旧文化代表的油纸伞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其功能已不再是做雨具,主要是旅游纪念、礼品、装饰、收藏等。

伞斗是纸伞最重要的零部件,纸伞的张合始终离不开它。任何一把纸伞都要配置上两只伞斗(俗称顶斗、下斗),顶斗固定在纸伞顶端,下斗上下活动于主伞骨之中。

一、纸伞及其关键配件伞斗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全国各地流行纸伞,平阳(含今苍南)则是纸伞重要产地。明末,闽南人大量流入平阳,带来了纸伞制作工艺。民国时期,平阳纸伞已经远销福建厦门、兴化,广东汕头,东北三省,以及日本和东南亚等地。1947年,全县制伞作坊发展到19家。1957年,全县先后成立6家制伞生产合作社和公私合营王永顺制伞厂,共有职工277人。是年生产纸伞33万把,创历史最高纪录。1959年,制伞全行业改组合并为集体企业—平阳制伞厂。

伞斗制作是纸伞制作中技术性最强的一个项目,主要有以下五道工序:

一是选材。伞斗一般采用质硬、纹理细腻的鹅掌柴,要选取比伞斗稍大、刚刚砍伐的木材,去除权节和枯烂部位,这样既不浪费木材,又可节省加工时间,同时更容易加工出成品。

二是切木作坯。切木作坯要依据确定车作个数进行,最长的6个,最短2个,一般都是3个或4个,动用工具主要是短柄利斧和削刀,利斧的作用是切除所有过大不规则的木节和一度偏离正中木芯的木坯。挥斧者,无论是手法和眼力都必须特别狠准到位,落斧有序。紧接着再动用大削刀,针对每节木坯的外皮以及内皮囊进行全方位彻底削除。

三是车作。把木材放在车床上,按照纸伞规格大小进行车制,形状车制好后,直接在车床上将伞斗正中央打上一个通行纸伞主伞骨的孔洞。任何一款齿数不同大小不等的伞斗在车作过程中,长短、外径分寸以及拉线定位距离、钻孔选刀,一律均由操作者自行掌握。

图片

车伞斗专用车床(苏传墙 摄)

四是锯齿。纸伞有大、小之分,伞斗自有大、小区别。大把纸伞支伞骨有44条,小把的为36条和39条,应用范围最广阔的是40~42条支伞骨的纸伞。工匠要按照支伞骨条数要求,用专用木锯进行锯齿,以便支伞骨插缝入齿。锯齿是技术性特强的工序,尤其要细心,半齿都不能误差,否则将功亏一匮。传统锯齿通过人工操锯完成,首先将每个待锯伞斗牢牢套在一支50厘米长的杂木棒子上,然后操锯者利用一张专制的锯齿椅子,把套有伞斗的棒子紧紧固定在椅子顶端,并稳稳地用大腿侧坐压定,按照齿数走锯。业内会用手锯为伞斗锯齿的工匠很多,可真正能精、准、快锯齿的却是寥寥无几。机械锯齿,即通过人工手摇锯齿机加以完成,齿数多少的认定,都通过机器上端的总齿盘来择定。

五是穿绳打串。此道工序业外人员都能完成,每串对合10对,总共20只,上斗、下斗分开穿,穿完后紧扣稻草绳子,之后全部搬出户外晾晒干燥,便大功告成了。

图片

车伞斗工具(苏传墙 摄)

二、灵溪伞斗加工技艺发源于家堡梁家

据考证,灵溪镇家堡村车雨伞斗的真正发源地是过河梁家大宅。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此地梁姓始迁祖梁大聘携同他的兄弟梁大有、梁大时、梁大德及亲属17人,从福建泉州南安迁出分居浙南各地,其中梁大聘一支即选迁于北港湖门,三年后再转迁灵溪家堡过河梁家宅。

据梁世蕉先生透露,过河梁家宅车作伞斗的手艺,本来是他们的始迁祖梁大聘随身带来的独有工艺,只传男不传女。到了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已传至第九世孙梁其飞、梁其反这一代。在这个年间,由于平阳县制伞业兴起,雨伞斗需求量大,一时间,四面八方的雨伞店纷纷派人赶来过河梁家宅抢购雨伞斗。

为了保证供应量,梁其反、梁其飞各自开设车木作坊,并雇请了好几位帮工上山伐木,以保证木材供应。至于技术性特强的施法锯齿,上车床直接车作雨伞斗的技术人员,在灵溪一带几乎一时难以寻觅。就在这个时候,梁家大宅老邻居、担任私塾教师的苏光迎出现了。

三、家堡苏氏家族世代传承伞斗加工技艺

苏光迎(1856-1915),灵溪家堡外苏人,是本地一位私塾教师。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苏光迎已41岁了,在灵溪一带各地私塾已经从教12个年头,最后3年一直都在这个梁家大宅教书,与梁其反、梁其飞兄弟成为好友。每逢课余或假期,总是喜欢到他们的车木作坊,登台车作和帮工锯齿一番,从不懈怠,深得到梁家兄弟的欣赏。见他聪明好学,早已掌握全套车木要领,梁家三兄弟干脆顺水推舟,特意为他配置了两台崭新的车床等工具,让苏光迎搬回自家,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车作伞斗。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春天的一天,苏光迎车雨伞斗作坊创办完成了,为了庆贺,不忘友情的他,早早请来了梁其反、梁其飞二兄弟全家人及众多的亲朋好友,张罗了好几桌酒席,欢天喜地庆贺了一番。为了迎来更大的生意,提高雨伞斗产品质量,及早全面把车作技术传授给自家所有兄弟,有志气、有眼光、有责任心的苏光迎,很快说服了父母和众兄弟,在当时正值雨伞业大兴、雨伞斗需求量大、生意特别走红的情况下,手把手授艺,迅速拉拢了众兄弟,齐心协力,夜以继日地全力生产。难得诸位兄弟皆聪慧好学,在前后不到二年的时间中,便全面掌握了一条龙车工技艺。

苏光迎共有五个同胞兄弟,大哥叫苏光涛,二哥叫苏光辰,三哥叫苏光龙,他本人排行老四,五弟叫苏光康。五个兄弟中,唯有老大另谋他业,但他的三个儿子也全是车作伞斗工匠。在不到三年时间里,苏光迎便带动众兄弟和侄儿,兴办起一个个日见成就的车作作坊。

1919年,苏光迎的儿子苏炳贤,苏光涛的长子苏炳基、次子苏炳财、三子苏炳多,苏光康的儿子苏炳雀相继长大成人,各自继承祖业,开创作坊车作伞斗(苏光辰、苏光龙后代放弃车作伞斗行业)。后来,苏炳基18岁的儿子苏德程(1901—1982)也师从父艺,父子协力,大批量生产伞斗。不久,苏炳财儿子苏德族也继承父业。苏德程的三个儿子苏忠森、苏忠尔、苏忠群也终生车作伞斗和其他木器。

四、苏忠群走南闯北传授伞斗加工技艺

苏忠群(1929—1998)14岁师从父亲苏德程车制伞斗。从艺之后,改进了切木锯的齿锯纹路以及其他一些落后刀具,伞斗质量不断提高,日产量猛增,吸引来越来越多的纸伞厂大数量购货,甚至连福州、厦门、南昌等地也有人前来定货。由于制作伞斗的原料鹅掌柴供不应求,1945年3月,苏德程、苏忠森、苏忠尔、苏忠群父子分头四处采购木材,很快探访到平阳鳌江梅溪的一个林区盛产此类木材,便迅速与该林主商定好,翌日进驻山农家,全线采伐车作,一直到1947年1月才返程。

1953年春,平阳制伞厂领导姜敬尊三次登门,特聘苏忠群入厂车作伞斗,他携妻带女去厂里工作3年。进厂没几天,便与厂领导苏德须(苏炳雀子,堂叔)到温州机械厂,购回10台新式车床和6台手摇机械锯齿机,日产量最多可达近千只,满足了平阳制伞厂的需求。

1954年秋,苏忠群又接受福鼎县制伞厂的邀请,在福鼎雨伞厂车作半年时间,同样是由于木材供货不足,为及时解决供货不足的燃眉之急,经厂方研究决定,择日转移作坊到秦屿下兰亭水仓,长住程阿九家。在程阿九家两年时间中,苏忠群一家人与他们八兄弟建起了亲密的友情。1965年春,苏忠群又接受泰顺县制伞厂领导林世权的聘请,带上年仅15岁的长女苏桂兰应赴授艺1年。其间收了林家牛和包道骥这2位学徒。第二年春,苏忠群携带女儿苏桂兰和2位徒弟,到彭溪天门下郑思友家车作伞斗。秋末,又搬迁到筱村。1968年3月,苏忠群再次接受泰顺县制伞厂领导王昌台的邀请,带上妻子郭梅英和小儿苏传开赴汪山林区,偕同2位徒弟车作伞斗,为时2年。1973年3月,苏忠群再次接受福鼎县制伞厂聘请,到店下旗杆内喻立枢家车作伞斗,为时2年。1975年正月,苏忠群又带领长女苏桂兰、长子苏传城、次子苏传墙,应邀赴福鼎峡弄岭脚周忠妹家车作雨伞斗。第二年秋,又转址到花眉岩郑驻财家,继续大批量车作雨伞斗。1977年春至1983年夏,苏忠群父子长驻花眉岩军营,积极投身雨伞斗车作和军工重点项目木器产品车作加工。

此后,各种布伞和尼龙伞席卷市场,纸伞全面退出市场,车作伞斗作坊从此停产,部分从业者转而从事数控机床作业。(苏传墙、杨道敏)

       来源
图片

《苍南老工艺》

苍南县政协文史资料

第三十九辑

苍南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编

线装书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