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何,最近有关教师候课制度的事情有点热。 不过看了下面这些图片之后,大家就明白这个事情热得还是有原因的: 看图片,一个感觉,这还是教书吗,难道教书变成了服务业。我原以为上课之前最不堪的场景,最多就是可能快要上课了老师心急火燎地走进教室。现在看了这些图片,才发现,小巫见大巫,如此毕恭毕敬才是最大的不堪。我肯定不是旗帜鲜明地反馈教师提前候课这件事情,只是反对如此形式化、僵化的提前候课。观察身边的老师,其实大家都有候课意识的,都知道要提前到达下一节课的班级。因为大家知道,稍微提早一点,至少可以做个简单的课前准备,把自己上课的课件打开,让学生发发刚刚拍改好的作业,和学生简单聊聊天,如果是班主任,还不忘关注一下教室卫生与学生课间文明行为。当然了,有些情况,客观环境要求你提前候课,比如双班教学,一个班级下课,下一节有课,更不要连续三节四节连续上的,喝口水都要跑起来。还有一些综合课,教学楼与专用教室比较远,低年级的学生可能还需要老师到班来带,这还是提前候课的。但是具体提前多少时间,怎么个候课法,真心没必要做统一规定。一旦定死,就没有人文关怀的。老师上厕所也需要算时间。其实与教师提前候课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学校制度还挺多的。在教室门口放一张老师办公桌,不管学生上课还是下课,老师都坐在教室外面,我想意图还是很明显的。上课了既可以关注学生状态,下课应该可以完全杜绝完全事故。但是真实的效果会是怎么样,我们有问过学生的感受吗。更普遍的是,直接在教室后面放一张办公桌,不管什么课,老师就在后面。学生没了空间,老师也没了空间。其实对于班级管理来讲,千万不要升级你的教育手段,班主任天天在教室后面,把学生盯死,直接就升级到了高压手段,学生一旦适应高压手段,你想转变方式,真的很难。实际上,我们真的太迷信一种观念:只要我把学生看好,学生只要在我眼皮底下,学生就能变好。殊不知,无论是学生行为转变还是班级氛围营造,都是综合因素之下影响的,是多管齐下的,没有什么一招打遍天下无敌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