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前发核心VS现在发核心,什么变了,什么又没变?

 学术进修 2023-04-20 发布于河南

还没有「核心期刊」一说的时候,高校青椒是怎么评职称的?硕博生是怎么毕业的?是否像现在这样一篇难中呢?

其实,国内最开始办期刊的时候根本没有所谓的「普刊」「核心」,大家投稿对所有期刊都是一视同仁的。1992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出版正式拉开了我国核心期刊研究发展的序幕,但是第一版的北大核心目录评选出来之后并没有吸引很多人慕名投稿,一直到第四版也没有引起什么水花。

08年开始核心期刊逐渐开始有影响力,也就是那个时候核心期刊走上了“神坛”。08年之前投稿作者对期刊的要求并不挑剔,只要发了就十分高兴,但是08年之后,作者有意识找核心期刊投稿,因为高校单位对青椒晋升职称和硕博答辩毕业开始有论文和发表期刊级别的要求

之前的发文环境与现在的发文环境相比是不是有天壤之别呢?听听圈内人是怎么说的:


01
刊期越办越短,刊物越编越厚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学报的文章多次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之类的刊物转载。现在呢,搞科研写论文的人多了,我们选稿的余地也大了,却发不出好文章了。刊期越办越短,刊物越编越厚,而办刊人的“速度与激情”却越来越慢,越来越弱。这些稿件的作者,有为了评职的教师,为了毕业的研究生,还有不明目的不差版面费的本科生。如果,你现在问我,我们学报的审稿标准是什么?对不起,我不知道!

02
原始办刊初衷异化,一味迎合遴选指标

国内“核心期刊”的原始功能逐步退化,评价功能渐趋突出,使用价值随之泛化。“核心期刊”被广泛运用于津贴评定、职称评审、论文评奖、期刊评价等领域,已全然演变成了一种评价尺度,并与知识分子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不少学术期刊,以刊物是否“核心”来衡量期刊的办刊质量,将进入“核心期刊”作为办刊目标,把进入“核心期刊”视为办刊实绩,一味地去追逐、迎合“核心期刊”的一些遴选指标,“千方百计”地提高“文摘率”。

03
版面费高得吓人

现在的中文期刊版面费着实吓人。把“核心期刊”当作赚钱的招牌,热衷于增页扩版,年发文量数千篇,甚至超过万篇,向作者大肆收取高额的版面费用。我记得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一篇核心期刊的论文版面费才1000-2000左右,但是到我博士阶段上涨已经很明显了,一篇普通的核心期刊都在2000以上。去年我也顺道破了自己的记录,一篇论文的版面6700。

期刊可以说发展到现在,已经太成熟了,有南大、北大的评价,还有各种各样的小众核心的分割。而且需求量这么庞大,对作者的身份也有了更多的要求。该有的,不该有的,他全都有了。所以我们现在发期刊,才会觉得很难,寸步难行。

更多学术讲座、学术辅导、论文干货、写作技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